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平视的草垛(刘星元)》教学设计
(2018-05-11 10:16:13)
标签:
散文文化刘星元临沂苏州 |
分类: 我的杂记 |
《无法平视的草垛(刘星元)》教学设计
(本课教案由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集体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草垛的象征意义,理解散文中的意象概念。
2、品读散文,理解作者对逝去生活,逝去文明的怀念。
教学重点:
1.体会散文的核心是个人的真实体验,理解作者的情感。
2.品读散文的写作手法,理解象征手法的使用。
教学难点:疏通文意,理解散文中作者的情感体验
导入: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野草,一根普通的野草),那许多这样普通的野草堆成一座小山,我们称它为“草垛”,不知道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草垛呢?和大家分享一下?草垛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常常给人温暖,温馨的感觉,它也是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场,它是常见的,普通的,那我们看,在作者刘星元的笔下,普通的草垛引发了他怎样的思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无法平视的草垛》,走近那些似乎离我们十分遥远的乡村生活。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哪些段落写了草垛,大家一起说,那全文都是围绕着草垛进行描写的,哪一段话或者哪一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有谁想分享一下?(本阶段主问题:作者怎样写草垛的?写出了草垛怎样的特点?)
【预习指导】:
1.大家速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有哪些地方描写了草垛?作者具体是怎样写草垛的?
2.除了草垛,文中还写了哪些人物或事物?又是怎样对这些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的?
(1)我无法平视那些草垛。在深秋,甚至比深秋更为深邃 的季节,它们三三两两的割据 一方,如一个村子中不同姓氏的家族分布一般,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它们像伟岸的兵勇一样拱卫着人间的部落,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
(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三三两两散布着的草垛比喻成乡村的家族和兵勇,那么为什么要把草垛比喻成家族和兵勇呢?草垛和兵勇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都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这些日常的生活,也就是说草垛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
(2)其实这是必然的——在人间的秩序里,人们凭借自己的血液和姓氏分庭立户,散布于村庄的不同方位,作为人类的附属之物,那些草垛必然跟随着人的安居乐业而落地生根,又必然跟随着人的腾转挪移而改变自己占据的那一片土地。人走到哪里,它们就会跟随到哪里。而这里所指的人,往往是母亲。
(3)只有具备母亲身份的人,才更有资格行使对草垛的所有权。那些被割去头颅的麦子,那些被挖去心脏的玉米,那些被砍掉腿脚的地瓜,以丰收的名义回到夜晚的村庄,我们把它们的一部分送入我们的身体,让它们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余下的部分,我们以草垛的名义,献给了母亲。那一堆堆的草垛里藏着永不消逝的火,这些可敬的母亲,把那些火从草中取出来,献给人世的胃,献给人世的光,献给人世的繁衍 。
(那么这一段主要写的草垛对我们的贡献,草垛给予我们食物,给予我们能量。所以说我们敬畏母亲的时候,往往是从对草垛的堆砌开始的。)
(4)所以,在我乡,当我们敬畏母亲的时候,往往是从完成对一堆草垛的堆砌开始的。
(5)无数个深秋,我们心存敬畏,驾着丰收的马车,驾着载着粮食和柴禾的马车,小心翼翼地从已经分娩的土地上穿过,并且告诉自己,决不让任何一束柴草留在风中。那些满载柴草的马车又高又大,每一辆都是一座向着村庄缓缓移动的山丘,山丘之上,最高的那一束柴草在夜空中往往篡夺 着神的权威。这样说绝对没错——唯当此时,它就是神,是我们全部的丰收和幸福。在神的庇护之下行走,我们何其丰盈富足,用尽力气的我们都带着甜蜜的疲惫,顺从地低下了头。而这些堆在马车上的柴禾,转移到村庄周围,就是我们称之为草垛——需要仰视的山峦。
(同样使用了比喻,将草垛比喻成神和山峦。比喻成山峦是因为形状像山峦,但是普通甚至卑微的草垛怎么能与高大的神相比呢?我们再回到草垛本身,草垛是从哪里来的?柴草,秸秆堆成的,那么秸秆和柴草从哪里来呢?从农业生产中来,那么什么时候,草垛才会像山峦一样?丰收的时候。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农业神在我国的地位十分重要。)
(6)日暮时分,每当用草垛里的柴火撑起的炊烟升到空中,每一家的母亲都会用鲁南独有的长腔,呼喊着自家的孩子回家吃饭。而我们却总是那么贪玩,跑得越来越远,直至听不到母亲的呼喊,直至看不到故乡的炊烟。
(作者的回忆,呼应19段)
(7)多年之后读到曹子建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那些文学批评家们的解读很精彩,诗中弥漫出的悲恸气息也很感人,可在文字俨然 有序的排列之中,我总是朦朦胧胧看到那些以从草垛里抱来的柴禾为脚的炊烟,在诗中自由自在、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行走。我没敢顺着炊烟往下看,因为我知道,炊烟之下,就是我的母亲。她和任意一位我乡的母亲一样,面对生活,她从来都是低着头,不看高处。
(母亲用草垛为我们提供食物和生活)
(8)那么,炊烟之上是什么呢?
