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昆仑”地理位置新探
(2012-09-14 15:56:24)
标签:
山海经昆仑贺兰山西山经昆仑山 |
分类: 中国古史 |
《山海经》中“昆仑”地理位置新探
金宇飞
摘要:笔者在传统注解《山海经》的基础上,综合传统各派的主要观点,通过研究和分析《西山经》和"泑泽"的地理方位,以及《山海经》中"里"和"仞"等长度单位的换算问题后,全面探讨了《山海经》中总共多达20处所记载的昆仑的地理形势,从而对《山海经》中昆仑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全新的探讨,并得出结论认为《山海经》中的"昆仑"是指今贺兰山。
关键词:山海经; 昆仑; 地理位置; 贺兰山;
昆仑之名,自古至今一直充满了神奇色彩。《山海经》是较早提到昆仑之名的先秦古籍之一,诸多学者对昆仑的探讨,也大多首选《山海经》。《山海经》的性质历来争议颇多,有视其为文学神话、巫书的,也有认为是纪实、历史、地理类著作的[1]。
至于《山海经》中的昆仑,究竟位于何处,至今存在着诸多不同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山海经》中昆仑的地理位置在横断山脉地区[2];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山海经》中昆仑的地理位置在中国之外[3]。但自古至今,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中昆仑的地理位置大约在中国西北一带,只是在具体定位上存在着不少差异。通常的观点认为今新疆与西藏间的昆仑山脉,即《山海经》中的昆仑。但早就有学者指出,今昆仑山脉之名形成于西汉通西域之后,而西周至汉时的古昆仑山是在今祁连山脉的西北段,而且就是酒泉县南的祁连山主峰[4]。也有学者认为,今新疆与西藏间的昆仑山脉和今祁连山脉的西北段,都是《山海经》中古人所谓的昆仑[5]。更有学者认为《山海经》中的昆仑乃青海高原[6],或认为在今鄂尔多斯高原上[7]。
不同的学者,由于各自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所以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山海经》中昆仑之名多达20处,其中有几处对昆仑的描述还很详细。但现有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充分利用《山海经》中对昆仑特征的描述。例如,大多数学者在认证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山海经》中有关里程和高度等长度单位问题。正因为如此,自古至今不同学者容易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
昆仑一词,在《山海经》中共出现有20处:
在《西山经》的《西次三经》中出现三次:“杀葆江于昆仑之阳”,“槐江之山……南望昆仑”,“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
在《海内西经》中出现五次:“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昆仑南渊深三百仞……东向立昆仑上”。
在《大荒西经》中出现一次:“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在《海内北经》中出现四次:“西王母……在昆仑虚北”,“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昆仑虚北所有”,“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
在《北山经》中出现一次:“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
在《海外北经》中出现一次:“共工之臣曰相柳氏……在昆仑之北”。
在《大荒北经》中出现一次:“共工之臣名曰相徭……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在《海内东经》中出现三次:“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日奂,在昆仑虚东南”,“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在《海外南经》中出现一次:“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
那么,综合考虑《山海经》中各篇多达20处有关昆仑的描述,《山海经》中昆仑的地理位置究竟会在哪呢?
