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河南游记(转录)

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河南印象(转录)

【河南】
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
远古时期,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
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
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
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传说中的【殷墟】
翻来覆去纠结过的摹本的原件,
图片上曾看到过的物什的真品。
这俩字儿真是让我各种心酸,各种内牛满面。。。

甲骨文发现地,有木有!!!
我不是来旅游的,我是来朝圣的!!!
噢噢,我太鸡冻了。。。

进入博物馆需要穿越螺旋式“回”字形历史走廊,
通道旁有一道匠心独运的时光轨道。
假定以今天地面为“当代”,以博物馆陈列室为3000多年前的“商代”,
走廊内侧以青石做成一条“时间线”,
上面反方向标识着每个朝代的起止年份,
并且通过区间的长短来标识王朝存在的时间。
沿着通道一直走,仿佛随着时光共同在逆流一般,
在轨道的尽头,就走入了一片殷周时期的天地。
走进博物馆,“青铜墙”下有一处方正的庭院。
庭院的正中是一方池水,池中隐约可见有一片褐色龟甲。
甲上以古老的甲骨文书体铭刻着“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诗句,
选自甲骨学家、首位到殷墟进行考古发掘的著名学者董作宾先生的书法作品。
池水中“水上风来自成文”寓意安阳洹水之滨是甲骨文的发祥地。

【铜甗】
甗是殷周时期的一种蒸煮用具,
先民在战争后会把战败一方首领的头颅放在甗中蒸煮以表胜利。

这是一尊当时用来盛酒的【酒器】,
除了造型憨态可掬、惟妙惟肖之外,
最巧妙的地方在于牛背上盖子的弧度与牛口的弧度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盛酒时可以将盖子拿下插进牛嘴里,严丝合缝,防止因乱放而丢失。

【司母辛鼎】
礼器,此鼎共发掘二件,成对,其形状基本相同是殷代的大型炊煮器。
此为标本789,口下长边一面的内壁中部有铭文“司母辛”三字。
重128公斤,另一件重117.5公斤。
当然,因为甲骨文中有左右反写的习惯,
所以国家博物馆已经把“司母戊”改成了“后母戊”,
殷墟博物馆虽然暂时还没有接到改名的通知,
但改称“后母辛鼎”应该也是早晚的事。

555……这块骨片彻底让我不淡定了……
摆弄过多少次摹本了,终于看到实物了!!!

【车马坑】马车后座上还有个殉葬的车夫。

【殉人】真实版的死神来了。
乙七宗庙基址和宗庙的祭祀场,总面积大约3379平方米。
136个祭祀坑中共杀殉600余人。
殉人的骨骼或呈跪负铜器形,或跪坐手持武器,或俯身或斩首。
商王相信殉人可以在灵界继续守卫着王陵。

号称中国“第一个档案库”的【YH127甲骨窖穴】
著名的YH127甲骨窖穴出土地,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的甲骨最多的一坑,
共出土17096片龟甲,现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窖穴的一侧另有一具蜷曲的人的骨架,
据推测应是当时看管这坑甲骨资料的管理员。

盗墓神器【洛阳铲】
当然,也是科研考古挖掘中的神器。。。
啷哩个儿啷~啷个儿啷~

复原的宗庙大殿遗址

【妇好墓】
位于丙组基址西南,1976年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
图中左下为甲骨文”妇好“二字。

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象牙杯】
一件夔鋬杯的形状似觚,通体以双线阴刻繁缛精细的饕餮、夔龙、鸟等图案,
其口、眼、眉、鼻以及身部镶嵌绿松石,图案周围刻以细纤的“回”纹作为衬托。
杯的一侧安以鸟、夔龙图案的鋬,其目、喙、羽、爪、眉及身部也都镶嵌绿松石。
另一件象牙带流虎鋬杯,高42cm,直径10.6~11.2cm,壁厚 0.9cm,
是现存历史上最高的象牙杯,造型美观,雕琢精致,堪称国之瑰宝。

参观完殷墟宫殿区,乘坐园区提供的车到【王陵区】。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
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
王陵区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
从1933年起至今,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
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发现于这里,现藏国家博物馆。

【M260大墓】
由于出土的大部分文物都被运往宫殿区进行展示,
王陵区这边几乎没有剩下什么重点文物,
集中展示的是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标示以及480余座祭祀坑、兽祭坑展示工程等。


【清明上河园】
开封,古称东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称,
简称汴,位于河南省东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所谓“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像一部纪录片,
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八百年前北宋东京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貌,
成为后人研究北宋时各种社会风情和人文历史的珍贵史料。
清明上河园就是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
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510亩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按《清明上河图》原始布局,
主要建筑有城门楼、虹桥、街景、店铺、河道、码头、船坊等,
集中展现宋代诸如酒楼、茶肆、当铺、汴绣、官瓷、年华等现场制作,
荟集民间游艺、杂耍、盘鼓表演,
还有神课算命、博彩、斗鸡、斗狗、蹴鞠等京都风情。
园区中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小商小贩为了营造穿越氛围全部都身着古装,
貌似游客也可以租一身宋装游园,手持宋币,尽情感受古人生活习俗。
可惜是冬天穿得实在太厚不好套,不然得话倒真是想体验一把。

卖炊饼的大郎哥哥。那个……你肿么从阳谷县跑到汴京来鸟?
还有,嫂子呢?

