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故事:陶渊明的无弦琴
(2014-04-18 11:43:39)
首先,陶渊明并不是“不解音声”。陶渊明是热爱音乐的,与读书、饮酒一样,弹琴也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这有其诗文为证:“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清琴横床,浊酒半壶。”(《时运》)“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答庞参军》)“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有什么理由说他“不解音声”?而且最后一例中明明说到“七弦”,那怎么会是一张无弦琴?
其次,陶渊明为人的最大特征就是真淳,他一生的行为举止中没有丝毫的伪饰与做作。正如苏东坡所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书李简夫诗集后》)我很难想象陶渊明会有意置办一张无弦之琴。一个人有意抱着一张没有弦的琴来抚弄,那种装神弄鬼的“行为秀”恐怕只有现代的“行为艺术家”才想得出来,我们不能厚诬古人。
那么,陶渊明的无弦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宋书》等典籍中的记载都是无中生有吗?我觉得苏东坡解得最好:“渊明自云‘和以七弦’,岂得不知音。当是有琴而弦弊坏,不复更张,但抚弄以寄意,如此为得其真。”(《渊明无弦琴》)的确,陶渊明家境贫寒,衣食尚且不周,琴弦断了一时无力更换新弦是情理中事。琴弦未断时,陶渊明当然会弹出琴声。琴弦断了,适逢心中有所感触需要抒发,他便抱着那张无弦琴抚弄一番,只要内心有其旋律便行,有没有发出琴声,又有什么关系?这本是自然真率,毫不做作的行为。可能有人看到了这种情景而不晓其意,几经传说,便成为《宋书》中的记载。最早为陶渊明作传的沈约、萧统等人都是富贵之人,他们很难想象琴弦断了却无钱修理的窘境,于是推测这是由于陶渊明不解音乐,才故意让琴上无弦。最简单的解释往往离事实最近,苏东坡对无弦琴的解释便是一个范例。
陶渊明抚弄无弦琴既是家境窘迫的诗人无意中的一种行为,与所谓“大音希声”无涉,这样一来,无弦琴的传说还有什么意义吗?有的,而且意义重大:陶渊明抚弄无弦琴的行为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文学作品。陶渊明诗文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千古读者公认的评价是真淳、自然。感情真挚而毫无虚饰,形式平淡而毫无雕琢。后人对这种艺术境界佩服得五体投地,百计模仿却难以接近。其实奥秘全在于陶渊明的写作态度。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他在《饮酒》诗的小序中也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可见他作文也好,吟诗也好,只是为了示志或自娱,而不是想在文学史上留名,更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换句话说,陶渊明写作只是抒写内心的情志,根本没有考虑过读者的接受。这与他抱着那张无弦琴抚弄以寄其意是完全一样的。抚弄无弦琴当然不可能发出任何声音,即使有别人在场,也无法像禅宗所说的“拈花微笑”那样领悟陶渊明内心的情思。《晋书·隐逸传》中所说的“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纯出向壁虚构。但是诗文就不同了,虽然陶渊明的写作态度与他抚琴一样,但是毕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字。当然,这些文字是诗人心声的高保真记录,它们与那种“心画心声总失真”的虚伪文字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诗文,怎会不真淳、自然呢?所以陶渊明“颇示己志”的诗文作品正是其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人生态度的真实披露。如果不了解陶渊明的高洁品行,那些平淡质朴的诗文便不会如此激动人心。如果离开了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这个一辈子居处穷巷的人物便不会在千古读者面前音容宛然。陶渊明抚弄无弦琴的逸事,其最大意义便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