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是山西省贫困县静乐的一个贫困乡。在这个自然条件恶劣,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贫瘠山乡,手机已是当地一些家庭的快乐源泉,而使用电脑,却还只是人们可以遥想的梦。

爸爸的手机是郭智耀一家的快乐源泉,这款价值680元的触摸屏式多功能手机,通电话的时间很很少,大多数时候,用来听歌、听新闻,还有拍照。在这里,手机一般被别在腰间,是男人们身份的一种象征,

还没正式上学的郭智耀除了不会发短信外,已经谙熟了手机的每一种功能。拍照、录音、收听广播、播放MP3,还有玩游戏。他向记者晒手机的功能。

2006年年底,中国移动在娑婆乡建了机站,不过,娑婆乡那些洒落在山沟里的自然村,收不到手机信号。以老奶奶的位置为界限,铺水泥的地方有信号,没铺水泥的地方无信号。

李货郎沟村的人对“电脑”并不陌生,因为娃娃们的学校配备有教育部相关工程统一配置或慈善人士捐献的电脑。但使用电脑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在当地会打开电脑就叫会用电脑。图为小学生常国龙和学校最贵重的电器——电脑和电视的合影。

娑婆乡还有许多被IT遗忘的角落。这个叫横泉的荒僻山村,没有手机信号,也无人见过电脑。图为该村4位老哥们生平第一次合影,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数码相机。
贫瘠山村IT行
且喜且忧
“我要给你们照个像。”6岁的郭智耀高高地举起他家的手机瞄准了记者一行。5月2日,记者在山西省静乐县娑婆乡李货郎沟村,惊奇地遭遇到了这一幕。郭智耀的爸爸是李货郎沟村的村党支部书记.
他也是这个村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之一。自2006年下半年中国移动的基站建到这里以后,一些在当地相对“富裕”的村民陆陆续续买上了手机。
手机 快乐生活的新源泉
还没正式上学的郭智耀除了不会发短信外,已经谙熟了手机的每一种功能。拍照、录音、收听广播、播放MP3,还有玩游戏。每天父亲从外边回来,他一定会和哥哥郭智文抢着玩这部从太原带回来的价值680元的触摸屏式多功能手机。
“手机已经不是个新鲜事物了。”郭书记介绍。早在几年前,村民们就见识过这个总是在电视里做广告的玩意儿,一些外出打工回乡探亲的农民也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秀”手机。虽然在那个时候,李货郎沟村还收不到手机信号。
对于李货郎沟那些拥有手机的村民来说,手机的第一个身份是全家的娱乐设备,第二个身份才是通讯工具。他们的电话量极少,一般只接不打。而手机的其他功能,则几乎每一种都是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相对繁华的娑婆乡的乡政府所在地,记者有几次发现:年轻人会一边骑自行车,一边随着音乐声愉快地哼歌,腰间别的手机的音量估计已经调到了最大声。“手机让我感到生活很充实,很快乐。”娑婆乡的一位常姓小伙子对记者说。
那么,像娑婆这样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乡,手机拥有量有多大?能接受什么价位的手机呢?如何选择手机?记者在当地进行了一番调查。
娑婆乡有30多个自然村,手机的聚集地是最富裕的娑婆村,每10户人家中大约有3户拥有一部手机,而像李货郎沟村这样的普通村,只有“富”人才拥有手机,还有10来个散落在山沟里的自然村,收不到手机信号,也就没人有手机。手机一般被家庭的男主人别在腰间,那是男人身份的一种象征。
在最新购买的手机中,大部分价位在500元~800元。“我们选择手机,不仅希望便宜,还希望功能多。”一位刘姓小伙子表示,村里的年轻人打工攒钱后,通常会买一部能放MP3、能拍照、能录音、能录像、能玩游戏的“高档”手机。“音量大最重要,音色好坏无所谓;像素无所谓,只要能拍照就行;游戏当然是越多越好。”不止一位年轻人这样向记者表达了对手机功能的诉求。