一 《西山经》与《北山经》的地理方位
对昆仑地理位置描述最详细的是《西次三经》。《西次三经》是《西山经》中的一篇,所以确定《西山经》的地理方位,是探讨昆仑地理位置的根本。
《山海经》的地理方位,虽然自近代开始出现有世界说和局部小区说,但传统的华夏说仍然是主流观点。按华夏说的观点,《山海经》尤其是其中《五藏山经》的地理方位应当是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且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譬如,《中山经》的地理方位,几乎是毫无争议地被定位在从晋南至长江中游包括古豫州区域的中原地区[8],而《西山经》的地理方位,传统的观点大多认为是在中原地区的西方,即大致在古雍州区域。
《西山经》首篇(俗称《西次一经》)记载的第三山为“太华之山”。“太华之山”,晋时的郭璞注:“即西岳华阴山也”[9]。而主张《山海经》为巫书的袁珂[10],注“太华之山”时也认为“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西南”[11]。徐旭生认为《西次一经》“为今陕西、甘肃两省之渭水南岸各地,自东向西”,《西次二经》“其地望在今渭北”[12]。王红旗认为“西次一经的地理方位在渭水南岸,秦岭北麓,东起潼关,西至青海湖附近。西次二经记述的山脉位于西次一经的北面,大约东起今日黄帝陵附近,西至青海湖北面的日月山、达坂山、大通山一带”[13]。上述学者对于《西山经》中《西次一经》和《西次二经》地理方位的注解基本一致,也符合传统的华夏地理说。按此推断,《西次三经》的地理方位应当就在《西次一经》和《西次二经》的附近。但究竟是在其西,还是在其北,则出现了不同的看法,而这些差异的产生源自于对《西次三经》中“泑泽”地望认定的不同。
《西次三经》中记载:“不周之山。北望诸囟此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
“泑泽自汉以后均认为蒲昌海,即今之罗布卓尔”[14][15]。罗布卓尔,即今新疆罗布泊。而徐旭生则认为泑泽是在今后套一带,其依据是杨钟键的研究认为此处古时为一大湖[16]。又有王红旗认为泑泽实际上位于今天黄河前套地区,那里曾经是一大湖泊,故认为《西次三经》的方位大体在今日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宁夏、甘肃和新疆的东部[17]。
按《西次三经》记载,不周之山仅是《西次三经》中自东往西的第三山,且泑泽还在不周之山的东面,则《西次三经》的地理方位大致是在泑泽的西面。虽然罗布泊、后套和前套的位置相差甚远,但依此所得的《西次三经》的地理方位,却都符合在《西次一经》和《西次二经》以西或以北这一基本推测。正因为在确定泑泽地望时所出现的差异,导致《西次三经》地理方位相差更甚。
罗布泊自古至今为一大湖泊。而后套地区和前套地区,现今并非是湖泊,而是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18]。按照地理学理论,冲积平原形成之前的形态是湖泊或沼泽地。那么,几千年前的后套地区和前套地区都有可能曾是湖泊或沼泽地。因此,罗布泊、后套和前套,在古时皆可能是湖泊或沼泽地。
按《西次三经》的记载:“泑泽,河水所潜也”。此处之“河水”,虽有少数学者不作黄河解释,但自古至今的传统注解均认为就是黄河。如果将“河水”仍按传统注解为黄河的话,则泑泽应当就是黄河所流经之地。如此,后套和前套均为黄河流经之地,有可能就是《西次三经》中的泑泽;而罗布泊与黄河毫无关联,且相隔遥远,不大可能是《西次三经》中的泑泽之地。
仍按《西次三经》的记载:“不周之山。…东望泑泽”。也就是说,在泑泽的西面,有山可了望东面的泑泽,且此山不能离泑泽太远,也不能太低,否则不可能了望到泑泽。在罗布泊的西面,找不到这样一座可有效了望罗布泊的山或高地。在后套的西面,也同样找不到这样一座可有效了望后套地区的山或高地。只有在前套的西面,直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存在着一大片山地,这片山地不仅具有一定的高度,可以有效了望紧邻东面的前套地区,而且这一带的山多不规整,很有不周之义。由此可见,前套地区最符合《西次三经》对泑泽的记载和描述。
《山海经》中,除了《西次三经》的“不周之山。…东望泑泽”中提到了泑泽外,其他提到泑泽之处还有三处,均在《北山经》中。《北山经》或《北次一经》中的第九山“边春之山…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第十二山“灌题之山…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第十五山“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