细节处见心思,城墙上还贴着缉捕令。
各种民间艺人的【绝活儿】
头顶上楼梯,脑袋跳绳,小妹妹惊人的软骨功,大叔喝汽油喷火柱,
还有可以参照真人现场制作的小面人。

【抛绣球招亲】
哎呀这个实在太有爱了!
以前光在电视上见过,这次终于见着3D的了!
某妞很亢奋,跃跃欲试地想帮某娃抢绣球,
可惜绣球没抢到,只抢到两块喜糖。。。

【大宋马球】
好吧,其实还有【大宋斗鸡】和【大宋蹴鞠】,
斗鸡拍晃晃了,蹴鞠没去看。。。
【大宋科举】
积极的某娃幸运地被宣旨的公公选中了,成为今朝应试的举子。
矮马!题目很简单吗?你看把你乐的~~~
争状元时的题目是说个宋朝著名的卖国贼,某娃没说秦桧说了贾似道,
然后,那个死太监判定某娃回答错误。
于是,某娃没当成状元,委屈兮兮地屈居了个榜眼,不是很开森。
好吧~~谁让你给的答案这么文艺,一点儿也不够普通,
不知道太监们的知识储备很有限吗。。。
【包公祠】
位于开封城西南碧水环抱的包公湖畔,为纪念包拯而建的祠堂。
展厅很小,感觉一般。

展厅内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提名记碑、
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
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有北宋开国以来148年中,
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可谓京官的花名册。
包公名下为一条深深的凹痕,
是人们观赏碑刻时总在其名下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磨出来的,

【嵩山少林】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南麓,背依五乳峰,
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
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
寺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
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魏书》记载:
“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
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
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赏,
而被特别认可设立常备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混元三教九流图碑】
少林寺的镇寺之宝,也是这一趟少林寺之行里某妞最喜欢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圆”占有特殊地位。
古人认为,“圆”意味着圆融、圆满、和谐、完美、自富足、淳朴。
而从宇宙论角度说,“圆”又被视作宇宙的起始状态,
是万“有”本根,孕化万象的“太一”,生命灵气与活力的来源。
最外围的“大圆”称作“混元图”,
包裹内部“三教”(中圆)与“九流”(小圆),
表示一种终极性或本根性的旨归。
中间的圆圈称作“三教混元图”,
其外围巧妙地与一位憨态可掬、慈眉善目的长者融为一体,造化天成。
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
遮住画像右面,则左面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面像,代表道家;
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家。
历史上绘制“三教图”的也为数不少,
但大多释迦牟尼处于画面中心,孔、老二圣则置于其左右,
三家人物往往保持独立,切磋借鉴,三足鼎立,相资为用。
这副“三教混元图”却是三位一体,一身三面,
准确表达了三教一体、三教一源的深刻含义。
中间最小的圆圈称作“九流混元图”,置于长者手中的画轴中间,
由九片轮状型花瓣绕圆心组成,呈逆时针旋转。
“九流”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
为先秦学术派系,后泛指各种学说与思潮。
九轮转动不停,寓指“九流”圆融无碍,
亦借花瓣长开不谢,寓指“百家”恒久流传。
古树上的洞洞,据说是少林武僧们练习【一指禅】时留下的。
如今一指禅已失传,只剩下二指禅了。

初祖达摩在少室山面壁九年,有偈付嘱于二祖慧可: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有花,有叶,有果,放眼望去尽是禅机。
五谷杂粮,禅者食之,名为禅食;
提神之茶,禅者饮之,名为禅茶;
芳香之果,禅者品之,名为禅果。
所谓:“食禅果,得禅果。”
宣传词很美好,但我由衷地觉得——
味道很像果脯,或者,山楂糕。。。

【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坟墓。
佛教界有名望的僧人死后,把他们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宫,
上面造塔,以示功德。
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
主要根据僧人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的。

【七级浮屠】为塔的最高形制,
如果公德更在其之上,则通过为宝塔修围墙来彰显。

【河南博物院】
开头提到过,河南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
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河南省博一进门的标志雕塑便是因这个典故而来的。

【馆藏珍品】
目前,河南博物院荟萃全省馆藏文物精品3000余件,
首批推出8个不同类型陈列。
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其中一、二级文物5000余件,
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
珍品较多,不胜枚举,仅以二三代表为例。
1987年出土于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
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
被称作“中华第一笛”,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长23.1厘米,是用鹤类动物的腿骨钻7个音孔制作而成,
在第6孔与第7孔之间还有一个用来调节音差的小孔,
经测试,用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
这支骨笛证明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七声音阶,
同时,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莲鹤方壶】
春秋时期,1923年8月25日出土。
为河南博物院第一批收藏品,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的先路。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
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
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
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只立体小兽;
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
构思新颖,设计巧妙。
本是一模一样的一对,另一只现藏故宫博物院。

【金缕玉衣】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
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
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
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
这件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出于西汉末期的梁王墓。
亲~是梁王刘武哦~
《汉武大帝》里的帅叔叔梁王,
《美人心计》里漪房的心尖尖武儿哦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