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竹林七贤的成语典故浅析
(2015-02-02 18:53:01)
标签:
文化嵇康王戎阮籍和峤 |
分类: 文化、国学、词语释义 |
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刘孝标注引《晋书·嵇康别传》中有:“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指仪表端庄美好、特别出众。
目送归鸿
怒目切齿
卿卿我我
青白眼色
又称“青白眼”。三国时期魏国,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人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侨居山阳多年,善用青眼、白眼看人,对待礼俗之士用白眼(侧目相视),对待喜爱、志趣相投之士用青眼(正眼以对)。一次,嵇康的兄长嵇喜知道阮籍家有丧事,就来吊唁,哭哀甚悲。阮籍用白眼对他,嵇喜心中不悦,就回去了。嵇康知道阮籍家有丧事后,带着酒、夹着琴来看望。阮籍用青眼(正眼)、用酒肉饭菜热情招待。指待人接物爱憎分明。“青眼相看”指对人物喜爱、重视、优待。
窃窃私语
阮咸之纵
山阳闻笛
山公启事
山涛,三国魏河内郡怀(今河南焦作武陟)人。司马昭当权时,山涛任吏部选曹郎,专门为朝廷选拔人才。他居选官职位十年,每遇到官缺,总是提前拟好几位人选,奏明司马昭,由司马昭挑选决定。山涛在每次选贤任能、甄选人才上报朝廷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目标、贴出启事,把人才的简历、去向、分类、考核等情况写明。时人称之“山公启事”,说明山涛会做官、办事认真。
视丹如绿
虱处裈中
事与愿违
题凤在门
王戎识李
又称“辨李王戎”、“道边苦李”。三国时期,王戎(字濬冲)侨居山阳多年,竹林七贤之一。他七岁时曾与伙伴一起游玩,见到路边李树上多李子。伙伴们争相上前摘取,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王戎,他说:“果树在路边,还留有这么多果实,这李子必定是苦的。”大家尝后,果然是这样。
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戎、和峤同时丧母,两人都在家尽孝服丧。王戎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和峤哭得十分哀痛。晋武帝对大臣刘仲雄说:“你有没有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听说和峤痛哭过甚,让人担忧呀。”刘仲雄说:“和峤虽然礼节周到,但神气不伤;王戎虽然礼节不周,但他是身心憔悴,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只剩一堆骨头支撑着身体。和峤行的是生孝,王戎行的是死孝。陛下担忧的不应是和峤,而应是王戎。”后有“王戎支骨”、“鸡骨支离”、“鸡骨支床”典故流传,指因哀痛过度而神形消瘦、具毁或身体卧床不起。
心闲手敏
小阮贤于大阮
萱草忘忧
一行作吏
志同道合
三国时期魏国,向秀(字子期)怀郡人,小时候就与同郡的山涛相识,后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成朋友,行动举止相投,办事思想相近。曾与嵇康、吕安在洛邑或山阳锻铁、灌园。志趣迎合,世所少见。
竹林之游
魏晋时期,嵇康(被誉为凤竹、风竹)、阮籍(被誉为玉竹、雨竹)、山涛(被誉为佛肚竹)、阮咸(被誉为露竹)、刘伶(被誉为酒竹)、王戎(被誉为篁竹)、向秀(被誉为晴竹)、吕安(被誉为斑竹)以及孙登、王烈等人曾于山阳大地、竹林之下,品评古今,指点江山,纵情畅饮,不同凡响。正始九年(248年),嵇康25岁、阮籍39岁、向秀22岁、阮咸19岁、刘伶19岁、山涛44岁、王戎15岁,贤人三三两两或一二人聚会、优游、欢饮、畅谈,怡然自得。今辉县市山阳村留有“竹林寺”、“竹林泉”等七贤遗迹;焦作市百家岩景区留有“刘伶醒酒台”、“王烈泉”等遗迹;焦作市城区东部有不少山阳古城墙遗址。大夫拜松,贤人爱竹。后人以竹林之游指淡泊名利、坦荡优游的君子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