《北山经》共分三篇:《北山经》首篇(俗称《北次一经》)、《北次二经》和《北次三经》。按传统的观点,《北山经》的地理方位,应当是在中原地区的北方。王红旗把《北山经》各篇的地理位置均置于今山西及以北[19],即古冀州区域,是符合《山海经》整体布局原则的。如此,《北山经》中提到的三条水,均是“西流注于泑泽”,则此泑泽应当是在山西的西方。根据这一带水系分布情况,把泑泽定位在前套地区是最合理的,因为山西或以北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流到后套地区的,更不可能流到罗布泊了。
有些认为泑泽为罗布泊的学者,虽然也把《北次二经》和《北次三经》的地理位置放在了山西及以北,但为了解释泑泽为罗布泊,却把《北山经》(《北次一经》)的一部分山水放到了新疆地区甚至是罗布泊的西面[20]。这一布局不仅使《北山经》失去了完整性,同时《北山经》中的三条河流也被改写成了“东流注于泑泽”。显然,将泑泽定位于罗布泊,远不如把泑泽定位于前套地区更规整。
如果将泑泽定位在前套地区,则《西次三经》的地理方位大约是东始于前套地区或附近,而向西延伸。
二 《西次三经》中昆仑的地理位置
《西次三经》摘要如下: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囟此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南望昆仑,……西望大泽,……北望诸囟此,……东望恒山四成,……”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醜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
按前所述,《西次三经》的地理方位大致是在前套地区以西。若按“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之句,暗示是在黄河以南,则《西次三经》的地理方位应当是在前套以西的鄂尔多斯高原及以西。
《西次三经》详细记载了自崇吾之山至昆仑之丘的里程数。对于《山海经》的里长,学者大多予以回避,或直接按现时里长作换算。
按《西次三经》记载,自崇吾之山至昆仑之丘,共计里程为2410里,按现时的1里为0.5公里换算,则约为1200公里。如果假设崇吾之山在前套附近,则自前套向西1200公里,大约已可抵达祁连山脉的西北段。这似乎为昆仑为祁连山脉西北段的观点提供了证据。
但已有学者指出,古时的里程与现时的里程不同。周时里程小,而近世里程大。由汉、唐里程与现时之比,可以知也[21]。有些学者认为《山海经》中的里长为今日华里的3.4%左右[22],有的认为相当于100米到300米[23]。按这些学者的观点,昆仑的位置西距前套地区,大约在200公里至700公里范围内。这似乎又为昆仑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观点提供了证据。
虽然《西次三经》的地理方位大致在前套以西,但如果里长不能确定,《西次三经》各山的位置就无法正确定位,则昆仑的地理位置也就会差异很大。
《山海经》或《西次三经》的里长,实际上还可从《西山经》中的一段记载来进行推断。
《西山经》首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太华之山……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太华之山”即西岳华山,前已提及;“小华之山”,郭璞注:“即少华山”[24]。按此注解,《西山经》的此句可解释为“西岳华山之西八十里有少华山”。
查阅华山地区地理资料,在西岳华山之西确有少华山。《华山导游图》记载:华山“西30余里有少华山”[25]。
如果《西山经》的太华之山和小华之山确实就是西岳华山和少华山的话,那么古今文献在同一地方所记载的不同里程数据,则给我们提供了有关《西山经》中里长的信息。从上述不同记载的对比中可以得出,《西山经》中的1里约为现时的0.4里,或《西山经》中的1里约为0.2公里。
假设上述结果同样适合于《西次三经》,则依据《西次三经》的记载,自崇吾之山至槐江之山,共计里程为2010里,按1里为0.2公里换算,则约为400公里,这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西间距相当,也与河套地区东西走向的黄河段长度相当。与1里为0.5公里或为今日华里的3.4%左右或为100米到300米等相比较,1里为0.2公里的这一结果可以更好地用来注解和定位《西次三经》各山的地理位置。
首先考虑到,自崇吾之山至槐江之山这一线,由于其东西相距(总里程)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西宽度大致相当,所以它们可能都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上。