当记者问到哪些手机品牌在当地最受欢迎时,大多数人都表示不太清楚,因为大家买手机时通常看功能而不会看品牌。那位常姓小伙子犹豫了一下说:“应该是海尔和长虹吧。”据说,长虹推出的一款叫“黄金甲”的手机成为当地一些家境富裕者的梦想。因为使用这款手机的人显得很富有,它的外壳是24K镀金的,还可以将自己的姓名和人生格言刻在手机上面。至于诺基亚,这些年轻人都表示知道这个品牌,“电视里有广告。同样的功能,它贵得离谱,太不实惠!”
村里人一般会到哪里买手机呢?通常是三种途径:在外出打工所在的城市买,在太原买,在静乐县城买。“在太原和县城里买的人越来越多了。”常姓小伙子告诉记者,因为本地买手机的一个最大好处是:商家会提供更多的服务,譬如会帮助下载一些很流行的MP3歌曲储存在手机里。
至于每个月使用手机的费用,大部分人每个月会维持在20元人民币以内。李货郎沟村村党支部郭书记告诉记者:“在静乐县,每个月手机的月租费是13块5毛,接听不收费,还含30分钟的通话费用。”对于娑婆乡的手机用户来说,大多数人只打本地电话,每次电话也不会超过两分钟。除了通讯费以外,追求时尚的人可能还会有别的费用支出。譬如有的人到县城去,就会上网吧,一口气给自己的手机下载不少最新流行的MP3歌曲。
电脑 用起来相当困难
作为中国“烛光工程”的第一批试点基地,静乐县娑婆乡的人们对“电脑”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因为娃娃们的学校就配备有教育部相关工程统一配置或慈善人士捐献的电脑。但是使用电脑对他们而言,却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
在娑婆乡的村民心中,会打开电脑相当于会用电脑,会打字和做表格是高手,会上网查资料、发邮件、下载MP3歌曲的就是顶级高手。记者调查了娑婆乡的几所小学,发现除了娑婆中心学校以外,其余学校的电脑都上不了网。
李货郎沟村郭书记告诉记者,娑婆乡的大多数电脑根本就不能上网。“一是不会用。”娑婆本地人用电脑通常是跟志愿者学的。但是志愿者来了以后,总是会被发达一些的村抢走。“二是用不起。”有极个别的本地“富人”买了电脑,也会觉得电脑用起来太贵了,不仅费电,而且还要网费。“一年480元,谁用了谁心疼。”郭书记说,“如果电脑上网费每个月在20元以下,估计有经济实力的人可以接受。”
作为村干部和乡里的高级知识分子,郭书记曾在县城里接受过电脑培训。“但只有半天功夫,除了电脑培训外,还有政策的培训。”所以,郭书记也只是会开机。像郭书记一样只会开机的人,在李货郎沟村的八一希望小学有不少。
5月3日,记者来到八一希望小学时,意外地发现:
已经放假了的学校里还有一位叫常国龙的孩子在电教室里看电视。记者注意到,电教室摆放着一台34英寸的海尔电视和一台海尔电脑。见到生人显得有些拘谨的常国龙告诉记者,他们每周都有电教课,但没有电脑教师,孩子们通过光盘学英语,并通过光盘学习怎样打开电脑。但是这台电脑同样是没法上网。
不过,娑婆乡的人们都明白,电脑不上网就等于白搭。娑婆乡已经领教过互联网的神奇力量。2007年6月1日,娑婆乡娑婆小学的400多名孩子,第一次收到了他们的“六一”儿童节礼物,这些礼物超过两吨,从1708公里之外的上海紧急运送而来,有书包、练习本、铅笔、尺子、橡皮、笔袋、《英汉字典》,甚至还有电脑。这是一位曾经在这里做过志愿者的海归硕士沈吟借助互联网发起倡导募集而来的。
娑婆乡还有许多被IT遗忘的角落。延着李货郎沟村的那条马路往西北方向前行10里地,再走一段山间小路,有一个叫横泉的荒僻山村,由于退耕还林,这里几乎是杳无人烟,偶尔看到的人也只是老人,手机已是全然没有信号。只有村长家门口,有一个大“锅盖”,人们可以到这里来看电视,他们好奇地盯着记者手中的数码相机,如同桃花源中不知“魏晋”的居民。

图为娑婆乡最穷的横泉村的一所小学,这所学校曾经培育过5个大学生。当然,由于退耕还林,这个自然村的人很少,小学也就不开设了。

李货郎沟村的村委办公地点,据说,以前这里也是学校的上课地点。不过,学生们现在都搬到本村最好的建筑中上课去了。

这就是李货郎沟村的新学校,是山西省军区花了21万元盖的八一希望小学,附近的一些小自然村的孩子们都在这里上学,他们认识了电脑。以为海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电脑公司,因为学校的电脑是海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