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首献给母亲的杰作——娜夜的《母亲》

(2010-04-10 13:04:28)
标签:

家庭

娜夜

《母亲》

母女

李丹

中国

杂谈

分类: 诗词、散文、鉴赏

一、原诗:

母  亲      娜夜

 

黄昏 雨点变小

我和母亲在小摊小贩的叫卖声里相遇

还能源于什么--

母亲将她手里的最鲜嫩的青菜

放进我的篮子里

母亲

 

雨水里最亲密的两滴

在各自飘回各自的生活之前

在比白发更白的暮色里

目送着我

母亲

 

像大路目送她的小路

母亲--

 

二、赏析:

    娜夜,女,1964年出生,满族。祖籍辽宁兴城。她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诗歌写作,出版诗集《回味爱情》、《冰唇》、《娜夜诗选》等,现居甘肃兰州,在某报社工作,200 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我向学生介绍娜夜的诗歌,把她印在诗集扉页上的照片打在投影仪上,我的大学生们一片赞叹,男生打起了赞美的口哨,女生轻轻嘘唏,我听见前排有一位女同学问旁边的同学:“有这么美丽的人么?”娜夜女性的美丽和诗人的优雅使我的学生感佩不已,娜夜的《母亲》使我的学生感动不已,诵读、评点,不到下课就全背诵过了。世界上有这么一位美丽的女诗人写出了这么美好的诗歌!这是一位美丽女儿说给母亲的最深情的话呀。

    古来抒写母爱的诗很多很多,可从结婚后女儿的角度写母爱的名篇却不多。娜夜的《母亲》就是这不多诗篇里独特的一首杰作。14行,4小节的诗,把人类母女之爱的哀切沧桑传达得令人感沛万端。自古母女血肉相连,却又因女儿的出嫁而有了比之母子更多的离别,更多的思念,更多的哀怨伤痛,更多的命运幻变,因而女儿抒写母爱就更有可能肝肠寸断。娜夜的《母亲》深深地蕴藏着女儿对母亲的爱,这也是一位年轻母亲对年迈母亲深深的体恤理解。我觉得我无法把这首诗里的人间至情阐说,我想告诉您,每读一次这首短短的诗歌,我都加深一层儿子对母亲的深深的忏悔。实际上,即是这样,我对这首母亲的理解还是浅薄的。我读了诗歌作者的散文之后,我才意识到,母亲啊,相对于你的命运乖戾、你的人生沧桑、你的生活艰难,我们对你的理解回报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在散文《母亲的房子》里,娜夜说:“一所房子承载着母女两代人的生活愿景。我感动于李丹最后那句话:“我要在我家附近为父母买一套可以安度晚年的房子,可以很小,但距离要近,近到为父母端一碗面条还保持着温度。”“每当我听到一首老歌,它会唤醒我很多与它相关相连的记忆,那时某一刻的场景,那些叹息,和那些转瞬即逝的笑靥……它们与歌声一起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复制在岁月的年轮上,潜伏在我们生命中,一旦我们的心灵被触动、被惊醒,它们便会出现,这时我们的眼睛会有某种无法言说的酸涩,这时我们会明白,有些东西从来不曾消失过,它一直与我们如影相随。”写了母亲的婚房和自己儿时的土坯房砖、写了瓦房里的辛酸、母亲雨中的背影和团圆后的家,娜夜说:“为了给父母亲营造一个热气腾腾的家,我下定决心,不管房价能否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回落,我都要在我家附近帮父母买一套可以安度晚年的房子,可以很小,但距离要近,近到为父母端一碗面条还保持着温度……”我想你读了这一首小诗,再读了“这为父母端一碗面条还保持着温度”的愿望,就完全理解作为女儿的作者的孝爱之心,就完全理解这首诗歌了。那么,我下面的解读,你就全当是一位教师上课的饶舌吧。

    黄昏,雨里,给这情境打上了挚切伤怀的色调。雨点变小了,才会有出去买菜的打算,显然下了一天的雨吧?在这一天的雨里,我肯定思念着母亲,盼望着见到母亲。我和母亲不约而同地出去买菜,看似凑巧,实则默契,都有希望见到对方的心理。

