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男人都爱林徽因
(2015-04-28 15:29:06)
标签:
情感出色全面有情感 |
我听好几个男性知识分子(包括精英男性)对我讲过:林徽因是他们的梦中情人!说这话的男人们性情各异,情趣高雅,懂得审美,比较挑剔,自视很高。他们认为林徽因才堪称得上是他们理想中的爱人。
因为做妇女研究,古今中外的妇女略知一二,在国内像林徽因这样完美、精彩、知性的女性确实不曾多见。一个女人,怎样才能让懂得品味又十分挑剔的男性知识分子以及男性精英这样众口一词呢?
当然异性相吸、相倾,如果我们说美丽的外貌不重要肯定是虚伪的,男人爱美女,女人也爱帅男。要不为什么孙中山会说:如果我娶了宋庆龄,就算明天就死也值得。林徽因是公认的美女,否则梁思成那样老实的男子就不会在17岁第一次见到她时就立刻爱上这个天仙一样的美女,而且决定一辈子对她好。
美貌如春天开放的鲜花,来的突然去的也快。所以不管是那种类型、什么阶层的美女,要一直具有魅力,最重要的或许更是她的个性,自然、活泼、快乐的女孩,即使中等长相,没有多少才华、学识,也谈不上品味、气质,也是招人喜欢的。林徽因是活泼的、快乐的、幽默、风趣一类型的女性。
美貌、个性外,我认为一个女性最重要的是她的成长,这种成长正是使一个女性变得越来越美而与众不同的原因。成长的过程才是孕育了女性更多品质的过程,比如性格、才华、学识、品味、修养、品德、气质、勇气、成熟、毅力等等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没有成长的女性如春天的花只是昙花一现,而得到充分成长的女性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奕奕发光。
有魅力的女性一定是复合型的女性,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正是内在的品德、学养表现在面容上的效果。如果林徽因仅仅停留在14岁小仙女的状态,她就不是林徽因。正是英国教会学校培华中学中西知识的严格训练,正是与父亲在英国逗留一年期间圣玛丽女子学院的英式教育,正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与美术学四年的正规训练与独立精神的培养,才使我们看到一个学识厚重、精神独立、才华横溢的值得人尊重的美丽女性,而这期间是多少年的苦读与追求。
一个人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正是他后天成长中形成的人格与社会理想的追求,所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塑造的,正是如此。
有关林徽因的众多才学与品德,我们先说说她的才华。梁从诫说:我父亲学术文章的眼睛都是我母亲点上去的,梁思成的文字训练绝不比林徽因差,年轻时,梁启超亲自指点他读什么书、怎么写作,但写出来的文字还是林徽因的精彩,这就是才华,才华是上天给人的馈赠,只垂青少数人。林徽因建筑专业之外的业余爱好,如诗歌创作、散文随笔等副业成就正体现了她出众的文学才华。
林徽因是幸运的,有一个具有改革精进意识的父亲,关键是这个父亲不仅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且把林徽因当男孩一样培养。当他被派往英国伦敦常驻国联工作时(一年),他把林徽因带在身边,让女儿了解他的怀抱,也培养女儿改造社会的志向,且有意让女儿观察各国社会,见识各种重要人物(英国的许多文豪)。正是在英国,林徽因确立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建筑学,也结识了徐志摩等知识精英。林徽因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公公梁启超,梁启超独具慧眼,一直看好聪慧的林徽因。林徽因与梁思成在美国求学期间,一直指点他们的学业,指导他们的人生。他们学成归国途中,游历各国城市建筑的路线图都是梁启超亲自定的。后来她身边聚集的一批中国最顶端的精英分子,也给了她许多的启发。这种思想观念的激发与碰撞,对于一个知识人来说是难能可贵,而非所有人都能有幸得到。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与哈佛大学校长女儿费慰梅的亲密友谊给了她许多的益处,使她不同于中国的女性。
但这些还都是外在的,是外因。她真正的成长是美国求学四年,这四年对她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四年不仅使她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学人才,一个出色的建筑设计师,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特立独行的独立人格。正是美国四年的求学生涯,使她由一个保守的中国姑娘变成一个个性张扬的世界人,很显然她这种心性的女性更适应美国自由的社会。美国求学期间的林徽因是相当叛逆的,如果不是期间家庭出了变故,父亲不幸去世,她能否与梁思成走下去,还是一个问题。但这就是命运,这个已经羽翼丰满的女子还是收敛了她的个性,还是决定与梁思成完成她中国建筑学家的人生。1928年,当徐志摩与她分别四年之后再见面时,给陆小曼写信说:林大小姐,抽烟卷,喝啤酒。俨然一副美国女性的作派。
