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叶一号”的特殊品质及成因

(2008-03-16 18:33:57)
标签:

杂谈

分类: 白茶知识
       现在的“白叶一号”茶,是用鲜嫩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复炒—烘焙而制成的,从制茶工艺看与别的绿茶相比并无独特之处,因此,品质的形成应该是取决于其自然品质,而这又似乎与以下两方面有关。
     首先,优越的自然要件。“白叶一号”原生长在浙西北海拔800米的山区,属天目山系。境内群峦叠嶂,云遮雾霭,以竹木为主组成的林相常年葱绿,由花岗岩母岩风化成的土壤含有较多的钾、镁等微量元素;全年无霜期短,冬季低温时间长,绝对低温一般在-10℃以下,相对湿度大,直射的兰紫光较少。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发生的突变体形成了独有的遗传特性,如有规律的白化返绿现象和高氨低酚的代谢特征。据测定,春梢一芽二叶的氨基酸含量在6%左右,茶多酚在10%14%,酚氨比只有1.62.3,这样的高氨低酚在我国众多品种中是极为罕见的。这是“白叶一号”香高味鲜的生化基础。据研究,“白叶一号”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较强的,如越冬芽在冬季不度过低温期,翌年春梢的白化现象就不显著,表明低温是诱发白化的重要条件。一些南部低海拔地区引种后反映,白化现象不明显,品质也逊于安吉本地,这可能是生态条件差异大,越冬期低温不足所致,因此引种“白叶一号”,首先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的相似性。
      第二,特殊的生理机制。据研究,“白叶一号”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白化现象的温度敏感型突变体,也即越冬芽在日平均温度在23℃以下时生长的新梢才有白化现象,超过这一阈值就不表现,并逐渐返绿,夏秋茶也均为绿色。我们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二年生茶苗先放在10℃的人工气候箱中预处理二星期,然后分成三组,分别放入15℃、19℃、23℃三种气候箱中。6天后观察,15℃和19℃组的长出的一芽一叶均为白色,23℃组的虽已长到一芽二叶,都是绿色;12天后,23℃的长到一芽三叶,仍是绿色,也即23℃的苗没有出现白化现象,15℃和19℃的与田间苗一样,叶白脉绿。我们再将处理过的15℃的苗放入23℃中,发现4-7天后开始返绿,16天后完全复绿;将23℃没有白化过的苗放入15℃温度中,叶片并不表现出白化现象。由此表明,“白叶一号”是否白化,关键是第一轮芽生长时所处的温度范围,超过23℃就不会变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白茶的外表
后一篇:顾渚山紫笋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