其次依据《西次三经》的记载,相距1710里(约340公里)的长沙之山和槐江之山,都是北有泑水。泑水与泑泽有相同的名称,则此泑水必与泑泽有关联,可以推测此泑水必是向东流入泑泽,故与泑泽同名。如此,则此泑水可以确认就是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面、流经河套地区的那段东西走向的黄河,
再依据《西次三经》的记载,相距1340里(约270公里)的不周之山和槐江之山,都可北望诸囟此之山。如果不周之山和槐江之山皆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则相隔约270公里的两山均可北望到的诸囟此之山,应当就是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面的阴山山脉。
如前所述,自崇吾之山至槐江之山约为400公里,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西间距相当。因此推断崇吾之山和槐江之山分别是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西两端。根据“崇吾之山在河之南”之句,考虑到河套地区东西走向的那段黄河在《西次三经》中被称之为泑水,则崇吾之山更可能是在泑泽下游一带。泑泽下游的黄河,也就是今陕西与山西间的黄河。这一大约600公里长的黄河段,总体上是自北而南,但流到今山西省河曲县一带,黄河呈一个弯曲,形成了一段大约20公里长的东西走向,而河曲县正好处在这一东西走向的黄河的南岸。故推测“崇吾之山”的位置大约在今山西省河曲县的黄河南岸一带。相对而得,“槐江之山”大概就是鄂尔多斯高原西端的桌子山了。
如此,依据《西次三经》所记载的诸山之间的里程数,自崇吾之山至槐江之山之间诸山的地理位置大致如下:
崇吾之山,其位置大约在今山西省河曲县的黄河南岸一带。
长沙之山,其位置大约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中部。
不周之山,其位置大约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部的一片山地,或许就是当地人称之为“神山”的那座山。尤其是这一带的山多不规整,符合不周之义。
峚山,其位置大约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东部的一片台地。
钟山,其位置大约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中西部,或许就是当地人称之为“浩绕不拉山”的那座山。
自峚山至于钟山之间的泽地,其位置大约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中南部的大片地区。
槐江之山,其位置大约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西端的桌子山。而由槐江之山“西望大泽”,或许就是今后套地区——即徐旭生所认为的泑泽位置。
桌子山和东胜区东部的神山是鄂尔多斯高原上少有的几座较高的山。象浩绕不拉山,其实只是一座高出地面仅百米左右的小山而已,其他如长沙之山和峚山的地理位置所在,包括其附近地区,还没有一处的高度可及浩绕不拉山。在《西次三经》中仅仅提到从不周之山(神山)和槐江之山(桌子山)能北望诸囟此之山(阴山山脉),看来其记载还是相当准确的。
综上所述,既然槐江之山的位置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西端的桌子山,那么《西次三经》所记载的昆仑之丘,是位于槐江之山西南四百里,也就是位于桌子山西南80公里,而那一方位恰好有一座山脉,那就是:贺兰山。
按《西次三经》记载的昆仑之丘,流出有河水、赤水、洋水、黑水等四条河流。查看贺兰山地形,源出于贺兰山的河流仍有许多,只是都不太大而不太有名。几千年来,贺兰山地区饱受风沙和干旱侵袭,其西部已完全沙漠化,虽仍有若干条源自于贺兰山的西流河道,但一入沙漠便干枯了,所以很难辨认出古河流了。至于贺兰山东麓,由于人类活动早已使河流改道、河网纵横,也同样是难以区别古今河道了。几千年来,《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山”,尚可辨别出它们的位置,但其所记载的“水”,由于改道和干枯,它们的踪迹已很难追寻了。
如此,依据《西次三经》中各山的里程数和对《西山经》中里长的研究分析,《西次三经》所记载的昆仑之丘,应当就是今宁夏和内蒙古交界之处的贺兰山脉。
三 《海内西经》中昆仑的地理形势
《海内西经》中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这段记载中的“在西北”、“帝之下都”、“赤水之际”等与昆仑有关的记载,与《西次三经》中对昆仑的描述是完全一致的。但《海内西经》还记载了有关昆仑的一些其它信息,如:“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昆仑之虚“高万仞”,那么万仞有多高呢?