(9)我想起多年前的深秋,我们——我和姐姐躺在草垛之上望向天空的情景。在我们看来,草垛那么高,高过了村庄里的任意一间屋子,高过了卧在远处的任意一座山,高过了我们能攀爬的任意一种高。可是和高处的天空相比,它依然不够高,甚至不能用不够高来表述,只能说低,甚至更低。
(草垛的高与天空的低,写出理想和现实的不平衡)
(10)那时候,我们手握着五颜六色的糖纸,隔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颜色的糖纸看天,我的糖纸是什么颜色的,天空就是什么颜色的。多富有呀——我的口袋里就躲藏着那么多五颜六色的天空,那些云朵就是一大块一大块的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它们勾起了我们心里的甜,那些甜像温润的牛奶一样铺满了我们的整个童年。无数个黄昏,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最接近天空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展览着我们自己的天空。那时候的天空才叫天空,那时候的云朵才叫云朵。它们的美和好,让我多少年都念念不忘。
(我的行为,在草垛上看天空,怀念童年生活。)
(11)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我觉得和草垛相比,需要借助高高的草垛才能抵达幸福的我们,何其低矮呀。是的,在人世,我们何其渺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草,活了死,死了活,生生死死,不绝不灭。那些以草为骨,以草做肉的草垛,高了低,低了高,高低之间,赓续 有道。而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起了伏,伏了起,起伏不定,身不由己。
(将人与草垛进行对比,表面上写草垛,实际上也在写生命力渺小但顽强的人。)
(12)幸好我们还有草垛相依为命。或者说,幸好还有草垛为我们续命。在村庄,只要还有一座草垛高高耸立,就能燃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就能支撑起我们,托举起我们。
(草垛是我们的精神寄托。我们对草垛怀着敬畏之心。)
(13)我们常说,草民。是啊,草民,草野之民,如草之民。我们的祖先何其智慧啊,他们老早就已洞察出我们与草木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他们把草和民连在一起,一起生,一起死,一起摇曳,一起繁衍。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与草一起卑微。愿意和草一起卑微,我想,祖先们一定不是自轻自贱,而是对每一棵草都心存感激和敬畏,他们甚至或许觉得,与草木为伍都是一种高攀,草在民上,敬重草木至少也该是在敬重自身。草木为柴,草种为粮,一棵草就是我们活着的依据。
(14)在我乡,谁家的草垛堆得最高,就足已引起村人的敬重。谁家的草垛堆得越高,谁家的粮食就越足;谁家的草垛堆得越高,谁家的炊烟就越粗;谁家的草垛堆得越高,谁家的牲畜就越肥。因此,谁家的草垛堆得最高,谁家的家底也最厚实。
(15)我小时候,家里还养过牛。隆冬,大雪天气,那头小牛犊被祖父从九里外的集市上牵回来,瘦瘦弱弱的,像野地里一窝不经风吹的草,摇摇欲坠,一吹就倒。祖父却说,不怕,有的是草。
(16)是啊,我们有的是草,村庄外面,我家的草垛堆积如山。草垛被一车一车地拉回家,牛棚是草,饲料是草,给牛整理出的软绵绵的铺盖也是草。在昏暗的马灯下,牛铺它的草,牛盖它的草,牛吃它的草。祖父像座石头墩子一样蹲在牛的对面,心里美滋滋地看着它,也像一头牛。棚外是风,是雪,是风卷着雪在落,是雪缠着风在飞。一枚雪花飞进来,落在牛鼻子上,牛鼻子顿时折射出圆润温暖的光泽。祖父就笑,他一笑,就抖落了自己帽子上众多的雪花。那些雪花还未来的及落地,我就已将目光收了回来。于是在记忆里,那些雪花一直未曾落地,那头小牛犊一直未曾长大,我的祖父一直未曾老去,而我们家堆积如山的草垛呀,也一直堆积在村庄左右、房前屋后,从来都没有消失。
(17)消失的应该是我吧?那个提着马灯独自踏着大雪返回草房子的野孩子,被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留下来,留在“未曾”的时光里,一任开心自在。另一个和他同名同姓的孩子却不信自己有着和草木一样的宿命,跑到了村庄之外,草垛之外,从此杳无音信 。
(野孩子是当初留在乡村的作者自己,是一个幻影。)
(19)没有草垛拱卫着的村庄多么孤单。我转回头,走进屋里,母亲刚刚关掉煤气灶的阀门,她漫不经心地说:吃饭了。
(描写草垛的消失,草垛被心外的火烧毁了,剩下的禾木也只能以草垛的形态继续活着,失去了草垛的本质特征,生命意义,也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将草垛烧毁,那么草垛的被烧毁也象征着什么呢?象征着乡村生活的消亡,乡村文明的消失。)
思考:
1.文章中的“草垛”单单指乡村的“草垛”吗?是否有其他含义?