这些还都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女人一定要选定自己一生事业的方向,林徽因选定了,而且为此远去美国深造,更重要的是她将建筑学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从没有放弃过。不管是作为一个母亲,必须要生育与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还是作为一个妻子,必须料理自己的家庭,她从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这两件事上,她从没有像一般女人那样在这两件事上自鸣得意,也从没有因为要照顾家庭、孩子与丈夫而中断自己的事业,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女性身上是不多见的,没有特别的自我意识与事业追求是绝对做不到的。事实是林徽因从没有觉得一个女人的事业就是不重要,而丈夫的事业才是最重要的,她认为这些事情根本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而牺牲另一个,完全可以协调。所以,一旦她的身体允许,她就与梁思成一起出外考察与工作,为此她与他总是比肩进步,比翼齐飞。就是抗战期间在李庄,她已经病得奄奄一息时,她还承担了中国建筑史部分的写作任务。就是建国后,在她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的情况下,她还领导了国徽的设计,参加了英雄纪念碑花纹的设计,与梁思成一起组建了清华建筑学系。并在一片拆除北京门楼与城墙的喧闹声中,1951年和1952年她写了题为《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和《我们的首都》的近20篇文章,苦口婆心地告诉决策者这些建筑艺术果实的历史价值,力求说服决策者保护,但他们失败了,城墙和城楼被拆除了,她和思成说:每拆除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身上一块肉,每扒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身上一层皮。这种毅力、勇气、眼光与胆识,不是一般女性所拥有的。
北京城有名的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为什么每周那些每个学科出类拔萃者都要走向这里?是因为这里是知识、思想、观念、观点的汇集地,在“太太的客厅”里,林徽因不是在这里卖弄风情,而是给大家讲述他们外出考察与工作的各种见闻与思考,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大家在这里交流思想,思考问题,再带着这种碰撞出的火花回家去工作,然后再来吸收营养,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学术沙龙。当然在这里,人们如果有情感的纠葛也可以向她倾诉与请教,比如沈从文因为喜欢上了一个文学女性而与他仍爱着的太太闹别扭时,就来林徽因这里倾诉,人们总是能在这里得到安慰与最好的建议。而那些学界后进,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总能得到林徽因的帮助,而且她让接受帮助的人感到舒服,这就是爱心与教养。
她和梁思成热爱中国大地上千年的建筑物,对它们如数家珍,他们将他们对中国建筑的事业视作生命,他们热爱这片热土,所以当国民党溃退台湾时,接送他们的飞机到了北京,他们却选择留在大陆,他们对中国的建筑业赋有一份使命与责任,而他们从不问政治。
她的一生都在与病魔搏斗,抗战八年,物资缺乏,肺病折磨的她骨瘦如柴,当手术后刀口久久不能愈合,她忍着巨大的疼痛,在家里给大家做分代建筑学报告时,我们知道这个女人有多大的毅力,她有多热爱自己的事业。
这一切构成了林徽因的魅力与气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她的真挚与意气,是她拒绝平庸,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当然除了她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外,她还是一个懂得审美的女人,只要看看她鞋子的精致与讲究,你就知道一个女人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不仅要内外兼修,还要懂得美学,因为人是视觉的动物。
她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女人,做自己!这听起来多么具有女权的味道,这做自己其实是做一个现代女性,而女权、人权正都包括在现代性里。因为她的爱情观、婚姻家庭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是现代的,正因为这一点她的大姑子就很不喜欢她,说他们这一群人的恋爱观太现代了!
当然了,男人们迷恋她并不止于这些,更多的是对她爱情的幻想。想着她是一个最懂情感的人,她说过人的一生最基本的是一个情字。徐志摩对她矢志不渝的爱,金岳霖对她一生的守候,都增加了她人生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在种种情感的攻势下她最终能守住自己的底线,成为一个没有犯错的女人,这一点不得不让男人们佩服,也构成对她想象的重要因素。男人们喜欢能将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的女人,但并不喜欢有污点和犯错误的女人。
男人们对林徽因的想象或许都错了,对于在性别观念上持有传统观念的大多数中国男性而言,他们迷恋林徽因是个绝大的误会,是他们单方面的想象。不幸的是林徽因绝非贤妻良母,对丈夫与孩子的照顾是妻子里最少的,而且常常抱怨他们花去她太多时间。林徽因绝不是一个温柔的女人,甚至是急躁与暴躁的。只要有一点时间她不仅要写学术报告、论文,要设计,还想写诗歌、随笔,甚至小说。而且在40岁之后,基本卧床不起(一般都是卧床工作),建国后基本靠安眠药入睡,吃的很少,扶着东西才能站起来。
如果你既传统又世俗,就不配爱她,因为她拒绝平庸,特立独行。
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除了对女性外貌个性的倾慕外,如果没有对她的尊重与一点的佩服,根本没有可能。一个女人,如果不值得男人尊重,男人不会爱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