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重观众 绝不取悦于观众

(2010-03-19 11:05:30)

这几天正在播出俺的《北方有佳人》,在地面收视拿到十二个第一两个第二后,四家卫视收视情况同样令人高兴。在我写的电视剧中,这部剧可以说是最商业、收视率最好的一部。

随着寄萍的长大,故事渐进高潮,网上的评论也热烈赶来。许多人对寄萍的个性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其实当这个剧本出来,在山东影视中心讨论的时候,我的领导和同事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他们担心这个寄萍的个性太过鲜明,不会讨观众喜欢,希望我把她改成大家喜欢的类型,比如:楚楚可怜、忍辱负重、善解人意、委屈求全。对此,我的回答是:我誓死捍卫寄萍的个性。感谢影视中心对我艺术个性的尊重,他们没强迫我改,就这样拍了,拍出了这样一个寄萍。

在本剧中,寄萍原本是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偶尔的机会,沦落到了社会的底层。当与父亲失散时,寄萍已经八岁,对自己过去的生活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对命运发生的巨大变化,比她更年幼的子建,因为有姐姐的呵护,因为对洪喜哥哥的认同迅速融入了环境,而寄萍从来没接受过命运的安排,也从来不肯接受自己新的身份。她所有的抗争、坚持、犯下的错误和与周围人发生的矛盾都是由此而起,而全剧也是围绕着一个心比天高、命为下贱的女孩子如何一步步地从高处走到平地、最终融为平民的一员而结构,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寄萍犯过许多的错误,比如:一次次地伤害外表粗鲁、而实际上内心善良的养母以及周围的街坊,比如,伤害了爱她的两位师傅。特别是对美莲师傅的伤害尤其令人痛心,也给寄萍自己留下了永远的愧疚。后来,她对宝儿所做的一切,都源自于她深深的负疚和赎罪心理。

或许更能说明寄萍这种变化过程的是寄萍对爱情的选择。

洪喜第一眼看到寄萍的时候就爱上她了。对生活在底层的洪喜来说,气质不凡的寄萍犹如来自另一个星球。但寄萍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粗鲁的、大字不识一个的、表达笨拙的洪喜。尽管随着时光的流逝,她意识到或感受到了来自洪喜的关爱,但也仅仅如此而已。寄萍对未来有过一百个想象,但在这一百个想象中都没有洪喜的位置。

寄萍第一个喜欢上了青梅竹马的知远。照一般观众看来,文弱的知远远远赶不上小男子汉洪喜。为什么寄萍会喜欢他?因为知远象她离开的那个世界的人,和知远在一起,她好象找回了往昔的记忆。长大以后,寄萍和知远重逢,但又迅速地疏远。知远对寄萍的关心,所有观众都感觉得到,只有寄萍在回避,拒绝。为什么?寄萍这时候已经成了一个“戏子”,她是深以为耻的,她以为知远也因此瞧不起她,所以从此把对知远的青涩之爱藏到了心里。后来,随着寄萍的成长,她一步步地认识到她所属的阶层,一步步在普通人中找到了认同感,她和知远也一步步渐行渐远。

寄萍在长大后遇到了她的青春之爱何家驹。寄萍之爱上何家驹,有自然而然的原因,比如何家驹在她少年时的出手相救;何家驹刺杀张宗昌的英雄之举、何家驹堂堂的仪表和男人的大志。但,在这一切的背后,还有寄萍一直不肯忘怀的回到上流社会的梦想:对寄萍来说,何家驹是能把她带回她失去的世界的人。其实何家驹对戏子的轻视,从一开始就流露出来了:“没想到你一个唱戏的有这种见识”,后来去寄萍家,他对下层人的傲慢和轻视暴露无疑。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了,只有寄萍感觉不到。为什么?其实,何家驹身上有的,寄萍身上也有,正所谓同气相求。

美莲的死和与何家驹爱情破灭这一段,是寄萍生命历程中剧烈震荡的一段时间,是寄萍成长的转折点。从此后,只为自己和子建活着的寄萍开始知道考虑别人,开始体会到底层人身上的美德和可爱之处,再经过父亲附逆的巨大打击,寄萍对以往世界的幻想彻底破灭,由此,寄萍才真正完成了她的成长和转变,也正是在这人生一系列的变化之中,她认识到,真正值得爱的、值得共渡一生的,是身边的洪喜哥,而她所要过的,也就是这样家长里短的一生。

写完这个剧本以后,我自己也在想,寄萍这辈子最爱的是这三位中的哪一个?我自己的答案是:何家驹。对知远,是青梅竹马的记忆和憧憬;对洪喜,是生命的相托和依靠,只有对何家驹,是热烈的青春之爱。这种爱,有过,足矣;想持续一生,有点难。事实上,看看周围,看看自己,很可能,和你共渡一生的,并不一定是你最爱的那个人。

对寄萍的个性做了简短的分析以后,以下才是我想说的话:作为一个成熟的编剧,为什么要甘冒被观众反感的风险去写这样的一人?为什么不按大家的意愿,写一个惹人爱怜、招人同情的寄萍?事实上,好人好死,坏人坏死的创作方法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讨巧的,我为什么不那样干?

对此,我的回答就是本篇博文的题目:我尊重你,但我不取悦你。我更为尊重的是生活的逻辑和我的艺术良心。我知道观众喜欢什么,我知道怎样写可以博得最大多数观众的掌声,可以获取最大的利益,但是,比这一切更高的有生活的逻辑和艺术的良心,它们阻止我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创作者那样做。

你相信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小姐突然沦落到底层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几乎所有的美德吗?你难道不相信这样一个女孩子会比较自我?你相信她一旦落到社会底层马上就会和下层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吗?如果你觉得这样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为什么要求寄萍这样做?如果我那样写了,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物特别虚假?

其次,艺术创作的任务是创造富有个性的人物,而不是简单地写一个好人的受难史。寄萍象我们一样,是在不断的犯错误中、在生活的一次次的教训中长大并成长起来的。既然我们会不断犯错误,为什么我们不允许寄萍犯错误?

有人责怪托尔斯泰不该让安娜死,对此,托尔斯泰回答说:不是我让她死的,是她自己要死的。我今天也要借用这句话:不是我让寄萍犯错误的,是“这一个”寄萍一定会合乎逻辑犯下这些错误的。幸好,在周围善良人的帮助下,寄萍后来真的长大了,懂得人生的道理了。她没辜负这些好心人。

电视剧是大众的艺术,有些编导会以这个为理由,把电视剧写得拍得俗而又俗。他们认为这样才符合老百姓的审美趣味。对此,我的回答是,这种趣味,实际上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我个人的态度是:我对观众的尊重,表现在我对生活的充分的尊重上。我相信只要我尊重了生活,最终会赢得观众的尊重。我把我对生活的理解、人生的理解真实地传达出来,我希望我的传达会在观众那儿赢得共鸣。我从网友的反映中已经看到了这种共鸣,我已经感到很满足了。至于一些人的谩骂,我想说,我仍然尊重你的趣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