   “我和母亲在小摊小贩的叫卖声中\相遇\还能源于什么——”“还能源于什么——”这一句沉吟的自问,就是诗的由来啊。“相遇”的蕴涵,不就是亲情的自然而然。本是一家人,却分成了两个家,才有相遇,相遇才使母女惊喜、珍惜。而“小摊小贩的叫卖声”让我们看到市井世俗生活的繁忙喧扰,是啊,人海茫茫里,惟独我和她——我的妈妈是母女!雨水何其多,两滴最亲密。

   “母亲将手中最鲜嫩的青菜\放进我的菜篮\母亲”母亲既已挑好了青菜,买好了,却为什么拿在手中?她一定在市场里等待、寻找自己的女儿。母亲用“最鲜嫩的青菜”表达对女儿的关爱,当然还有自己的外孙和女婿。无言的动作,深厚的体贴,都在这一放之中。这样一个特殊而平常的细节,在诗人的笔下就这样变成了一幅油画般的特写。“母亲——妈妈”,是女儿内心的感动,是女儿亲亲的呼唤。

“雨水中最亲爱的两滴”让我们从世俗生活里的温馨里抬起头来仰望天空。我读到这里精神为之一震。那雨水从天堂里流下,流往大地的道路是那么遥远、殷切。母女本是天堂来的一滴晶莹的水,却因生命的奇异生成了两滴,虽成了两滴,却依然是这世界上宇宙里最亲密的两滴。亲密却又要分开,相聚不易,相别留恋,其实又怎么能从感情上分开?

(对不起,晚上在补充完吧。)

三、延伸阅读:

娜夜访谈录

1、请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诗创作的?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创作灵感,你对你的处女作是否满意?

  1986年秋天开始在日记里写诗。应该说是阅读。处女作只有五行:你每个秋天里的故事/都离不开蜘蛛/蜘蛛总是没完没了地结网/听着听着/我就落网了。(《会讲故事的朋友》)

  2、你喜欢读哪些书?这些书对你创作的影响是不是很大?

  凭兴趣读书的时候多,我歪在床上看的书肯定比我坐在书桌前读的书让我更喜欢。影响是潜在的。

  3、你对中国当今诗坛现状满意吗?

  说不好。

  4、你是否关注近年来有关诗的争论,你是否关注“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反讽意识”,“个人写作”,“互文性写作”等等“新新词语”的出现,你对它们如何评价?

  不关心。不评价。

  5、你工作之余以什么方式消遣?你有什么业余爱好?水平如何?

回忆美好往事,并把与它有关的时间称之为记忆。弹弹琴,打打羽毛球,目前的水平都一般。

  6、你的朋友多吗?他们一般从事什么职业,他们理解你的诗吗?你的家人读你的诗吗?

  我的诗人朋友们理解我的诗。我们家的猫咪“诺贝尔”可能读我的诗,它会把我的一些诗从书桌上叼到废纸篓里,把另一些从废纸篓里叼回到我的书桌上。

  7、你怎么看中国百年的新诗?

  我的看法无关紧要。

  8、你对物质享受的最高梦想是什么?

  拥有一个私人游泳池,一定是椭圆形的。

  9、你最满意自己的是哪首诗?请告诉我们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我自己满意的诗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好像什么也没说,其实什么都说了。

  10、你认为当代中国诗坛能够出现诗歌大师吗?

  出现了更好,我们可以聆听人类的声音,不出现也没什么不好。诗人陈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用了“大师傅”,很精彩!

  11、一种观点认为:生活在谎言的掩饰下开始了真实的变革,市场偶像已经取代了别的一切,诗的声音会越来越微弱,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你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作心态?

  变革,取代……声音的强弱,与我写诗的动机没有关系,不需要调整。

  12、你认为好诗有没有标准?什么标准?

  说有,它的标准就是:好。说没有,它的标准是:更好。

  13、你喜欢音乐吗?你对其他艺术形式感兴趣吗?

  非常喜欢。音乐是最能让我柔软的艺术,它和爱情教会我的一样多。喜欢行为艺术和对行为艺术的抚摸。

  14、你讨厌什么样的诗人?为什么?

