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假如我是“春晚”策划
舒 乙
“春晚”已经成了春节里最有影响力的节日内容,不可或缺,收视率极高,这一点,勿庸置疑。
可是,“春晚”却 陷入了尴尬的狼狈境地;一方面,群众对“春晚”的要求越来越高,毕竟,时代在进步,社会文明水平在提高,群众艺术欣赏水平也在提高;另一方面,“春晚”的组织者虽然很努力,却总是拿不出太多的新东西,差不多总是摆脱不了老面孔和老模式。于是,逐年形成一个怪圈:人们兴致勃勃地盼着看“春晚”,看了之后却扫兴者居多,批评声不绝于耳。
作为一名旁观者,我很愿意“春晚”蒸蒸日上,它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狂欢节的重头戏,理应满足广大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才是,看着“春晚”发窘的现状,真是为它着急啊。
我想,“春晚”节目的来源不妨从四方面着手准备:
首先,能不能把我国艺术家每年在国际上拿金奖、银奖、铜奖的节目都在中央电视台上亮亮相。这些节目,不用选择,拿来就用,因为都是国际水平的东西,是最好的,而且也用不着做什么准备,都是现成的,也用不着再审查,已经过五关斩六将,层层筛选过了。何况,可用的门类很多,钢琴、提琴、其它器乐、声乐、包括独唱、合唱,舞蹈、戏剧、电影、动漫、杂技、甚至一些有表演性的艺术体育项目,都能一展风采,极负潜力,是一大块沃土,而且,弄好了,得来全不费功夫。
其次,各地的文化馆、群艺馆很有些有水平的节目可供择优录取,这是来自基层的节目,潜力极大,因为群众中真有些天才人物存在,他们有绝活,有本事,有原创,他们常年在基层活动,极富活力,而且有积累,对“春晚”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可供挖掘的富矿。
再次,各地的校园文化,包括大学的、中学的、小学的、幼儿园的校园文化,也是一大块资源。校园文化是年轻人的文化阵地,是最有朝气的文化。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校园文化包括各种门类的艺术表演也日益活跃,显出相当高超的水平,而且在国际校际交流上颇有收获,对“春晚”来说,明显也是不容轻视的一支生力军,亦可择优录取之。
最后,各地电视台也都有一些顶尖的好节目可供收集。我曾无意中在地方台节目里看到过一些堪称一流的表演,真的精彩,一点也不弱于中央台,完全可以拿到“春晚”上来让全国人民共欣赏。中央台应该有这种雅量,也应该在平常就刻意去留神收集地方台在过去一年里冒出来的好东西,不让它们一闪而过,白白流失掉。
以上四条,归根到底,就是把眼界放开一点,向国际上看、向基层看、向校园看、向地方看,兴许,换了视角,得来的是一个“新”字。
只要有点新的意思,就是好活!
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