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青岛大窑沟
标签:
杂谈 |
话说青岛大窑沟
大窑沟,是青岛的一个地名。在青岛市,老幼皆知有个叫大窑沟的地方,从1898年德占时期,历经第一次日占时期,民国时期、第二次日占时期,抗战胜利时期,建国后至今,这个地方一直叫大窑沟。但是在德国统治青岛之前,这儿却不叫大窑沟,只能说这附近有条很深的豁沟,顺大鲍岛东山北坡而下,沟北有个孟姓的村子,大沟也就叫成了孟家沟。大窑沟的名字与孟家沟有关。
相传若干年以前,大窑沟、小港至栈桥一带还是海水相连,西镇相对于现在的中山路还是个海岛。随着陆地和海岸线的变化,西镇和陆地连成一片,这一带就成了一片南北临海的洼地。德国人占据青岛后,修建胶济铁路就利用了中间这块狭长的洼地,建了青岛站和胶济铁路的起点线,从青岛火车站走出站台开始,铁路就高于地面近三米的高度,向北蜿蜒前进,途径山西路桥、河北路桥、大窑沟桥,大窑沟桥洞子也就是前面说的孟家沟的延伸,这几个桥洞子建路通车还是建铁路几年以后的事,当时还仅仅是为了能向大海排水而已。
德国人占据青岛后,首次规划青岛市区,主要还是围绕小港、大港的海运码头、胶济铁路的工程建设,在前海一带建立青岛区,规定只允许欧洲人居住,建筑样式多尖顶塔楼欧式风格,在太平路、广西路和中山路南段设立外国人洋行、商行和办事机构(称青岛沿海的老房子为万国建筑恰如其分)。将鲍岛区建设成华人区,中山路北端及周边为华人商铺。南自德县路北至沧口路,与青岛区的欧人建筑同时展开。而沧口路以北,就是深深的孟家沟,自孟家沟往北就是孟家沟区,再往北就是小鲍岛区了。
城市的规划建设促生了建筑材料的生产,原本由海运陆运的砖瓦石材,开始在本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一批有财力有技术的中国人,就来到紧邻鲍岛区的孟家沟一带,建窑场烧砖瓦,一批窑主在孟家沟以北批地建厂,从现在的市场一路蜿蜒到济南路一带,大大小小砖窑二十几座。本土的窑场大都以木质砖瓦模,手工操作制坯,以柴草为燃料(这与劈柴院也有渊源),用马蹄型小土窑焙烧,主要生产砖和小弧瓦。
随着市区扩张迅速,大窑沟的窑场存在了也没有多少年,到日本人占领青岛的1914年,大窑沟的窑场已经所剩无几,聪明的窑主已经看出这儿不是窑场的久址,早已在孤山,胶州,海西建了新的更大的窑场,以满足青岛建设的需要。日本人开始在鲍岛区以北,从孟家沟开始,往北建起了日本人的商业地盘,随着大批日本人的涌入,在原窑场的地址上,建起了市场一、二、三路,堂邑路(图五)、聊城路等日本商业区、居民区,开始一直向北扩展。
按理说,一个地名随着这个地名标志物的消失,也会随着新的标志物有一个新的地名,例如青岛口(青岛人民会堂前),青岛建置的时候,青岛口名声不亚于栈桥,来往青岛的商船、渔船,都在青岛口装卸货,青岛口也建有栈桥一样的码头,青岛口岸的清兵衙门,海关,都设在此。没用多少年,星移斗转,随着小港和大港的建成,青岛口也就自消自灭了,早就没人叫了,甚至很多人不知道青岛口在哪儿。例如安徽路上的大花沟(现老舍公园),建国后还有大沟的影子,因民国时期称谓第六公园,大花沟和第六公园都是一回事,几十年来再问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没人知道了。再如大鲍岛,曾是青岛市区的一个大村,四方路、海泊路就是在大鲍岛村的土地上建起来的,它们应该比大窑沟更有名声,但现在知道大鲍岛的也已经微乎其微了。大窑沟的窑没有了,人们却一直把这一地区叫做大窑沟,还是有它自身存在的原因。
其实在德占时期,大窑沟不过就是一片生产砖瓦的窑场,估计知道他的人,也大多是窑场的雇工,买砖瓦的商人,建筑工地的工匠,市民几乎不和这个“大窑沟”打什么交道。日本占领青岛后,把这片窑场地建成了三条马路,把市场三路建成了一条关系市民生活的商业街,尤其是1917年又建起了当时青岛最大的菜市场(当时叫劝业场),一层是食品类的生活用品,二楼是百货零售(后被称为老婆孩子商店)(图三)(图四),周边很大一部分居民,都把市场三路的商场,当成现在的集贸市场,每天必去,聚起市民很大的人气。
