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师说》、《六国论》之异同
(2009-02-15 15:25:43)
标签:
过秦论教育 |
分类: 高一语文 |
《过秦论》、《师说》、《六国论》之异同
谢健行
甘肃教育,1999(12)
首先, 从提出论点的方法和部位上看, 三文不尽一致。《六国论》开宗明义, 在文章启首即提出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属演绎法。《过秦论》首先罗列大量史料, 论述秦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150年间的兼并战争和秦王朝因施暴而致亡的历史过程, 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师说》的中心论点既不在开头, 也不在结尾, 而在课文的主体即中间部分。《师说》的中心是说说从师的道理, 即为什么要从师, 师的概念如何界定, 当时从师中存在哪些问题。作者在阐明上述观点的同时即归纳出师道的真谛: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这些不同点是非常典型的, 教学中对它们加以比较, 将对学生如何阅读议论文、寻找中心论点有启迪作用。
其次, 三文的论证结构不尽相同。《六国论》结构完整严密。首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并包含着一正一反的两个分论点: 1.“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在全文论证过程中, 始终围绕这两个方面, 然后概括交代三国“赂秦”而“力亏” , 终至“破灭” ; 另外三国因“失强援”而“不能独完” 。分层论证, 层次相当明晰, 最后紧扣“不赂秦能取胜”这一点抒发感想, 评论现实, 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师说》首先提出论题, 然后从反面批判不良风习, 在对比中深入阐发论点; 接着列举历史名人尊崇师道的样板, 进一步证明论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最后一段说明写作缘由, 但仍紧扣中心作结。《过秦论》先以记述史料的方式铺写秦国攻守成败的史实, 通过无可辨驳的历史论据, 因势利导, 画龙点睛, 一语破的, 非常自然得体地得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在结构上突破了一般论说文先提论点, 再加以论证, 最后得出论断的“三段论”格局。
第三, 三文的论证方法各有特色。三篇文章都成功地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师说》以正面说理和反面批驳为主, 通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与今世“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相比照; 通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相对比; 通过“圣人” 、历史名人与“愚人” 、当今俗人相比较, 谈从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过秦论》则以攻守成败进行史料的尖锐对比为主要论证方法, 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采用所谓“《春秋》笔法” 。秦的兴盛与灭亡这两部分, 在全文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里, 作者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来强化这种对比, 先极写秦国之强盛, 让它登上君临天下的千仞高峰, 然后把它推向一朝覆亡的万丈深渊, 从而产生一种动人心魄的雪崩效应。《六国论》以“赂者”与“不赂者”进行对比, 以强秦的贪婪积威和六国的割让求和进行对比。三文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是:第一, 《过秦论》侧重摆事实, 《师说》侧重讲道理, 《六国论》侧重概叙与简议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 《过秦论》侧重立论, 《师说》侧重驳论, 《六国论》破立结合, 正反论证, 各有侧重; 第三, 《六国论》在论述中采用引证法及假言论证的方法, 《过秦论》在论述中兼用许多修辞手法进行论证, 其论证方法显而易见。《师说》采用了层进法和正反比照相参杂的论证方法, 是非常独特的。
第四, 三文都有针对性非常显明的宗旨, 即写作的现实目的。《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为汉文帝在新形势下改革政治提供历史的借鉴, 以确保汉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六国论》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批判六国赂秦之失策, 警告北宋统治者, 必须结束对辽和西夏纳款输银的苟全屈辱方针, 用战争来保卫国家的完整、独立, 以免重蹈六国败亡的覆辙。作者以论古为手段, 以砭今为目的。“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败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托古讽今的良苦用心在文章最后和盘端出。至于《师说》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实以保卫师道为旗帜的写作宗旨更是十分显明的。
第五, 语言风格和文势之异同。三文在语言风格上多姿多采, 错综变化, 都有雄辩恣肆的特点, 但又各领风骚, 各有千秋, 形成风格不同的语境和文势。《过秦论》才华横溢, 妙笔生花,语言以骈散见长。作者主要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审美感染力和豪迈气势, 使人听之音韵和谐, 视之匀称醒目, 读之琅琅上口, 如“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朴而鞭笞天下, ”一连用五个排比句,使之势如秋风落叶, 所向披靡。《师说》以语言错综多姿、富有变化见长。如第二段, 开头未说先叹, 一声“嗟乎”使文章掀起一道波澜。以下三层内容虽同, 但语气各异。第一层对比后的结语: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是质疑、设问和论辩的语气; 第二层对比之后的结语: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为肯定、责备的语气; 第三层对比之后的结语: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则带讽刺, 表示对论敌的鄙夷。三个结语在次序的安排上也颇具匠心,先质疑, 后肯定, 再感叹, 不仅句式多变, 而且语气递增, 感情层层推进, 更增强了文章雄辩的力量。《六国论》语言简洁, 思想精辟, 论证旷达, 充分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写作技巧和驾驭文字的才能。文章还穿插运用了夸张强调和形象比喻等修辞手段, 使文章既显得严密完整、干练老辣, 又纵横奔腾, 跌宕多姿; 不仅喻之以理, 还能动之以情。有人以“借古伤心, 淋漓深痛”来评论它, 确是中肯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