《山海经》郭璞注:“仞,八尺也”[26]。《说文解字》释:“仞,伸臂一寻八尺”[27]。《中华小字典》注释“仞”为七尺[28]。《新华字典》注解为“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29]。
按上述各种说法,仞的长度为八尺或七尺,也就是1仞相当于2.67米或2.33米;若按商代度量1尺为16厘米计[30],1仞也相当于1.28或1.12米。
如此,《海内西经》中所谓的昆仑之虚“高万仞”,按商代的度量制,至少也有11200米之高。显然,如此高的山在整个地球上也找不到,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也不过只有海拔8848米高。正因为如此,自古至今,很多人就把《山海经》中诸山高度归为是一些荒诞不经的记载,或认为是古人随意整取的大数而已,从而不予重视和相信。
在《山海经》中,以仞为单位标注长度(如高度或深度)的记载还是不少的。譬如,《西山经》的“太华之山,……其高五千仞”;《海内西经》的“昆仑南渊深三百仞”;《海外西经》的“大运山高三百仞”;《海外北经》的“三桑无枝…其木长百仞”;《大荒西经》的“北大穆之野,高二千仞”等。那么这些数据是否也是古人随意整取的大数呢?就是“五千仞”,至少也有5600米,显然这一数据仍然由于过大而遭人唾弃。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还是有大小之分的,不是大到毫无规律,例如“三百仞”相对于“万仞”而言已显得非常小了,可见古人用词并不一定就是随意乱用的。如果古人不是随意选用数据的,或许就存在着某种原则或规律,或许就如长度单位“里”那样,《山海经》中另一个长度单位“仞”与后人所注解的长度换算也可能并不一致。
按《西山经》中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如前所述,太华之山即西岳华山。地理资料表明,西岳华山的主峰海拔1997米,西峰(莲花峰)海拔2083米[31],即华山的海拔大约为2000米。
考虑到古人当时并没有海拔高度的概念,所以古人对山的高度的理解可能仅仅是自山脚至山顶之间的相对高度而已,也就是相当于用现在的山顶海拔减去山脚海拔的差值。因此,《山海经》中的华山高度,应当是华山山顶海拔减去华山山脚海拔后的相对高度。
华山山脚是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关中盆地,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海拔300~600米[32]。故华山的相对高度大约在1400~1700米之间。
又《西山经》记载太华之山“其广十里”。而地理资料表明,华山主峰至华山谷口(玉泉院)的里程已达40华里[33]。因此,《西山经》所记载的华山范围要比现在人们所划定的小很多。而从青柯坪或回心石,至华山诸峰的里程均在15~20华里之间[34]。由此推测,《西山经》所记载的华山范围大概是在青柯坪或回心石至华山诸峰这一区域以内,即以青柯坪或回心石以上的海拔为华山山脚。如此就可推测,相应于《西山经》中的华山山脚尚未到达渭河平原,其海拔应当比渭河平原要高,即至少是在600米以上。
假如华山山脚的海拔以600米计,则华山的相对高度约为1400米。
如此,华山高为五千仞,即相当于山体的相对高度不超过1400米。而昆仑高为万仞,是华山高度的两倍,其反映的山体相对高度也就不会超过2800米。这一已不太离奇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确定昆仑的地理位置。
先看祁连山脉。祁连山脉西北段有祁连山主峰,在今甘肃酒泉市南,海拔为5547米;另有一峰名大雪山,在今甘肃酒泉市西南、安西县南,海拔5483米;祁连山脉的山脚是河西走廊,海拔为1000~1500米[35]。若以河西走廊海拔1500米处作为山脚基准,则祁连山主峰和大雪山的相对高度分别是4047米和3983米,远大于2800米之限,除非将祁连山主峰或大雪山的山脚基准定在海拔2600米以上,显然这样的误差太大了。因此,无论从海拔高度还是从相对高度来说,祁连山是华山的两倍高度都是非常勉强的,也许是不恰当的。所以很难认定祁连山就是《海内西经》中“高万仞”的昆仑。
再看昆仑山脉。新疆境内的昆仑山脉,多座山峰海拔都超过7000米,而塔里木盆地的海拔大约在800米至1300米[36]。所以,对于昆仑山脉而言,多座山峰的相对高度都远大于2800米之限。因此,昆仑山脉也很难被认定是《海内西经》中“高万仞”的昆仑。
最后看贺兰山脉。贺兰山脉,其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长200多公里,最高峰海拔3556米,贺兰山脉山脚即银川平原,而银川平原海拔1000~1200米[37]。若以银川平原海拔1200米处作为贺兰山的山脚基准,则贺兰山主峰的相对高度是2356米(未超过2800米之限),其半值是1178米,这个数值比华山的相对高度略小。如果华山的山脚基准定在海拔800米处,则华山的相对高度约为1200米,即可相当于贺兰山相对高度的一半。《西山经》曰太华之山“其广十里”,十里,约为2公里,故华山山脚距离华山主峰远不出2公里。而华山主峰附近2公里范围内,尚未到达渭河平原,故其海拔应当比渭河平原要高。因此,华山的山脚基准在海拔800米处甚至在更高海拔处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此,可以说在古人眼里,贺兰山的相对高度大约是两倍于华山的相对高度。
又贺兰山脉,其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与《海内西经》所描述的“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的形势非常相象。
《海内西经》还记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方八百里”如何解释?如果按面积单位计量,其边长或直径均不超过35里,无论是祁连山脉、昆仑山脉还是贺兰山脉都与此数相差甚远。如果按长度单位计量,换算其长度大约为160公里,这与200多公里长的贺兰山脉非常接近。考虑到古今对山脉山脚线的界定标准不同,故现代数据略大于古时数据也是可解释的。
因此,贺兰山地理形势与《海内西经》中“方八百里,高万仞”的昆仑之虚是相符合的。
