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六年级科学概念整理及练习 |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班级:
1《放大镜》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0.2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和放大镜形状类似的物体也具有放大的功能。如装满水的烧杯、试管、平底烧瓶以及水滴等。
(3)凸透镜具有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放大镜的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就越小。
(5)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由红、绿、蓝三种小圆点组成。
(6)13世纪,英国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则是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昆虫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触角的形状多样,比如蝴蝶的棒状、蚕蛾的羽状、蚂蚁的膝状、蝗虫的丝状、天牛的鞭状等。
(3)昆虫的复眼有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呈六角形。
(4)蚜虫吸食汁液,只有针眼般大小。蚂蚁是蚜虫的伙伴,草蛉虫、瓢虫等则是蚜虫的天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1)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雪花等,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称之为晶体。
(2)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由晶体或者晶体组成的。
(3)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晶体组成。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比如盐和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雪花是六边形。当然还有像金字塔、像一簇簇针。
(5)晶体有大有小,大的可以用肉眼看清,如白糖、食盐,小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如维生素c。
(6)得到晶体的两种方法:冷却法和蒸发法。
(7)玻璃、珍珠、琥珀、松香等不是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1)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2)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世界公认的是列文虎克)
(3)列文虎克用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微生物。
(4)最早的显微镜属于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电子显微镜能放大到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放大到3亿倍。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罗伯特·胡克首次发现了细胞。
(2)制作洋葱玻片标本的步骤:
滴清水、切洋葱、划井字、放表皮、盖玻片、滴碘酒、吸掉水。
(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具体参考书本13页)
平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5)从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移动标本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2)气孔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3)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4)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制作微生物装片:准备载玻片,放少量脱脂棉纤维,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吸去多余水分。
(2)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8《微小世界和我们》
(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弗莱明的青霉素,巴斯德的巴氏消毒法,酵母菌,克隆羊等。
(2)肉眼,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