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著名收藏家—王孝慈
(2020-11-04 10:18:28)
标签:
转载 |
分类: 收藏舘 |
鲁迅与王孝慈轶闻二三事
王孝慈是一位古籍藏书家。原名立承 ,孝慈是他的字 ,别署 “鸣晦庐主人 ”。他是河北通县 (旧北京市 )人。广西政法学堂毕业 ,历任大总统秘书 ,政事堂机要局佥事 ,国务院秘书厅佥事等职。
鲁迅与王孝慈素不相识,也没有通过信。在《鲁迅全集》中 ,收有鲁迅致郑振铎信内。,提到王孝慈。主要原因是为了重印《十竹斋笺谱》。
为了对我国版画学习者、工艺美术设计者和美术爱好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鲁迅与郑振铎合作 ,于 1933年 12月 ,在北京荣宝斋刻印《北平笺谱》。出版之后 ,获得好评 ,很快销售一空 ,在 1934年再版一百部。
郑振铎与王孝慈早就认识 ,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 ,都喜欢搜集中国古籍和版画 ,因此结为书友 ,交往密切。郑振铎知道王孝慈珍藏一部《十竹斋笺谱》 ,极为赞赏。
《十竹斋笺谱》是明代崇祯十七年 (1644)休宁人胡正言所编 ,在南京刻印出版。该谱历经战火,存于世的极为稀少 ,当时发现的仅有三部 ,一部原为天津 陶兰泉先生所藏 ,后辗转售出 ,流入日本“文求堂 ” ;另一部藏于上海狄氏 ;第三部便是版画收藏家王孝慈所珍藏。
郑振铎因这部书稀少 ,准备与鲁迅商量重印 ,即向王孝慈商借。王孝慈慨然应允。接着,由郑振铎亲自将《笺谱》带到上海 ,送到鲁迅家里。郑对鲁迅说 :“这本书似也不妨翻刻一下!”鲁迅看了极为赞赏 ,果断地说 :“好的 ,好的,不过要赶快做 ! ”郑振铎征得鲁迅同意之后 ,便由他亲自与北京荣宝斋合作 ,着手全书的翻刻工作。
重印《十竹斋笺谱》第一卷 ,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 ,终于在 1934年年底出版了。鲁迅亲自撰写了《〈十竹斋笺谱〉牌记》。遗憾的是 ,这部笺谱刻至第二卷时 ,鲁迅和王孝慈先后因病去世 ,不及见到全书的刻成。
鲁迅与郑振铎翻刻《十竹斋笺谱》时 ,对向原藏书人致酬问题 ,两人极为关切。郑想在刻成一二批后,把刻板送给王孝慈。而鲁迅想得更周到 ,他说 :“..以板赠王君 ,我也赞成的,但此非繁销书 ,印售若干后 ,销路恐未再能怎么盛大 ,王君又非商人 ,不善经营 ,则得之何异于骏骨。其实何妨在印售时 ,即每本赠价壹二成 ,作为原本人报酬 ,买者所费不多 ,而一面反较有实益也 ,至于板,则当然仍赠与耳。 ”(见鲁迅致郑振铎信 )。
姜德明著有《余时书话》 ,其中有一篇《王孝慈与鲁迅》 ,文中说 :“从这封信里,人们可以看到鲁迅多么尊重原本藏主 ,不仅待人宽厚 ,想得周到 ,也是尊重文化的一种表现。《鲁迅全集》的有关注释 ,仅仅说王孝慈是一位古籍收藏家,也是不知底细而为之 ,等于不注。 ”
鲁迅对王孝慈的生活 ,一直表示关注。他从郑振铎信中获悉王孝慈患病 ,而且又是精神失常 ,惋惜不已。鲁迅在 1934年 11月8日给郑振铎信中说 :“王君生病 ,不惟可怜 , 且也可惜,好像老实人是容易发疯的。 ”