如果昆仑就是贺兰山,也就可以说贺兰山的相对高度有万仞了。贺兰山的相对高度是2356米,鉴于古人所定的山脚基准的海拔可能比现代的要高,即在古人眼里贺兰山的相对高度可能是不足2356米,故暂取2300米整数假设之。这样1万仞大约就等于2300米,也就是1仞大约等于0.23米,或1仞大约等于7寸。而以此基准所得的古人眼中的华山山脚海拔则约为850米,这一数据还是可信的。
又《海内西经》中记载:“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钟山,《西次三经》中已有记载,按前文推断,其地理是在鄂尔多斯高原,其位置大约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中西部,也就是在今河套地区黄河以南的库布齐沙漠的中段。按《西次三经》记载,钟山以东尽是泽地,如此则库布齐沙漠的东半段古时可能是一块沼泽地,而非如今的沙漠。钟山以西即库布齐沙漠的西半部,看来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沙漠,故有“流沙出钟山”之说。东西走向的库布齐沙漠的西界直达黄河东岸,并连着黄河西岸的乌兰布和沙漠的北端,而南北走向的乌兰布和沙漠往南直逼贺兰山北麓,所以说流沙“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表明乌兰布和沙漠西南方应有海和黑水。今乌兰布和沙漠西南方并没有海,只是一片沙漠,即著名的腾格里沙漠。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东南部,介于北纬37º30'~40º,东经102º20'~106º,沙漠内大小湖盆多达422个[38]。有着如此之多湖盆的腾格里沙漠,与其他大沙漠显然不同。“腾格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天湖”之意[39],而湖与海两字在北方民族中几乎混用,说明这里过去确实曾被称之为湖,或者是海。位于腾格里沙漠北部的吉兰泰盐池,是我国大型内陆盐湖之一,是第四纪全新世时期海相沉积的结果[40]。这表明吉兰泰盐池是由远古地质时期的古海所遗留形成的,也许在几千年前,吉兰泰盐池与腾格里沙漠中的其他一些湖盆、盐池可能还连成一片,在古人眼里还是一个较大的湖或海。腾格里沙漠,尤其是其中的吉兰泰盐池,与《海内西经》中所述的海的位置相近,故作为这个古海遗存的可能性也最大。
另《海内西经》中记载:“昆仑南渊深三百仞。”若以贺兰山为昆仑,则“昆仑南渊”就应该是贺兰山南面的黄河峡谷(可能是黑山峡)了。“深三百仞”,若以1仞等于0.23米计,三百仞相当于69米左右,即贺兰山南面的黄河峡谷,大约有69米的谷深或高差,这一数据还不算很离奇。
纵上所述,贺兰山的地理形势与《海内西经》中对昆仑的描述是非常相近的,由此完全可推断《海内西经》中的昆仑之虚就是贺兰山。这与《西次三经》的推断结果是一致的。
四 《山海经》其他各篇中有关昆仑的描述
按传统的观点,《西山经》和《北山经》属于《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它的山志地理性质十分突出”[41];而《海内西经》、《大荒西经》、《海内北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海内东经》、《海外南经》等皆属于“海经”,其“所记的是自人类诞生之初晚至作者当时的漫长年代沉积起来的各种事物”[42]。《山海经》中虽然有多达20处有关昆仑的记载,但除了《西山经》和《北山经》中记载的昆仑是与地理位置直接相关之外,其他各篇中所记述的昆仑,仅被认为是记述或描述与昆仑有关的事物而已。因此,《山海经》其他各篇中出现有关昆仑的记载,并不表明昆仑是处在该篇的地理方位中,而仅仅是表明该篇中根据其他记述或说明的需要,插编了一段有关昆仑的记述。但这些不含地理位置的记述,仍可有助于来反证昆仑的地理位置。
《大荒西经》中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大荒西经》提到了这些地名,但并未指出它们的方位。因此按前文所述,假设昆仑是贺兰山,那么这个西海也就应当是在贺兰山的北边了。如果是这样,这个西海可以说与上述《海内西经》中流沙西南的海具有相同的地理位置,实际上可能就是指同一个地方的同一个海,而这个古海的遗存也就是上述的吉兰泰盐池。这样,贺兰山不仅是在沙漠边缘,也在海的南面,与《大荒西经》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对于赤水和黑水的记载,《大荒西经》与《西次三经》也是一致的,故《大荒西经》与《西次三经》中的昆仑实际上是指同一个地方,即贺兰山。
《海内北经》中记载:“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仍按前文所述假设昆仑是贺兰山,则三百里氾林,可能就是贺兰山南面的宁夏卫宁平原。与八百里贺兰山相比,卫宁平原为三百里,比例恰当。《西次三经》中说赤水出昆仑,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卫宁平原地处贺兰山东南,既称氾林,亦可能就是氾天之水流经之地,且这氾天之水可能就是指今宁夏境内的黄河段。所以,赤水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与这氾林之地应是同一地方。“从极之渊”,与《海内西经》中的“昆仑南渊” 可能是同一处,也可能是两处。如果是同一处,则可能是指卫宁平原西端的黑山峡;如果是两处,另一个可能是指东边的青铜峡。
《北山经》中记载:“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按前文所述,此处的泑泽,位置在今内蒙古河套东部黄河拐角处前套平原一带,是因泑水流经此地而蓄积成泽。《北山经》称此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即等同于泑水(今河套地区东西段黄河)是从贺兰山东北端流出来的。《北山经》又称此泽“实惟河原”,即表明了古黄河上溯至河套东部处已是一大泽——泑泽,不再是一条河了,故古人认为此泽即古黄河之源。此记载与《西次三经》中的“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之义相同,都表明了此泽是古黄河之源,并且指的是同一个泽。《北山经》和《西次三经》都表达出了一个相同的现象,即黄河是从昆仑(贺兰山)东北端流过来,流到泑泽(今前套平原)处蓄积成泽,而成为黄河之源,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河源潜流”。因此,《北山经》中的昆仑也是贺兰山。