2.分析全文,你是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的?什么叫做“无法平视的”草垛?
我们在学习陋室铭的写作手法时,曾学到过托物言志的手法,事实上,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中,我们使用的具体的物,常常被称为是意象,意象一般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那么本篇课文中,象征着乡村生活的草垛就是本篇散文的意象。那么草垛在本篇文章中象征着失去的乡村生活,寄托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2.
人物有:母亲,我,祖父;事物:牛;天空
母亲:(找出描写母亲的段落,朗读)
文中有那几段提到了母亲?这几段中的“母亲”有哪些形象特点?具体分析下,母亲有资格行使对草垛的所有权,那么母亲是怎样使用草垛的?那这体现了母亲的勤勤恳恳,对家人的爱,赋予家人温暖和食物,给予人们生命和力量。母亲做饭的方式由燃烧草垛到使用了煤气灶,是生活的缩影;母亲呼唤孩子吃饭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前是“每一家的母亲都会用鲁南独有的长腔,呼喊着自家的孩子回家吃饭”是有仪式感的,现在是“漫不经心”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自然中直接获取生命能量逐渐被遗弃,生活变得便利,单从母亲的动作细节神态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质感被磨损,生活逐渐变得冰冷。
“我”与草垛发生了哪些趣事?
趴在草垛上望天空。
天空有什么引申意义?(此处可提示糖纸里看到的天空,估计学生就可以理解了)
草垛之上,指的是对未来的幻想,与乡村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的幻想。
除了母亲和姐姐,在作者童年的经历中,还有一位是他的祖父,作者在那两段写了祖父?还写了牛,那么在这几段中,牛与草垛有什么关系?牛依靠草垛来汲取生命的力量,文中写“祖父像座石头墩子一样蹲在牛的对面,心里美滋滋地看着它,也像一头牛。”为什么说祖父像一头牛?草垛,牛,祖父互相转化,显示了农业社会中人的质朴与善良。牛像草,祖父像草,草使得牛和祖父富足快乐。构成了农民的憧憬。
人类与草木的具体关系是什么?
一方面,草垛象征着乡村的家族,母亲的劳作,生命的延续,渺小的现实与人事,生活在大地上,渺小而顽强的一群人,另一方面,草垛是人类的附属品,为人类提供繁衍生息的能力以及对生活的希望。草垛的高低显示了家庭的生命力,家庭的兴盛与否。
那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这篇散文中作者围绕草垛,写了母亲祖父,我和姐姐,天空和牛等一系列乡村生活的缩影,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逝去的农业文明的惋惜。
那我们总结了这么多内容,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本人是怎样想的呢?
作者的话:我写这篇文章时,我们村的草垛已经很少了。如果真要说初心,我想是两个方面:一是我想写下那些与草垛有关的温暖,触摸且摸索着那些渐渐凋零的温暖,重返故乡。二是我想写下生活的侧面,写下社会的变迁。我无意站在道德或者其它什么东西的制高点上或褒或贬,我只是想叙述,回顾,乃至惋惜,惋惜农业文明的凋落。至于说传递什么,我想是传递细微之处的温暖吧。
我们先来看一看作者自己对这篇散文的解释,带着这种理解我们思考:为什么叫“无法平视的草垛”?
童年时,草垛对于我来说是高大的,草垛为我们提供了富足的生活,草垛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乐趣,我对草垛常怀敬畏之心,草垛逐渐消失了,我无法再看到草垛了。
草民,草野之民。在乡间,我们敬畏平民母亲,从一堆草垛的堆砌开始。作者的情感乡愁融入在草垛、炊烟、人间烟火之中。乡村中人们对草垛高度的理解也是在当时特定时间中的特定想法。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在缅怀逝去文明的同时,也应该着眼于当下,探求美好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从最容易被忽视的角度入手,描写乡村生活,农业文明的散文小说,还有很多,比如
曹文轩《青铜葵花》,还有余秋雨先生的乡关何处中,都有类似的体验,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阅读。我们一起看一下对比阅读中的《柴禾》这篇文章,正如草垛是我们课文中的中心意象,柴禾应当是这篇散文的意象,那它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又用柴禾代指哪些人呢?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下共同探讨研究。
拓展阅读: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青铜葵花》曹文轩,《乡关何处》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