  诗写得好,人也做得好的诗人,是我由衷景仰的;反之,就是我所讨厌的了。

  15、你觉得你会写一辈子诗吗?假如不写诗,你去干什么?

  写着看吧。假如……就和一个像诗一样的人一起抽烟,说话,或一起沉默。

  16、最近几年的中国新诗,你对哪一首(或哪几首)印象最深?

  还是挺多的。与其说在关注中国诗坛,不如说我在关注这些人的诗歌。

  17、给你印象最深的小说、散文是哪一部?

  我承认,在阅读上我是崇洋媚外的。印象最深的小说,散文都是外籍作家的作品。

  18、你是属于交际广的那一类呢,还是深居简出木讷内秀的那一类呢?你是否是个特例独行的人?别人如何评价你的性格?你的性格对你写作有多大影响?

  我也是一个矛盾的人。作为一个深居简出的受益者,在这里,我应当感激母亲的遗传基因。

 19、你用笔还是用电脑写诗?

  现在用电脑写诗。

注释:

《母亲《研究论文研究研究研究

母亲的房子

娜夜

一所房子承载着母女两代人的生活愿景。我感动于李丹最后那句话:“我要在我家附近为父母买一套可以安度晚年的房子,可以很小,但距离要近,近到为父母端一碗面条还保持着温度。”

    每当我听到一首老歌,它会唤醒我很多与它相关相连的记忆,那时某一刻的场景,那些叹息,和那些转瞬即逝的笑靥……它们与歌声一起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复制在岁月的年轮上,潜伏在我们生命中,一旦我们的心灵被触动、被惊醒,它们便会出现,这时我们的眼睛会有某种无法言说的酸涩,这时我们会明白,有些东西从来不曾消失过,它一直与我们如影相随。母亲的婚房和我儿时的土坯房

    ———娜夜手记

    1 母亲的婚房和我儿时的土坯房

母亲26岁结婚,婚房是从单位领导那临时借的一间房,旧床上铺了粉红的新床单,两床粗布被子、一对花枕头,搪瓷脸盆放在板凳上。父亲是石油勘探工人,长年在草原、荒漠找油。三天后父亲就到内蒙古出工去了,母亲又搬回了集体宿舍。父亲和母亲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两年后,我出生了,母亲终于分到了单位的一间单人宿舍:低矮的土坯房,没有门,窗户是一个二尺见方的小洞,一条土炕塌了半截,用麦秸和泥的墙皮,唯一的家具是父亲休工期间自己钉的木头箱子。由于婆家娘家都离单位很远,让老人带孩子不太方便,母亲休完产假后就带着我搬进了这个栖身之所。

那时母亲在橡胶厂当工人,上的是三班倒,无论是夜里12点还是早上8点上班,无论是飘雪的冬夜还是下火的酷暑,她都会把我用自制的小车推到车间,好照顾我的吃喝拉撒。

后来,母亲回忆说,有一年夏天特别热,车间的火炉烤得我哇哇大哭,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将刚学会坐的我放到盛满凉水的脸盆里,我玩着水终于不闹了,母亲庆幸找到了让孩子舒服点的办法,但两天后我的全身都被泡发了,指甲也快掉下来了。现在母亲每每拉着我的手都会说,那会儿真怕你的指甲长不上了,那时候条件不好,让你受的苦最多。

其实,母亲何尝不苦。她又当爹又当妈,女人的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她得干,男人的安灯、刷房、安窝、盘炕她也得干,窗户用塑料布封起来,“门”是同事们帮忙用小木条拼成的,没有合页,像篱笆一样搬来搬去,冬天挂一个棉门帘算是取暖。在那个又黑又潮的小屋里,生活的磨难磨没了她的青春,磨损了她的性格,母亲变得脾气暴躁,我洗手弄湿棉袄袖子要挨打,写字歪歪扭扭要挨骂,我不敢做错事,怕挨打,更怕母亲生气,因为她每次打完我又心疼地抱着我哭,我知道她很无助、很孤独。

2 砖瓦房里的辛酸

     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我们终于搬进了单位的砖瓦房:两大间,有一扇红色的木头门,还有大大的玻璃窗户,看着亮堂堂的新家,母亲心情豁然开朗,买砖、挖土,自己动手铺起了地面。我记得母亲挽起袖子干起了泥瓦工,我一块一块地往屋里搬砖、一簸箕一簸箕地往妈妈手里递土。

