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号,学校里的驼铃杯新生辩论赛结束了。虽然我一直没有去看,但是还是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比赛可以让爱好辩论的人聚在一起。辩论是一件好事,除了锻炼个人能力以外,我觉得最好的就是可以成为大学生活的另一条主线。我大学辩论了4年,4年里我通过辩论认识了很多人,辩论也让我的校园生活变得更有意思。我还记得大学里接到的第一个辩题让我很是郁闷:同性恋是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问题。直到后来经验多了以后,我才知道这种命题有着致命的弱点以至于不可辩,当时的我负责做总结陈词,身体状态不好,以至于几分钟说不出话来。那是场新生赛,比赛之后我因为攻辩时候的逻辑性强而被选进了院队,成为了二辩,而那一场比赛也让我意识到了心理素质和临场能力的重要性,让我开始接触心理学和演讲。之后,我负责起了院队的训练,我以每个年级抽出两人的模式,以老代新。很高兴,我们学院的成绩在一步一步上升,在我大四的时候,我看见了院队的大一新生拿到了校赛超越杯的冠军。风水轮流转,之前的法学院,后来的工管,再后来的人文,最后的金融,强势的学院在一个一个负责人的带领下相继地出现了,辩论成为了一种力量,让我们这群辩手付出努力,也让首经贸变得更加有人气。
05年的时候,当我来到首经贸的时候,这个学校荒凉坏了,屈指可数的楼房,一望无边的野地,09年我毕业的时候,这里已经建起了万年花城的一期、二期、三期、四期,还有各种餐饮连锁。鸟枪换炮,这些硬件好了,但是当人们议论首经贸的时候,这个学校还是一个二流的地方,连自己的毕业生都不对学校看好,称其为“破”,那能怎么办呢?
其实我觉得一个学校的好与不好,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风,首经贸现在的学风变好了,虽然还没有达到清华北大的高度,但是也正在前进着。另外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传承的精神。06年5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往届的毕业生,他们现在很好,很有经验,却没有回来给大家讲一讲。如果说他们很忙,不回来是理所应当的事,那么传承就是一件积德造福的事,或许好的经验不用多,只是一点点就可以让人少走很多弯路。所以我完全相信某个人可以从他的安排里空出一个晚上的时候,回学校来坐一坐,和学弟学妹们聊一聊,可惜他们没有安排,或者没有人组织。首经贸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北京生源,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都会留在北京,所以各个业务线上,尤其是金融行业,会有很多人脉,但是首经贸现在也有一个劣势,就是这种人脉是暗藏的,需要人自己去摸索,你碰见师哥师姐的照顾是你的运气。相比之下,我还记得ABB招实习生的时候,因为人力资源主管是人大毕业的,所以实习生大部分都来自于人大。这就构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
现在的学校都产业化了,一批一批的学生就像是生产线上的零件。学校做活动是为了赚钱,学生做活动也是为了赚钱,一个社团加入的时候交会费,一收几百上千,只用来做些海报、横幅,报销车费、饭费,要那么多钱作甚?想从大学开始领工资么?本末倒置的想法,让很多人失去了机会,从这点上说,首经贸的毕业生不看好首经贸,也需要谴责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多活动的目的并不在活动内容本身。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辩论,因为每次辩论赛都不是为了赚钱,为辩论而辩论成就了它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首经贸正是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事。
我还记得08年的时候,为了做辩论赛,演讲与辩论协会筹集了5000块钱用于宣传和奖品开销。我也记得09年的时候,我回学校去做讲座,心理学社给我开出了一个300块钱的费用清单。心理学社我待了4年,外联化部的商业化运作也是我提出来的,但是我却没想到自己被自己的提议摆了一遭,这也让我暂时停止了回学校做活动。按开支筹钱,是我做活动的想法,非商业性活动可以不赚钱、小亏钱,但是要让活动做得有意义。
我打算从现在开始准备回学校去做活动,做自己能做的一点事。之前我跟Benson商量过每年在学校做一场辩论赛的想法,一系列的活动下来,活动开支应该不超过5000元,这也是我承担得起的,想法如此,但最后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还是要看学校这片土壤了。期待着好的消息。
段佳明 17:06
2010-11-26
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blog.sina.com.cn/duanjiamin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