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节后联想”之二

(2012-02-18 10:38:10)
标签:

杂谈

           “节后联想”之二

             芯子的提升

                                 舒 乙

正月十五我赶到淄博周村去看民俗表演。当天气温骤降,很冷,据说遇上了当地最冷的天。民俗表演是在露天的街道上进行的。穿上厚衣服載上毛线帽子,全副武装,兴致勃勃匆匆赶去。下了车,不得了,那里已经人山人海,着实吓了一跳。老百姓过元宵节的兴致居然这么高,大冷天!我估计,总有好几万人,非常整齐地拥在大街两旁,而且里三层外三层,等候着民俗表演队伍的游进。从穿戴上看,有城镇居民,也有许多乡下人,估计是由四面八方的村镇赶来的,男女老少,拉家带口,全体出动,真是一派过大年的景象,有着不折不扣的全民族大狂欢的架势。我马上就联想到纽约的那种街头大型气偶展演,和巴西里热内卢街头的桑巴狂欢大游行。这里的狂欢形式和场面,和他们真有一拼呀。

坐在观礼台上,我有着热切的期待,期待着欣赏一场中国式的纯民间的民俗表演,在一座山东中部小镇里,这里在古代曾属于齐国的首都,在我的四周全是最基层的山东老乡。此情此景,让我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激动不已。

表演开始了。打头的是威风锣鼓,担任指挥的是三位少女,均着民族服装,劲头十足,又蹦又跳,极其投入。接着是舞狮和舞龙。确实是行进式的。一队一队地依次前行,由左向右,一眼望不见尾。单元是按社区划分的,均有大门旗领路,写明是来自什么镇,什么村。广播里还大声介绍这个镇这个村一年来的成就,收入多少,完成了什么大的建设项目等等,顺带有点轮番显摆的意思。

来了一队“芯子”

芯子是这里的特有的艺术形式。第一队是“扛芯”。演的是白蛇传。一位扮白娘子,一位扮青蛇,都是小娃娃,化了装,捆在特制的铁杆上,由大男人扛在肩上,招摇过市。芯子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地就在淄博和济南东部章丘一带。

第二队芯子过来了。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只有一位小演员,手持金箍棒,边行进边在扛者头上舞动。

第三队还是白蛇传,但多了一位许仙。不过这次已改为“抬芯”,由十六人分八组杠,前后各四组,每组两人,颇为隆重,像抬轿子那么抬着,杠杆和扛杆之间都是软连接,因此可以“颠”,上下颠起来幅度挺大,看起来很有震憾力。

这组过去之后,隔了很久,才迎来了第四组芯子,这一组也很神奇,叫“杠芯”或者“转芯”或者“机械芯”。采用杠杆原理,像压翘翘板那样,靠几位壮汉将杠槓长端压下来或送上去,忽高忽低地将表演者托在空中翻飞,杠槓的支点可以旋转360度,带动杠杆做旋转,两台左右并排进行,形成两组表演者在空中大战的场面。杠杆长臂的顶端各绑坐着一位表演者,一位扮成孙悟空,一位扮成白骨精,彼此起伏飞舞旋转着打斗,形成孙悟空和白骨精的对战阵式。

芯子表演至此结束,但时间前后拖得很长,足有一个半小时,游行还在进行,后面只是一般的秧歌和锣鼓,高潮已过,群众开始慢慢散去。

这几组芯子表演给我留下了强烈印象,确实是好东西,很值得一看。

不过,我相信,当天的广大观众和我一样,并不十分满足,节目太少,而且剧目单一,扮相粗糙,动作过于单调,和大家的期望值之间还有不少差距。一句话,极待提高。

我强烈地意识到,广大农村和城镇的文化宫、群艺馆这下子有活干了。他们如果能花一点功夫,下到基层,去辅导这些芯子表演,那该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啊。

现在新闻媒体有“走基层”的活动,虽然刚刚开始,但成果已经非常显著,出现了许多精彩生动的报导,让电视画面和报刊版面焕然一新。其实文化艺术界也该如此。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文化工作者应该走到广大农村和城镇去,去和群众打成一片,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上下功夫,一定会大有作为,会结出非常惊人的丰硕成果来。看了山东芯子的现状我坚信这一点。

我想象出,如果一趟乡间的元宵节民俗表演游行,经过辅导提高之后,比如说,能有三十岀不同的芯子表演,鱼贯而行,剧目有东周列国、有三国、有水浒、有西逰、有红楼、有杨家将,等等,人物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主人公,脸谱画得讲究,服装设计精彩,舞蹈动作优美,一个半小时走下来,让观众大饱眼福,觉得不虚此行,明年还想来,来逛,来挤,来拍照,来叫好,来过大年,那该有多好!

举一反三,别的地方也有别的绝活,如果扎扎实实做些工作,让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真正传承下去,不至于夭折,不至于自生自灭,不仅要有接班人,而且连中、小学生都愿意参与,拥有大批包括现代青年在内的热情观众,那才是可持续发展,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其实,芯子和“芯子们”是真正民间的、民族的、传统的艺术,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中国年节的象征和标志,是群众的喜闻乐见,在这上面下功夫应该是正途,是文化的主课,是文化艺术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那么,有关芯子提升的话题便是一个大的课题了,远远不局限于芯子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