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清清墨香 |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
“真实的世界才是最精彩的”这是孙玉胜在《十年》中的一句话。电视人这么多年来一直追求真实记录的理念。有人说:“失真,乃电视之大忌。”的确,电视新闻节目的舆论监督报道注重的是证据、事件讲述注重的是人物和细节、正面报道也是避免概念化和空泛化,即使是纯娱乐节目也出现了“真人秀”节目。电视的这种回归真实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而纪录片正是电视当中记录真实的“龙头老大”
其实,电视纪录片回归真实的现象既是电视节目制作手段的本质回归,更是人们对真实的苛求,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但是,我认为纯真实、纯客观的记录是不存在的。纪录片既然是作品,就不可能没有主观创作的参与。虽然说纪录片来源于生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原生态。
首先,编导在选择题材的时候,就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他总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不表现什么。拿张以庆导演的作品《英和白》来讲,我觉得,这是一部人文化很强的纪录片,一个具有一半意大利血统的女驯兽师、一个大熊猫、一台电视机构成了整部片子的创作空间。它不用讲述故事便能够表达出人与熊猫的感情。在这部片子的开头就以一个很特别的拍摄方式,他以熊猫的视角看它的朋友、看这个世界。给人以十分新奇的感觉。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被拍摄了不少,选择的题材也个不相同,相信如果当别人发现了这位主人公拍出来的感觉也会是另外一翻模样。张以庆所创作的《英和白》就好在没有去构造感情,没有刻意的讲述故事,而是把他们的生活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在比如说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幼儿园》,在其他人的思想中,他能表现的也许就是幼儿园中孩子们快乐的游戏和有条理的生活、学习知识。而张以庆并没有媚俗去捕捉那些常规的情节,反到去寻找一些超常规的东西呈现,这样来表现孩子们实际上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东西。所以说,就算是真实的记录也有大部分的主观因素在里面。显然,纪录片并不只是简单地罗列生活。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名自称绝对客观记录的作者,把一部几乎没有剪辑的片子拿给人看,内容反映的是一名大学生在校园里如何的孤独。片子看完后,有人问他:“他每天晚上还上课吗?宿舍里住了几个人?网吧里就他一个人吗?为什么没有记录他吃饭和上厕所?”那么这样看来,完全“真实”的记录是不存在的。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捕捉、表现的方式等等这一切都属于主观的范围内。
其次,在创作一部纪录片的过程中,镜头的运用和摄像方式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一个好的摄像师知道怎样拍摄可以体现编导要表达的主观意愿、怎样才可以让观众看着舒服并且身临其境,而且,它也直接关系着片子画面的质量和内容的表达。那么,摄像师就要有选择的拍摄,也可以说是一种有想法的创作。
镜头是一个魔法性很强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在它的面前都会不由自主的失去本来面目。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强的镜头感,都想在镜头前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这样,对也普通人来说,在镜头前表现真实也是不现实的。在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运河人》中,记者跟随山东的船队沿途记录了运河航船人家的生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者上船时,正碰到一位女船员和儿子吵架,母亲还动手打了儿子,记者意识到其中有矛盾,便机敏的先拍下这段场景,之后才去了解的事情的原委。试想,如果这位记者不是随机拍摄、而那位母亲若知道身处在拍摄的场景中,那么,还会有“戏剧”的效果吗?
下面是纪录片《背负民族的希望》第六集《心系国土》一集中,记者在现场采访守卫在阿拉善沙漠中的战士的一段对话:
排长的话是出人意料的,可就是因为在镜头面前,怕自己家人听了担心、难过,他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话。试想,如果没有摄像在场,他也就不会问“家里能看到吗?”或许,还会说出一番感人的心里话。
最后,在后期制作中也搀杂了很多主观的手法。无论是剪辑还是补拍,都避免不了主观去刻画一些想要的东西。什么该要,什么该剪都是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纪录片已经的确不再“真实”了。
顾名思义,纪录片的真实是有相对性的。它就好比物理中的相对静止,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完全静止的,同理也没有纪录片是完全真实的。
真实是纪实影像的本质属性,它要求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原始的素材,并且要参与到创作之中。虽然不能去虚构事件、不能去编造故事,但却需要构造,构造触及人们心灵的过程,巧妙规划事件的发展,挖掘故事中的内涵。
纪实仅仅是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之一,纪录片的本性应该是“真实”,然而,纪实并不等同于真实,有时,诸多因素会造成纪实的不完全真实或者干脆是假的,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创作者对事件的认识也绝对做不到完全的客观和公正,所以这就联系到了为什么更多的电视新闻工作者不能随意发表自己言论的原因,而需要客观的阐述问题。
事件的真实叙述还需要合理的挑选和搭配。记得在课堂上看过的访谈类纪录片——采访童祥苓老先生,这部片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是访谈类纪录片,当事人的陈述便成了整部片子最吸引人的地方,片子以他在戏中饰演的角色为线索,串起了他整个的人生经历,从家族的兴盛到家族的落寞在到由于自己的原因状况的转变再到人们对他和他家人的态度,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一方面是童老先生本身是戏剧演员,说话时的神态动作都十分生动,另一方面也四主持人真诚的倾听和巧妙的询问,仿佛让人感觉到了情景在现,使观众能够和主人公一同感受几十年的酸甜苦辣,让更多平凡的人也体味到被政治压力所折磨的艰难。设想一下年轻和年老的这两部分人哪一类会更喜欢看这部纪录片呢,毋庸置疑,当然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因为它选择了当时年代许多人亲身经历的社会环境,体验到了真实感自然就喜欢观看。不过为什么做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也被吸引呢,那是因为在选择话题上精选了人间真情的部分,自然是老少皆益的。所以,合理的搭配也是一部好纪录片不可缺少的环节。
但我还要说的是,一部电影如果加入纪录片的成分会使电影更好看,跟耐看,而纪录片当中如果插入电影故事片的成分,那么无论编导的想像多么的异乎寻常,纪录片的真实性也会遭到怀疑。那么,如何创作纪录片不会被人怀疑这就需要编导们掌握一个度。
最终,我总结出:这个研究我从一开始的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到怀疑真实,再到根本否定它的真实,最后又回归真实。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圆,前后呼应、首尾相接,也让我看到了纪录片发展的一个回归。总之,“真实”依然是纪录片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关注“真实的选择”和“真实的构造”,也许,这才是纪录片真实的本质吧!
参考书目:《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