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天官书》中“紫宫”诸星释义

标签:
史记天官书天极星太一星帝星 |
分类: 中国古史 |
《史记·天官书》中“紫宫”诸星释义
金宇飞
【原文】
中宫①天极星②,其一明者③,太一常居也④;旁三星三公⑤,或曰子属⑥。後句四星⑦,末大星正妃⑧,馀三星後宫之属也⑨。环之匡卫十二星⑩,藩臣。皆曰紫宫⑾。
【释义】
① 中宫,指北天极附近区域,四周分别为东宫苍龙(即东方青龙)、南宫朱鸟(即南方朱雀)、西宫咸池(即西方白虎)、北宫玄武(即北方玄武)。
② 天极星,《晋书·天文志》谓“北极五星”。当时天极无亮星,即无可见的北极星,故天极星实际上仅可见四星,即小熊座γ、β、5、4。北极五星也有分别称之为北极一(即小熊座γ)、北极二(即小熊座β)、北极三(即小熊座5)、北极四(即小熊座4)、北极五(又称北极零),北极五是北极五星旋转的中心,也就是天极,但天极无星,故北极五仅是代指北辰、北极星。由于岁差的存在,自从公元前2800年前后天龙座α(α Dra)出现在天极又离开天极之后,天极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明显可见的星,直到近代才有小熊座α(α UMi)靠近天极。《史记》天极星的意义在于,小熊座γ、β、5依次排列大致成一直线,而天极就位于该直线的延长线上,故通过此三星就可确定天极的位置。但这一方法也仅适用于汉代,因为公元200年以后,天极又有了很大的位移。后来的《晋书》、《隋书》、《宋书》等对于天极都有不同的说法,这是因为岁差而造成天极在不断地位移,故不同朝代的天极是不相同的。
③ 其一明者,天极星中最明亮的一个星,即小熊座β。《晋书·天文志》谓“帝王”。
④ 太一,《晋书·天文志》谓“太乙”,是指少昊金天氏。少昊金天氏在位时(即公元前2800年至前2700年期间),天龙座α为当时的北极星,故称天龙座α为太一星,太一就被后世当作掌管天极之神。公元前1600年,成汤王天下,把自己对应于当时最近天极的亮星小熊座β,并称之为帝星(又称帝王星)。成汤时,天极无星,即太一星(天龙座α)那时已不在天极。自成汤直至汉代,帝星越来越比太一星更靠近天极,而且帝星也比太一星亮好多。是故古人认为,太一是原居太一星而掌管天极,现在则是常居帝星而掌管天极,故谓帝星为“太一常居也”。而《晋书·天文志》谓“太乙之坐”,这是因为公元300年前后,帝星(小熊座β)距天极更近了,比太一星(天龙座α)近了约有一半。
⑤ 三公,“太一常居”的帝星(小熊座β)旁三星之名,即小熊座γ、5、4。《晋书·天文志》谓其中之二星分别为太子(即小熊座γ)和庶子(即小熊座5)。
⑥ 天极星,即太一常居和三公等星,也即《晋书·天文志》所谓帝王(小熊座β)、太子(小熊座γ)和庶子(小熊座5)等星,原为商王所定的应天之星,故谓“或曰子属”,即传说属子姓。
⑦ 後句四星,即小熊座α、δ、ε、ζ。《晋书·天文志》谓“钩陈六星”,增加了TYC 4623-1236-1和TYC 4650-3036-1两星。
⑧ 末大星正妃,即小熊座α,後句四星中最亮的一个星,也是距帝星(小熊座β)最远的星,故谓“末大星”。
⑨ 馀三星,即小熊座δ、ε、ζ。後句四星列于帝星(小熊座β)之后,皆“後宫之属也”。
⑩ 环之匡卫十二星,环绕天极星和後句四星(即整个小熊座),按顺时针依次是:天龙座(Dra)λ、κ、α、ι、θ、η、ζ、χ,仙王座(Cep)κ、γ,仙后座50(50 Cas),鹿豹座γ(γ Cam)。《晋书·天文志》增加为十五星,分为紫微右垣七星,紫微左垣八星。
⑾ 紫宫,“环之匡卫十二星”所围区域。
【天象】
公元前105年12月25日20:00天象图
关键词:史记 天官书 天极星 太一星 帝星 北极五星 勾陈 紫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