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红萍
张红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56
  • 关注人气:2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人的建功立业与人格品性

(2011-01-12 21:38:24)
标签:

杂谈

男人的建功立业与人格品性

张红萍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男人被教育要治国平天下,一般的男孩,特别是那些资质聪慧的男孩,从小被教育要建功立业,赢得声誉,这种教育的结果是那些聪明和有能力的男人都有大小不一的理想、抱负、野心,为了实现这些或理想、或抱负、或野心,往往为了成就功名而有做有损人格的事情。

刚刚看了一篇文章:《有些书仅读中译本是不够的——英若诚的传奇与谜团》,作者王佩,摘自《白板报》。这篇文章说,在英若诚的合作自传《水流云在》里有这样的材料,说英若诚从50年代开始,一直为党为政府从事情报搜集工作,即当他在家中招待完自己的外国朋友后,立即写一份很长的报告给有关部门,通过他的这些情报,政府抓获了好几个间谍,他的好几位外国朋友因他而下狱。而这些内容在中文版的自传中是看不到的。在我们的印象中,英若诚是位多才多艺的君子,是社会的典范。这位君子为了爱国,也为了获得个人的声誉,成就个人的功名(他曾做到文化部副部长的位置)做了一件对他的外国朋友来说不仅不君子而且非常恶劣的事情,出卖朋友的品质让我们感到不齿,但在爱国和成就功名的动力下,他毫不犹豫地做了许多年这样的出卖事情,这无论如何让我们感到遗憾。

许多男人,像英若诚这样的男人(在翻译、戏剧、电影中都有较高的造诣),他们本来已经有很高的声誉,但他们似乎并不满足于已获得的这些文学艺术声誉。他们为了得到更大的声誉,也就是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野心,他们往往要在政治舞台上显示身手,因为在中国最大的成就不是文学艺术和著书立说,而是活跃于政治舞台上,是更高的官位和结交权贵,在这个社会上呼风唤雨。这样他们才能有功成名就的成功感,才觉得实现了自我。在这样的文化形态下,英若诚的行为一点都不见怪。

在当今,在我们的文学艺术家和学者中这样的男人也并不少,他们已经有很高的声誉,但他们还要暴得更大的声名,他们以能与权贵结交为自豪,这样他们的名声会传播的更远。他们喜欢在自己的家谱上有更多的头衔,他们到处获得名誉。他们这样做的结果是毁掉了自己建立的声誉,让自己的名声变得混沌起来,但他们不知道,以为更多的声名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光宗耀祖,让他们更有成就感。

还有的文学艺术家或学者,他们为了获得声誉,为了实现他们从小树立的雄心,实现他们的野心,写文章时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成功,他们的观点已经错误的够雷人,但绝不接受他人善意的规劝,而且会固执己见地认为别人是在忌妒或嫉恨他们。他们会变本加厉地证明自己的正确,他们很少有反思精神,越是有才学的人,越没有反思精神,越固执己见,越顽固不化。

成功有时是诱惑,更是害人害己的诱饵。康有为的“戊戌变法”不仅致使戊戌六君子丧命,还使朝中许多官员受牵连。而在“戊戌变法”前,康广仁曾多次劝说哥哥,科举制已经废除,现代学校已经普及,中国已不至于亡国。现在变革的条件还不成熟,顽固派太强大,变革派太弱小,不如先回广东培养人才,等条件成熟再变革不迟。但康有为不听弟弟的劝说,结果弟弟为了他的成功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庚子勤王时期更是如此,没有足够的准备,急于成功,让唐才常等近千名英才无谓牺牲。如果他不是那样急于建功立业,何至于牺牲那么多人?

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那些守得住寂寞的人,也有为公的人,也有为了人格绝不出卖品格的人。有一位朋友,为了不被体制牵制,为了不出卖灵魂,为了能有独立的人格,绝不进体制。还有一位朋友,拒绝一切会议、评奖,默默做着自己的研究,虽然非常出名,但从来不好名。更有一位朋友,冒着失去许多个人利益的风险,敢于执言。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真正为社会进步,而非为个人建功立业。我所描述的这些人,都是我的熟人或朋友,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一类人。前者与后者的区别仅在:是为个人建功立业,还是为了公众利益自我牺牲。文化时时影响着个人的行为,我所描述的前者并不是道德品质败坏的人们,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情有义,也肯付出,也有德性,只是经不住建功立业和名声的诱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