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不到,灰尘照列不会自己跑掉
(2014-07-30 23:25:45)
标签:
情感男女平等传统思想 |
扫帚不到,灰尘照列不会自己跑掉
——高校男生脑中的传统性别观念
张红萍
初读这份“北京高校学生与居民性别平等意识比较”调查报告(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国英等发起调查),有三处感觉出乎预料。在一般的认识与印象中,高校是文化与文明程度较高且集中之地,这里是未来希望的麦田,年轻人最容易接受进步思想,也较少传统思想,他们对男女性别平等意识的认知度一定不会太低,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次调查报告令我出乎预料的有下面三个方面:一,男女平等理念竟然在这次调查的高校男生中没有达成共识(只有三成半赞成),他们对男女平等理念的认知度比北京市民还低;二,近六成男生不认同“领导岗位男女性别应相当”的提议;三,近一半的男生仍然认同传统的性别劳动分工——“男主外,女主内”。从性别视觉出发,寻找传统性别观念背后的成因。
首先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仍为男权中心社会,作为男权中心社会的男性,不管年龄大小、知识多寡,只要没有接受过现代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并认同其中的性别平等理念,那他就是男权中心社会中的一员,他就会保有传统性别观念,他就会赞同传统性别观念中的一些理念。因此男生性别平等意识认识度低既出乎预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男权制度最完备的国家,自男权制成熟的周代以降,三千年来形成一套完整、齐备的传统男女性别观念。这些基于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与传统性别劳动分工最初出现在《周易》与《周礼·礼仪·礼记》典籍之中,后经过历代儒者的阐释,通过对诗、书、礼、易、春秋等的注解,不断传播。儒家的兴起除了继续完成对女性社会历史价值的贬低理论的建构外,进一步将女性纳入男性中心社会“人伦”与“人欲”的价值体系当中。“女不干政”、“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思想与劳动分工早在《周易》、《礼记》中已明确规定。现在这份调查报告所表现出的问题,让我们明白,三千年传统性别观念仍主宰着年轻人的思想。我们受三千年传统性别思想的熏陶,改变传统性别思想的历史也还不到一百年,传统性别思想仍然占据年轻人的头脑是很能理解的一件事。
此次调查报告显示,从性别分,有65、1%的女生认同男女平等理念,而只有35%的男生认同男女平等理念。男生仅有35%的人认同男女平等理念,意味着有六成半即大部分的男生不认同男女平等理念。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否认同男女平等理念是衡量一个人先进与落后的标志,由此看来,此次调查范围内的大部分男生的性别平等观念是落后与传统的。他们持有传统的性别观念,也即赞成传统的男女价值取向与男女有别的性别劳动分工,也就不难理解他们在这次问卷调查中的表现了。赞成“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男生为60、1%,赞成“挣钱养家主要是男人的事情”的男生为64、6%。儒家男女性别观念规定“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社会认为男人一生有两件事特别重要,一是洞房花烛夜,二是金榜题名时。浪漫的洞房花烛之后,男人要养家。金榜题名之后男人要在社会公共领域发展、进取。男人的主要活动“主外”,所以《礼记·内则》规定:“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男人不会干家务劳动,回到家中他们只享受妻子的服侍。因为生育与传统的家务劳动分工的习俗,结婚后的女人则:“无非无议,惟酒食是议”,“在中馈,务蚕织”,主内。虽然女性已经走向社会,大部分的女性已经投入社会劳动,共同养家糊口,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并没有改变,高校男生绝大部分赞成这种模式也能理解,但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传统社会,“金榜题名”则意味着男人开始步入仕途的道路,此后是他们发展自己、取得功名、得到荣誉与财富的人生阶段,那是振奋人心的事情,虽然也坎坷艰难,但却得到家庭与社会普遍的尊重。从此他们开始了儒家为他们安排好的希望与进取道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想到有一天有治国、平天下的可能,那个男人不是雄心勃勃、精神抖擞?因为这将意味着他们将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权力是春药,权力也意味着特权与荣华富贵,那个男人不想“男主外”?进入重点大学的男生相当于“金榜题名”,他们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主人、室家的君王,他们怎能不雄心勃勃,他们怎能不认为发展是重要的,他们怎能不认为“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
女人有这样的条件与社会支持吗?女人可以不被生育与家务拖累吗?同样是重点大学的女生,敢说自己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主人吗?养家固然是一种责任,但正因为他们养家,他们是室家的君王。在家庭中,养家的男人说一不二,拥有绝对的权力。“父尊而不亲,母亲而不尊”,大概正因为父的养家(而母亲的家务劳动却不被赋予价值),所以养家的人“夫为妻纲”,被养的女人“三从四德”,“妻妾之道,以顺为正”(孟子言)。养家虽然也艰难,但男人还要愿意承担这份担子,总比家务劳动不被承认,虽然也劳动了,还像奴隶一样低三下四。所以大部分男生认同“赚钱养家主要是男人的事情”。
接着说“领导岗位男女比例应相当”的话题。有关这一话题,55.8%的男生不认同。北欧领导岗位男女比例已经相当,西欧领导岗位男女比例将要接近,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女性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现象。为什么在中国这个领导岗位男女比例很不相当的国家(近8:2),且女性大部分是副职,要提“应相当”,立刻遭致强烈反对?这更证明我们是一个男权中心的社会。先说说我们的历史。商代的妇好大概是最后一个拥有权力的女人,唐代的武则天则是一个特例,其他只是母后代儿执政。父权制以来,正统的政治观是:“男性一统天下”。我们的传统哲学思想就是:男、天——乾,阳物也,女、地——坤,阴物也,乾,统天;坤,顺承天。男,帅人者也,女,顺人者也。夫唱妇随,男行女随。进入成熟的父权、男权社会,第一件事就是将女人赶出政治舞台,“妇无公事,休其蚕丝”,“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自西周初打出“女不干政”的旗号以后,妇女就被挤出了公共领域。而男人的追求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皇五帝以来男性一统天下,女人没有统治的经验,必没有统治的能力,所以不擅长领导,这一领域女人止步。小范围内女人还可以领导领导,国家绝不能放心地交给女人领导,否则将会误国。连美国那样男女平等程度很高的国家,人们都不放心让希拉里这个女人领导国家,更何况我们这个在世界范围内男权制最完善而至今改变不多的国家?于是我们的男生不认同“领导岗位男女比例应相当”,一方面有86%的男生认同“女人能力不比男人差”,一方面又有55、8%的男生不认同“领导岗位男女比例应相当”,传统性别观念正是其后的原因。
高校女生的数量已与男生相当,女生的能力也与男生相当,她们的性别平等意识大大提高,女生有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她们希望结婚,生育孩子,但她们不想以家庭为主,他们希望男生分担家务劳动,希望家务劳动社会化,希望自己与男人有同样的机会发展。这就需要男生改变他们传统的性别观念。但传统的性别观念是不会自动消亡的,成熟的男权社会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而现代生活介入我们的传统社会也才仅一百年的历史,传统思想熏染与生活习俗的习得,男生自然而然承袭了过多的传统思想,而我们国家又从没有将社会性别平等理念的教育提上日程,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课程纳入教育体系,这将形成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思想的激战,必然给年轻的男性女性带来冲与矛盾。因此解决的办法是将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教育引入教育体系,扫帚不到,灰尘照列不会自己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