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6日,星期三。今天看的是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伪钞制造者》。这是一部奥地利和德国合拍的片子,导演:STEFAN
RUZOWITZKY,主演:KARL MARKOVICS,VEIT STUBNER,AUGUST
DIEHL。
影片讲述的是1945年德国战败前夕,纳粹分子强迫一批犹太人在集中营研制英磅和美元的假钞,以此破坏盟国经济。男主人公萨利是一个造假钞和假证件的超一流高手,被德国人抓进集中营后指定负责此项工程。造假队伍中还有一名印刷高手,因印制反纳粹宣传品被捕,其妻被纳粹杀害,心中充满仇恨,故意搞破坏,阻止纳粹阴谋得逞。造假者首先成功造出了假英磅,并骗过了英国权威部门的鉴定。接下来纳粹又下令制造假美元。就在美元造出后不久,德国战败,犹太人获得自由,但其中一人却割腕自杀。影片结尾,萨利在蒙特卡洛豪赌,把钱输光后说了一句台词,“我们还可以造更多”。最后字幕显示,德国人共造了1.43亿假英磅,相当于当时英国外汇储备的4倍,由于犹太人故意拖延进度,使得德国人制造大量美元的计划流产,从而未能阻止盟国获胜的步伐。
与以往看过的《辛德勒名单》、《钢琴师》等反映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影片相比,这部片子无论在故事情节、感染力和演员表演方面均略逊一筹,之所以能得奥奖,恐怕是今年的竞争影片普遍水平不高的缘故。看了这部影片,让我再次想起一个问题。犹太人非常善于利用宣传制造“悲情”,拍出了那么多控诉纳粹暴行的电影,博得了全世界的同情。相比之下,我们拍过的抗战影片却少有能产生这种效果的。宣传不力导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缺乏了解,对受害的中华民族缺少同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值得搞电影的人认真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