《海外北经》中记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又《大荒北经》中记载:“共工之臣名曰相徭,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禹湮洪水,杀相徭,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这两段记载,虽文字略有差异,但两者所记为同一事件是很清楚的。而且帝台在昆仑之北一说,与《海内北经》中记载的“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之说,基本上也是相容的。假设昆仑为贺兰山,则位于昆仑之北或东北的各个帝台,其位置应该是在鄂尔多斯高原一带了。因此,《海外北经》、《大荒北经》中的昆仑,与《海内北经》中的昆仑都是同一个地方,都可以假设就是贺兰山。
《海内东经》中记载:“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日奂,在昆仑虚东南”,“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假设昆仑为贺兰山,则此处的流沙就是位于贺兰山东南方、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毛乌素沙地。另据黄文弼考证,古大夏国曾分布于凉州、兰州、河州一带,即今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地区[43]。如果这一论断成立,则“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之说,也就是西胡、白玉山在今甘肃黄河流域之东,那么西胡、白玉山也就是在今宁夏境内了。西胡大概是指宁夏的银吴平原,白玉山大概是指宁夏的牛首山,苍梧大概是指宁夏的卫宁平原或卫宁平原东部一带,而在它们的西或西北方向自然就是贺兰山了。
综上所述,《大荒西经》、《海内北经》、《北山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海内东经》等各篇中对昆仑的记载,与《西次三经》、《海内西经》等篇中记载的昆仑相比较,完全是相容的,故完全可以推断这些篇中的昆仑之名,都是指贺兰山。
《山海经》中记载昆仑之名共有20处,其中19处见于《西次三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海内北经》、《北山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海内东经》等篇中。经对上述各篇中昆仑之名的探讨,均可推断和解释其地理位置即今贺兰山。唯有《海外南经》篇中“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一处,由于记载过于简略,缺乏详细内容,尚难以推断和解释其位置所在。然而就《山海经》内总共20处的昆仑之名,有19处昆仑之名所在各篇均可推断和解释为今之贺兰山,因此完全可以确定,《山海经》中的昆仑之名应当均为同一地方,均是指位于今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贺兰山。
在1999年版的《辞海》中,将昆仑作为西北地区地名注解的有:一、昆仑塞,又叫昆仑鄣,汉代边塞名。(1)在今甘肃安西县南,为宜禾都尉治所。《汉书•地理志下》:“敦煌郡:广至。”颜师古注:“宜禾都尉治昆仑鄣。”(2)《后汉书•明帝纪》:“遣奉东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颜师古注:“昆仑,山名,因以为塞。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二、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长约2500公里。
按《辞海》所释之昆仑,除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长约2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外,还有汉时的昆仑塞和昆仑山,其地理位置或在酒泉西南,或在安西县南,大约都在今祁连山脉的西北段。黄文弼曾考证,自西周至汉时的古昆仑山是在今祁连山脉的西北段,而且就是酒泉县南的祁连山主峰[44]。
昆仑山,自汉至今是指位于新疆西藏间的今昆仑山脉,自西周至汉时是指今祁连山脉的西北段,如果相信《山海经》始著于西周以前,那么西周以前的昆仑,就是本文所述的今贺兰山了。
昆仑山,是古代中原人民心目中最高大的山体的代名词;几千年来,随着时间和空间地域的不断扩大,中原人民所能见到的最高大的山体——昆仑山,也就不断地向西迁移:从贺兰山脉,到祁连山脉,再到昆仑山脉,一座比一座雄伟壮大,直至其名副其实。
参考文献
[1] 张步天.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J]. 青海师专学报(社科版), 1998(3): 46-49.
[2] 扶永发. 神州的发现[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11.
[3] 宫玉海. 谈谈如何揭开《山海经》奥秘[J]. 长白论坛, 1994(3): 37.
[4] 黄文弼. 西北史地论丛[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99.
[5] 王守春. 山海经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的研究[J]. 西域研究, 1997(3): 61-62.
[6] 徐旭生. 读山海经札记[A].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295.
[7] 王红旗, 孙晓琴. 经典图读·山海经[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16.
