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评析-----似水流年
(2014-08-12 23:00:32)
标签:
转载 |
分类: 曹雪芹脂硯齋與紅樓夢 |
我们一起来看看此回中都有哪些纰漏:
1,
2,
薛姨妈说:“可是柳相公那样一个年轻聪明的人,……左不过是在这方近左右的庙里寺里躲藏着罢咧。”
谁知王夫人头也没抬,手也没伸,只口内说了声“好,给环哥玩罢咧”
袭人听毕,笑道:“也就是奶奶,才能够怄的老祖宗喜欢罢咧。”
凤姐说:“珍大爷固有不是,也总因咱们那位下作不堪的爷他眼馋,人家才引诱他罢咧……妹子好歹也罢咧!……替大老爷死了也罢咧,……”
凤姐听了此言,从鼻孔内哼了两声,冷笑道:“好罢咧,等爷回来,可就迟了!”
各位一定看出来了,就是这两个字“罢咧”,出现的频率很高,凤姐一段话就出现了三次,而且从主子到下人,都用它。在其他回中,却从未出现过此二字,只有这个“咧”曾于刘姥姥口中出现过。补写此回者,实一村野匹夫,一笑。此回中另有许多方言,都存在这个问题,各位细读便知。
3,
“至沁芳桥上立住,往四下里观看那园中景致。时值秋令,秋蝉鸣于树,草虫鸣于野;见这石榴花也开败了,荷叶也将残上来了,倒是芙蓉近着河边,都发了红铺铺的咕嘟子,衬着碧绿的叶儿,倒令人可爱。”
此段文字存在三个问题。第一,
“秋蝉鸣于树,草虫鸣于野”,前一句没有问题,可是后一句很明显是写夜景的。曾经有人和我讨论说白天也有蝈蝈叫的,我想说,冬天也有梅花开放,但满园花开总不能说是冬景吧。第二,此回发生的时间在秋天,最早也要是八月间的事,如何石榴花才开败?这个时节,石榴都该成熟了。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讲的是阴历四月二十六这日,有这么一段话“宝玉……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可见大观园中石榴花于阴历五月前后就开败了。
这两个问题若说都不算大,都能勉强解释的话,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更大了,通部书中,作者写景物极精炼极传神,而且惯用四字句,从未出现过如此写景的文字。请看:甄士隐梦醒,“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怡红院“粉墙环护,绿柳周垂”,沁芳桥“柳垂金线,桃吐丹霞”,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拢翠庵“龛焰犹青,炉香未烬”,蓼风轩“轩窗寂寞,屏障依然”……此等文字不胜枚举。相比之下,此一段文字,不只是逊色许多,简直拙劣无比了。
4,
5,
另:前文有贾琏把私房钱交与二姐保管之语,尤二姐死时,贾琏找钱,却一分也没有了,文中叙述二姐是个持家勤慎之人,花费肯定不多,纵然体恤下人,也打赏不了这么多,我猜测可能于老娘丧事上花费不少。
6,
7,
原文:且说宝钗送东西的ㄚ头回来,说:“也有道谢的,也有赏钱的,独有给巧姐儿的那一份,仍旧拿回来了。”宝钗一见,不知何意,便问:“为什么这一份没送去呢,还是送了去没收呢?”莺儿说:“我方才给环哥儿送东西的时候,见琏二奶奶往老太太房里去了。我想,琏二奶奶不在家,知道交给谁呢,所以没有去送。”宝钗说:“你也太胡涂了。二奶奶不在家,难道平儿、丰儿也不在家不成?你只管交给他们收下,等二奶奶回来,自有他们告诉就是了,必定要你交给才算么?”莺儿听了,复又拿着东西出了园子,往凤姐处去。……到了凤姐处,送了东西,回来见宝钗。
宝钗问道:“你见了琏二奶奶没有?”莺儿说:“我没见。”宝钗说:“想是二奶奶没有回来么?”ㄚ头说:“回来是回来了。……”宝钗听了,自己纳闷,也想不出凤姐是为什么生气。(为了方便大家,我删掉了一部分内容)——莺儿何其蠢拙,而宝钗何其八卦?莺儿,还是那个聪敏灵巧的莺儿吗?宝钗也不是那个“罕言寡语人谓藏愚”的宝钗了。这一段,很明显是为了引出凤姐讯家童的下文来,此作者又要模仿雪芹的“金针暗度”之法,只是模仿得拙劣不堪。宝玉会意,便往床上一看,见堆着许多东西,就知道是宝钗送来的,便取笑说道:“好东西,想是妹妹要开杂货铺么?摆着这些东西作什么?”
宝玉说:“休提,我因姐姐送我东西,想来林妹妹也必有,我想要道谢,想林妹妹也必来道谢,故此我就到她房里会了她一同要到这里来。谁知到她家,她正在房里伤心落泪,也不知是为什么这样爱哭。”
宝钗说:“……妹妹别怪我说,越怕越有鬼。”宝玉听说,忙问道:“宝姐姐,鬼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见一个鬼。”惹得众人哄声大笑。
且说袭人见宝玉,便问:“你怎么不逛,就回来了?你原说约着林姑娘两个同到宝姑娘处道谢去,可去了没有?”宝玉说:“你别问,我原说是要会林姑娘同去的,谁知到了她家,她在房里守着东西哭呢。……”——宝玉俗极!且把黛玉哭一事,先告之宝钗,后告之袭人,二玉细事,何曾告人?直把宝玉写作贾环一类人物,可厌可恨。
祝老婆子说:“如今才入七月的门,果子都是才红上来,要是好吃,想来还得月尽头儿才熟透了呢。姑娘不信,我摘一个给姑娘尝尝。”袭人正色说道:“这哪里使得?不但没熟吃不得,就是熟了,一则没有供鲜,二则主子们尚然没有吃,咱们如何先吃得呢?你是府里的陈人,难道连这个规矩也不晓得么?”——以袭人之温良宽厚,彼待之以善,何反厉言相斥?迥非袭人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