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盖茨:云计算为何再造软件边界

(2008-08-22 14:09:11)
标签:

云计算

比尔·盖茨

奥运

软件

google

it

盖茨:云计算为何再造软件边界

    比尔·盖茨在香港声称,软件行业永远令人兴奋,因为软件的边界一直在不断地改变;云计算降低计算的成本。

 

        尔·盖茨:“云计算”再造软件边界         

    8月12日,世界首富和首善比尔·盖茨在退休一个月后,再次成为IT业界的焦点。

     微软亚洲研究院十周年创新论坛首次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3位校长聚集在一起,与盖茨探讨人类的未来。多次访华的比尔·盖茨第一次让中国人领教其滔滔不绝的口才。

     除了创新与慈善外,最让盖茨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软件的前世今生。“软件的边界一直在不断改变,这就是这个行业永远令人这么兴奋的原因。”比尔·盖茨说。

    与微软CEO鲍尔默热衷跟人谈互联网不同的是,比尔·盖茨反复强调:“微软的强项就是软件,而目前软件的机会前所未见。”

 

 软件边界“再造”

    在盖茨看来,人跟软件的互动正在发生改变,当软件用于很多互相联网的电脑时,就是云计算,它会降低计算设备和计算的成本。

  “所有的软件都可以连接起来,可以说是互联网的革命” 比尔·盖茨说,“当你需要写一个程序时,只需要呼叫其中的一个服务器,而不需要拿到所有的计算资料,这会大大提高人类的生产力。”

    显然,比尔·盖茨认为,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软件依然是微软的主体。“微软终究是一家软件公司,用软件促使不同的计算设备实现互联,或者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供软件服务。”一些研究微软的战略技术专家向记者阐述过类似的观点。

   微软亚洲研究院长洪小文博士更是表示,微软从成立到现在一直是软件公司。“建立软件行业是盖茨最大的贡献之一,所以他说到软件,眼睛就会放光。” 洪小文说,“摩尔定律发展到最后,不可能小到无形,因为有形的东西,最后一定有他的极限,而软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体,没有界限。”

    这意味着,人类只要能够想的、能够做的梦,大部分都能用软件的方式去实现,包括计算机以外的东西,都可能用软件去实现。因此,比尔·盖茨在退休以后对“软件的边界在不断地改变”仍然念念不忘。其实,软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软件边界被不断“再造”的历史。

     在比尔·盖茨1975年创办微软之前,计算机的主要运算模式是大主机(Mainframe)加上终端机(Terminal),所有的运算功能都在大主机里头,终端机只是输入指令,交由大主机来计算出结果后,再打印出报表。当时的王者是IBM,硬件、软件和维修都归它卖。在某种意义上,软件具有一定的附庸者的身份。

  随着IBM推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并采用微软的操作系统后,比尔·盖茨带领业界将软件逐渐独立出来,并形成了一个相对明显的软硬件边界。1995年Windows95上市,计算机操作以图形界面和鼠标进行,大幅降低使用难度,造成了个人计算机的大面积普及,盖茨也因此被推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并且多年巍然不动。

    “我们钟情于软件开发,并且不断改善软件。我们的最大突破就是建立了一个软件平台,让数以万计的公司在此衍生出很多非常了不起的软件。”比尔·盖茨在回忆往事时显得十分豪迈,“软件使人类通过电脑在互联网上实现连接,这是人类最好的工具之一。就好象中国人发明了印刷,需要很大的创意。”

      在盖茨看来,软件的应用边界正在不断地扩大。手机开始的时候不是用软件推动,而是用通话去推动;但现在已经慢慢变成一个由软件去主导推动的平台,可以看地图、看文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一些数据;人类还将逐渐远离屏幕,因为通过手机软件,可以将小屏幕进行投射,在任何地方可以将任何平面转换成为一个屏幕。也就是说,把手机当控制器,通过桌面、墙壁看节目、上网、进行视频对话。

     “在未来,就连汽车这种工具都会通过软件来推动。”比尔·盖茨说,软件将无所不在。

 

“云计算”的微软定义

     比尔·盖茨认为,软件转向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最主要的推动力是“云计算”模式的兴起。但与google强调云计算完全颠覆现有计算模式不同的是,盖茨认为未来的计算应该是“云+端”的计算。

     传统的计算模式是在计算机终端进行,当你使用一个应用程序创建一个文件(可以是原稿、表单、数据库)后,保存这个文件的功能必须交给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来完成,操作系统把这个文件的副本作为一个文件保存在本地存储中。

     Google的所谓“云计算”模式,就是把软件放在远程的服务器上,就像天边的云,你连上网才把它拿来用,平常就放在云上,有专人帮你管理。Google的理想构思在于,当这些应用程序存在于云中时,设备终端永远都不需要安装任何东西,不需要管理软件升级和安全补丁,而且很多设备可以分享这些程序。Google的颠覆性在于,完全忽略终端的计算资源。

     而微软的则是进化式的。“微软认为最终应该由用户去选择合理的计算资源分布。” 微软亚洲研究院长洪小文博士解释微软的云计算策略时说,“有些计算资源应该放在云上,有些计算资源应该放在用户终端,有些计算资源应该放在合作伙伴那里。”

   “认为有了云计算就不需要个人电脑了,是一种比较不负责任的说法。” 洪小文表示,微软的云计算是Cloud(云)+Client(终端设备),翻译成中文就是“云端计算”。Client(终端设备)可以是PC 、手机、家电、汽车等任何工具。

     洪小文认同,对于未来的用户而言,至少有3类选择模式:第一类是,计算资源(软件)完全放在Cloud上,终端设备是傻瓜的,不需要任何计算资源(软件);第二类是,计算资源(软件)大部分放在Cloud上,小部分放在Client上;第二类是,计算资源(软件)小部分放在Cloud上,大部分放在Client上。

    “选择放在哪里,用户通常会考虑3个方面:是否安全性、是否便捷、成本是否合算。” 洪小文说,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云上,会存在安全的问题。比如在网上频频出现的人肉搜索事件。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微软在自己的定义的“云端计算”中,已发力多年。早在8年前,微软提出的“.Net”战略包含了3个方; 一是网络作为计算存储中心,第二是基于网络的操作系统、开发工具等; 第三是开发更加人性化的自然的界面。只不过微软在第一点上走了不少弯路。

    而当众多巨头们抬出“云计算”的宏大话题时,微软已经想清楚该怎样实实在在地将“云计算”商业化了。业界已有消息传出,微软的数据存储及网络软件系统“Live Mesh”将在10月份进行公测,安装Windows XP与Windows Mobile的各种终端可使用Live Mesh的基本服务功能,稍后还会支持苹果的Mac电脑和其他移动终端。

本文刊于2008年8月25日出版的《计算机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