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学习笔记
(2009-09-09 17:46:46)
标签:
《道德经》老子利器于渊文化 |
分类: 学习笔记 |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对原文的理解:
要想收敛,一定要先坚定不移地放开。想要削弱对方,一定要先毫不犹豫地使它强大起来。想要废除它,一定要先想方设法地使它兴旺起来。想要得到,先要赋予。这些都是微妙玄通的明智之举,能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鱼要想生存,千万不能离开深渊之水,保家卫国的精良装备是不可以轻易让别人看见和知道的。
对字的理解:
将欲歙之:歙,音“西”,收敛。
对本章的体会:
张网打鱼,目的是收网的时候能收获到满网的鱼,怎么才能做到呢?那就是在张网的时候,尽量地把网撒大些,越大,覆盖的范围就越广。撒完之后还不要急于收网,要等网完全展开后,再瞅准时机收,才能一网打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撒小了,范围就不完整;收急了,就会有漏网的。这就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的道理。
在对方还弱小的时候不乘机去削弱它,等对方强大起来岂不是更难了吗?不但不抓紧时机,反而要去促使它强大起来,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道理自然是有的:当对方弱小的时候,你还看不清楚它各个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它的主要部分还处于隐而不露的状态。这个时候你所能消除的,可能只是它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些不重要的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却暴露了自己。一旦当对方没有被你消除的主要部分恢复起来的时候,你就处于劣势了。而促使它强大,是你主动的战略,这个时候你在暗处,对方在明处,你可以很从容而清晰地发现和研究对方的任何细节和重点。当它强大起来的时候,就是它完全暴露在你面前的时候,这时候你再采取行动,胜算很大,而且很容易一劳永逸地解决掉主要问题,不留隐患。
一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如果想要废除它,最好的办法不是急急忙忙地强行予以废止,而是让它再继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主动做工作,让人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它的弊端,当大多数人都清楚地认识到不废止它不行了的时候,废止它的呼声就会渐高,这时候时机就成熟了,再去废止它,就容易和彻底得多了。而当只有少部分人认识到而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清楚其弊端之前就急于采取废止行动,虽然也是正确的,但由于多数人还不理解,废止的行动就会困难重重,既便强行废止了,人们还会怀念它,离不开那个阴影,这样就不彻底,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又回到老路上去了。
想要吃什么果子,自然是要先播种和培育,这就是“必固与之”,等到瓜熟蒂落的时候,“将欲取之”就自然全不费工夫了。
以上这些具体的方法都是“术”的层次,而不是“道”的层次,是把“物壮则老”的总法则应用到具体事物中的例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任何事物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自动走向其反面。所谓“张之”、“强之”、“兴之”、“与之”,无非意在加快这个进程而已。所以这是个“微明”之术,“柔弱胜刚强”之术。其关键是: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清醒状态下的主动行为,而不能当处于模糊被动的情况下还自以为是;是可控制的,而不是盲目的。任何方法本身都只是方法而已,如同一门技术,看你用在什么地方,“同于道者”就是正义的战略战术,术用对了,会加快成功的步伐;而“失于道者”就是非正义的阴谋诡计,术再高明,也挽救不了灭亡的命运。所以,不要被术本身的诡秘所吸引,也不要认为靠些小聪明就可以投机取巧,更不能仅限于术的研究与应用,而应首先解决道的问题。得道者自然有术,而离道者是得不到真正的术的。我们可以把老子的“鱼不可脱于渊”姑且理解成是一个提醒和告诫:鱼必须在水中才可以生存,水越深,鱼的活动与发展空间就越大,机会就越多。渊是道,鱼是术,鱼离开了深渊之水,就是离道,必死无疑。
至于“国之利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核心机密、核心竞争力,是看家的本领,是不能轻易使用的杀手锏,这些既可以归结到武器装备等物质的方面,也可以理解成战略、战术等非物质的方面。譬如上面所说的术,既然是“微明”,当然可算是“国之利器”了。不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非物质方面的,都不可以轻易地被人侦察和了解到。泄密后的唯一后果就是被人找到破解的办法,对待“国之利器”的方法应如鱼潜于渊一样,而“不可脱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