[8] 张步天. 山海经解[M]. 香港: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4: 221.
[9] 郭璞注, 毕沅校. 山海经[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7.
[10] 袁柯. 《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试探[J]. 社会科学研究, 1985(6): 73-75.
[11] 袁珂校注. 山海经校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2.
[12] 徐旭生. 读山海经札记[A].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294-295.
[13] 王红旗, 孙晓琴. 经典图读·山海经[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15.
[14] 徐旭生. 读山海经札记[A].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295-296.
[15] 张步天. 山海经解[M]. 香港: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4: 88.
[16] 徐旭生. 读山海经札记[A].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296.
[17] 王红旗, 孙晓琴. 经典图读·山海经[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16页.
[18] 中国地图册[Z].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66: 7.
[19] 王红旗. 追寻远古的信息[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 195.
[20] 张步天. 山海经解[M]. 香港: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4: 570-572.
[21] 黄文弼. 西北史地论丛[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110.
[22] 扶永发. 神州的发现[M].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9.
[23] 王红旗, 孙晓琴. 经典图读·山海经[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2.
[24] 郭璞注, 毕沅校. 山海经[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7.
[25] 华山导游图[Z].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8.
[26] 郭璞注, 毕沅校. 山海经[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7.
[27] [汉]许慎撰.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161.
[28] 中华小字典[Z].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6.
[29] 新华字典[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422.
[30] 沈起煒. 中学教学全书·历史卷[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38.
[31] 中国地图册[Z].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66: 30.
[32] 中国地图册[Z].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66: 30.
[33] 华山导游图[Z].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8.
[34] 华山导游图[Z].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8.
[35] 中国地图册[Z].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66: 31.
[36] 中学教师地图集(中国地图分册)[Z].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9: 52.
[37] 中国地图册[Z].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66: 33.
[38] 中国地理概览[Z]. 北京: 东方出版中心, 1996: 106.
[39] 牛汝辰.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M]. 北京: 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491.
[40] 色音, 乌云. 内蒙草原的民俗与旅游[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30.
[41] 张步天. 山海经概论[M]. 香港: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3: 3.
[42] 张步天. 山海经概论[M]. 香港: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3: 6-7.
[43] 黄文弼. 西北史地论丛[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123.
[44] 黄文弼. 西北史地论丛[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