     有了妹妹以后,我也该上学了,母亲每月50多元的工资有些入不敷出,因为父亲长年不回家,收入又全部交给奶奶,母亲意见很大。有一次父亲回家,大家都很高兴,母亲说别人家都有电视机了,就盼着你回来给买一台呢。说着翻了父亲的包,但只有200块钱。母亲很生气,她指责我父亲,还没进自己家门就把钱上交给奶奶了,一年工资好几千元,你怎么也得给我们娘仨留点儿,少留点儿也行啊!我父亲并不觉得愧疚,他说,我娘和七个弟妹需要我养活!母亲问,老婆孩子就不需要你养活?母亲哭了,问父亲,你知道我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带两个孩子多不容易吗?你一年到头不在家,就这200块钱对得起我们吗?而父亲说,这200块也不是给你们的,是我去新疆出工的路费!母亲咆哮了:“你一分钱都不想给我们留,路费管你妈要去吧!”

    父亲摔门而去。母亲呆住了。我恨极了父亲!刚学会爬的妹妹从床上掉了下来,哭得声嘶力竭。

     呆了片刻后,母亲把钱递给我,让我拿上钱把爸爸追回来。我不情愿,但为了母亲,我追上父亲说:“我妈叫我把钱还给你。”父亲一把抢过我手里的钱重重地摔在地上,头也不回地朝着车站方向走去,钞票被风吹散,四处飞扬。我回头望见母亲站在门口抱着妹妹,又鼓足勇气追上并抱住父亲的腿,哭喊着说:“我们都想你了,回家好好说吧!”父亲摆脱我依然向前走。母亲喊:“给你爸爸跪下!”我紧跑几步跪在父亲面前,但父亲绕开我还是走了。

    那年我七岁,妹妹还不会走路。

      这就是母亲一年的思念,一年的指望……

    当年父亲的狠心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碰就痛得滴血,可以想象母亲的心可能都要碎了。如今我也结婚生子,试着分析一下父母的感情,也许是长期的两地生活使他们接触的时间太短,感情基础不是很牢固;也许是母亲太坚强,那么多的辛酸苦痛都没有向父亲说;也许是父亲根本就认为儿子挣钱就应该全部交给母亲,对自己的小家没有一点家庭观念……家务事理也理不出头绪来。但我自认为这样的丈夫我是不能容忍的,现在问起母亲当初为什么不离婚,她只说:“还不是为了你们姐妹有个完整的家。”

3 母亲雨中的背影

    后来妹妹大些了,母亲为了多挣点钱,休班时还要骑自行车到五六十里以外的地方采购原料,车大梁上带着妹妹,后车架上带着百十来斤的橡胶,现在母亲腿上还有那时落下的静脉曲张。

    有一年夏天一连下了五六天雨,母亲带妹妹去采购一直没回来,9岁的我独自在家,我在漏雨的屋里接上了所有能用的盆盆碗碗,白天去邻居家蹭饭,晚上和一个小伙伴蜷缩在毛巾被里不敢听雷声。那时电话还没普及,母亲和妹妹音讯全无。后来我才知道,母亲遇上大雨时正好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把塑料布给妹妹披上,路上泥泞难行,她推着自行车上的妹妹和货物举步维艰。可以想象雨中一个女人的狼狈身影:鞋上沾满泥,车轮被泥锈住不能转动。母亲对妹妹说:“妈妈实在推不动了,你下来走吧!”妹妹很乖,下来捡了一根小木棍,帮母亲拨掉车轮和鞋上的泥,三岁多的小女孩一米来高,一步一滑跟在母亲身后,没有哭闹,没有说累。母亲说,雨水泪水混在一起往嘴里流,那种滋味又咸又苦……

    后来她们走到一个村庄,借宿在一对老夫妻家里,妹妹发烧了,很严重!六天后妹妹好了,雨停了,母亲千恩万谢给人家留下了50块钱又赶忙回家,她多么惦记家里的另一个孩子,那时我还不到十岁。

