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片
(2010-03-24 09:14:34)
标签:
《乱世佳人》《飘》世界电影史达夫妮美国杂谈 |
分类: 影视、音乐、艺术 |
1、《魂断蓝桥》滑铁卢桥(Waterloo Bridge.)
导演:茂文·勒洛依 上映时间:1940年
主演:女:费雯·丽
2、《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是一部根据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英文同名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改编的美国电影。男女主角分别由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扮演。翻译:傅东华
3、《北非谍影》 又名: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上映日期:1942年11月26日(美国)
主要演职员人员:
〖导演〗 迈克尔·柯蒂斯(Michael Curtiz)
〖主演〗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 亨佛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
保罗·亨利德(Paul Henreid) 彼得·洛(Peter Lorre )
克劳德·雷恩斯(Claude Rains)悉尼·格林斯特里特(Sydney Greenstreet)
获奖:1944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
4、《蝴蝶梦》(Rebecca) 作者: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1907--1989)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此人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未在书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小说中另一女性,即以故事叙述者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吕蓓卡的作用,作者这种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手法颇为别致。作者通过刻画吕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与麦克西姆·德温特的畸形婚姻,对英国上层社会中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利伪善等现象作了生动的揭露。作者还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比较成功地渲染了两种气氛: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这双重气氛互相交叠渗透,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本书成为一部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小说。
5、《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浪漫爱情片,故事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影片取得成功后成为很多商号争抢的名字,也有用罗马假日作为牌子的摩托车。
主演: 奥黛丽·赫本,格里高利·派克
评论——
《飘》:电影和小说的名字都叫《gone with the wind》,只不过翻译不同而已。
《乱世佳人》感觉更俗世一点,而《飘》才是字面和内涵均贴切的译法。
现在市面上小说和电影都分别有着两种翻译,并不是说《飘》是小说译法,《乱世佳人》是电影译法。我最早看过的这个小说的翻译就是《乱世佳人》,后来才有很多译为《飘》。 至于为什么要翻译成《乱世佳人》,个人以为跟要吸引观众分不开。如果一个电影的名字是《飘》,你天知道有多少会买票。但是译成《乱世佳人》,这个名字又劲爆,又诱人,对于不熟悉这本书的观众来说,说不定会产生什么联想而进电影院。所以我非常反感《乱世佳人》这个译法。
但是《魂断蓝桥》就不同了。原名《waterloo bridge》太没有美感,但是却被译者以《庄子》中“守信约于蓝桥,尾生抱柱”这个最早殉情的男子的故事为参考,取了在中国文化中有“爱情、信约”之意象的“蓝桥”。真是美哉美哉! 翻译这种东西真的是不一定名家的就好。大陆翻译的《WutheringHeights》为“呼啸山庄”,非常贴切。但是梁实秋翻译成“咆哮山庄”,反正我个人觉得这个翻译尽是“凶恶”,没有文学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