日占时期以后,按照德国人的规划图,大窑沟铁路桥周边已经形成六条马路的交叉路口,中山路、沧口路、市场三路、堂邑路、济南路和大桥西的冠县路。六条路口的交叉,形成了一块较大的空地,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把这个路口叫成什么合适,于是这儿就形成了口耳相传的大窑沟(图六)。
当然大窑沟的名声还不仅如此,中山路北头的商铺,济南路和李村路的土产品,沧口路,市场三路的大商场,堂邑路的邮局和洋行,都使得那个年代的大窑沟随人传说,因为没有一个标志物,没有一件文字标志可以指出具体那儿是大窑沟。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有了从大窑沟开往文登路;大窑沟开往台西三路;大窑沟环行线等公共汽车站,大窑沟有了一个官方的命名。到1945年第二次民国时期,青岛市市内及长途汽车站,由大沽路迁到济南路口北头铁路桥洞子旁边,并盖起了下面是车库,上面是办公的汽车客运总站,大窑沟成了青岛市内公共汽车的集中地,大窑沟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
公共汽车市内路线,以大窑沟为总站,当时有大窑沟—中山公园、大窑沟—台西镇、市郊线有市区—四方、沧口、李村、沙子口,四方—沧口,沧口—李村等6条线路。到1947年青岛市公共交通开辟的营运线路有:
显然当时从市郊来“街里”购物及探亲的“农民”,下车的第一印象就是大窑沟,其次才是“街里”的中山路。虽然那时的汽车都是货车改装的大头小盒子、座凳是围在车边的偏座,车窗也像囚车一样的小窗户,虽然那时的车票也相当的便宜,从李村步行来“街里”的比坐车的人还多,大窑沟车站的乘客还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多数乘客拥在车站的外面,车站候车室仅仅是个售票室而已。在车站靠铁桥的拐角处有一个不大的公用厕所,需登上几级脏兮兮的水泥台阶,女厕所常常会因人多不得不排队至马路上,进门后人多尿多,产生的氨气会熏得你睁不开眼,直到市区东迁,大窑沟汽车站不再辉煌(图七)。
久叫不衰的大窑沟,是有它的历史原因,堂邑路因铁路更新电气化拆了路西的建筑,中山路也因新建市区东部风光不再,市场三路早已不是人民“市场”的人气,拆了菜市场大楼后就再没有多少人光顾那条新打造的“韩国街”,李村路沧口路因即墨路迁到901(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代称),也日显死气沉沉,马路上几乎家家大门紧闭,大窑沟汽车站也早没了踪影,真正原大窑沟汽车总站处的车站也仅仅剩221一条路线了,最近连乘车卡充值的办公室也关了门。高架在大窑沟铁路桥上的两座城市高架桥还没有对接,大窑沟的名字还能叫多久,已经很难说了(图八)(图九)。
(图一)德占时期的捷成窑场。
(图二)拆除老德国房子,工人手拿当年烧制的红瓦,德国铭文清晰如初。
(图三)日占时期刚刚建成的市场三路劝业场,马路南侧还没有多少建筑。
(图四)日占时期,日本人建设的市场三路上的劝业场,也称菜市场。以后曾叫过人们商场,妇女儿童商店,多数人戏称老婆孩子商店。从人流不难看出,大窑沟的名气与市场三路的人气有很大关系。
(图五)日占时期刚刚落成的堂邑路两侧建筑,右侧是堂邑路邮局,建于1917年,左侧是增幸洋行。
(图六)从堂邑路看路口以南,中间高耸的塔楼是德占初期的青岛电气所,右面是济南路,左面是中山路。
(图七)仅靠铁路桥下的两层小楼就是公共汽车站,看到的小楼楼下,就是公共厕所。
(图八)待接通的高架桥从大窑沟交叉路口飞跨铁路,路口的原公共汽车办公楼也已经拆迁移走,下面已经空空荡荡。
(图九)双高架桥横跨东西,大窑沟的名字还能叫多少年。
(图片均来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