    此后我学会了给母亲做饭,印象中第一次做饭是烙饼,没放油和盐,第二次的饺子也忘了放盐,但母亲一个劲地说好吃好吃。

    我家的情况有所好转是在1992年。那年我小学毕业,妹妹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家里长年没有父亲,我们经常会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骂我们是没爸爸的孩子,我曾经为这个打得对方头破血流,这时母亲渐渐意识到家庭不完整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决定停薪留职,远迁河南投奔父亲。

    那时单位分房需要论资排辈,我们只能暂住在父亲单位的两间宿舍里,我和妹妹分别在城里上了中学和小学。母亲闲不住,在父亲单位的油库谋了一份差事贴补家用。

    那时奶奶已经去世,父亲为他的七个弟妹盖了四套房、娶了四个媳妇,然后终于有精力养活他的妻子女儿了。我们的生活渐渐好转了。

4 团圆后的家

    1994年我家还搬进了单位的福利房,两室一厅,因为单位的分房政策是三年一调,我们以后注定还要搬家,所以没有装修,也没有添置什么家具,但至少有了各自的卧室和宽敞的客厅,母亲每天精心擦拭着这得来不易的家,脸上露出了微笑。

    几年后房改时我家买了一套二手房。经历了六七次迁徙之后,母亲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稳定的家,我们合计着简单装修一下,但妈妈说你们两个上学正是需要钱的时候,打扫一下卫生,买个新沙发,家具就先凑合用以前的吧!

    我毕业后在河北参加了工作,离母亲远了。今年回家,发现父母都明显老了。

    人常说落叶归根,上年纪的父母开始思念家乡,盼望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而现在的家又变得四分五裂:两个女儿天各一方,家里只剩下两位老人冷冷清清面面相觑。母亲却说她很满足:大女儿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美满的小家,小女儿上了名牌大学,这辈子的任务完成得不错;说到晚年,她自己有退休金,父亲也快要退休了,养老钱还算充裕。当我提议他们回家乡安居时,他们也同意,说有合适的可以拿出一辈子的积蓄买下来,最好是新的,那样一辈子的缺憾在晚年就能得到补偿。但现在房价太高,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本来就省吃俭用的父母一旦把所有积蓄全部压在房子上,生活质量肯定要大大下降,而我自己工作时间短,少有积蓄,目前帮不上什么忙,等到房价降下来再买吧,谁又能预计要到何年何月呢?我担心母亲和父亲很快要变成空巢老人了,他们这辈子经历了太多的离散,晚年应该享受更多的团聚,我怎么忍心把年老体弱的他们独留异乡,没有子女在身旁,得病了谁来伺候?摔倒了谁去搀扶?亲手养大的子女一年又能见上几面?

    为了给父母亲营造一个热气腾腾的家,我下定决心,不管房价能否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回落,我都要在我家附近帮父母买一套可以安度晚年的房子,可以很小,但距离要近,近到为父母端一碗面条还保持着温度……

关于娜夜诗歌的评论

《一种燃烧没有灰烬--娜夜诗歌简论》《飞天》2005年09期  唐欣

    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女作家群的涌现.她们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表达,她们特有的水似的柔软灵动,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平衡了、甚至矫正了我们这个老大国家里长期男权主宰,过于现实也过于功利的文学.娜夜正是她们中间一位引人注目的代表.我们注意到,国内歧见纷呈、流派各异的诸多诗选,甚至以"鲁迅"冠名的文学奖,都不曾或不愿怠慢了这位偏居西北内陆一隅的、内向的、安静的、甚至有些腼腆的女诗人,的确,她有一种很难被忽略和遮蔽的独特的光芒.

《从甘肃青年女诗人娜夜的诗《母亲》看文学写作的三个基本原则》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03期  薛世昌

甘肃青年女诗人娜夜是中国当代诗坛优秀的女诗人之一.她的<母亲>一诗材料近取诸身,于平凡的生活之中独具慧眼而点石成金,且构思自然天成而又妙如天工;在语言运用上,娜夜的诗达到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地步,平易质朴,简约含蓄,内敛并富含意味,是对语言巧妙的顺应而不是对语言的粗鲁暴力.笔者从"怎么写"而不是从"写什么"的角度,为文学写作以及诗歌写作提供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