王孝慈晚年的悲剧结局,一直不为外人所知。例如,余时(即姜德明)同志曾写了一篇《“老实人”王孝慈》,刊于1990 年第一期《鲁迅研究月刊》上。其中对郑振铎所说王孝慈“因书发痫死”和鲁迅说“老实人是容易发疯的”的详情不知,他估计其中一定有“沉痛的故事”。
在新版《鲁迅全集》( 18 卷本)注释中,非常简略,以上所说,均未注释。估计注释者也不知其详。为此,我特地拜访了王孝慈的第5个儿子,他名叫王达弗,是南京大学美术系教授。他告诉我不少有关他父亲的悲惨的遭遇。
王孝慈经常到北京卖古旧图书的琉璃厂,日子久了,旧书铺老板都认识他,他又肯出大价钱,因此,旧书铺老板发现好书,首先送到王孝慈家中,先由他过目。当时,郑振铎也是搜集中国版画爱好者,但有些好书往往被王孝慈抢先购得,为此而兴叹。郑振铎在《劫中得书记》中记载:“孝慈生前,亦尝从琉璃厂文昌馆某肆,得开花纸初印本三册。余出全力与之竟,竟不能夺之。”由此可见王孝慈遇到好书,是绝不轻意放过的。
王孝慈日积月累,集聚不少好书,他所珍藏的《十竹斋笺谱》,尤为珍贵。郑振铎是国内知名藏书家,但在当时,与王孝慈相较,往往望尘莫及,只有为之兴叹而已。
当王孝慈五十岁左右的时候,他要去天津任河北省政府秘书。北京的住房是租来的。因为藏书较多,一时难以携带,就在北京找一个朋友。将书暂存朋友那里。事后哪里料到,人心不测,这个朋友看到这么多的珍贵宝贝,就把珍籍侵吞己有。一再拖延,不肯归还。你想,一个爱书如命的人,怎么能忍受这种巨大打击,王孝慈竟为失书而精神失常。据说,大约得了一年多的病,除精神病外,后来又兼有其他的病;经医治无效,终于在家乡离开人世,年仅五十三岁。难怪鲁迅先生为他的死惋惜不已。
王孝慈与鲁迅是同一年去世的,而比鲁迅早八个月。
王孝慈将珍籍暂存朋友处,这位朋友究竟是谁呢? 王达弗告知,他还是较有名气的藏书家。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必再提他了。由此可见;王孝慈后人为人的宽厚。
当时,这件事已在藏书家中传播,由于社会的压力。这位朋友不得不将书“完璧归赵”。归还图书时,王孝慈尚在世,但已重病在身,不久就去世了。
王孝慈去世时,身后萧条,一贫如洗,竟无法安葬,筹措无门。后人被迫将遗留珍籍出售,以便料理善后。郑振铎在《劫中得书记》一书中也提到此事:“惟孝慈家事窘迫,不能不尽去所藏以谋葬事。”正在关键时刻,有不少外国人闻讯后,便委托琉璃厂书商,要与王孝慈后人商谈,准备出高价将图书全部收购。但王孝慈后人都珍视祖国文化遗产,不愿珍籍外流,几个弟兄商量后,便决定将珍籍全部让给国家公共图书馆。
王达弗先生当时仅十余岁,便委托他父亲生前好友徐森玉,由他出面与北平图书馆版本学家赵万里商谈,结果即由该馆将王孝慈的藏书(包括《十竹斋笺谱》)全部收购。
王孝慈藏书归北图后,历经战乱,幸能保存至今。据王达弗先生说,每本珍藏,都盖有他父亲的“鸣晦庐主人”藏书印章。
郑振铎为了继续翻印《十竹斋笺谱》,庆幸此书归于公库,他向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国礼商借,蒙允续借,因而使刊印不至中断。该《笺谱》四册,直至1941年7月间终告出齐。
鲁迅与郑振铎合作翻刻的《十竹斋笺谱》,南京图书馆珍藏一部,极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