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行摄人
行摄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38
  • 关注人气:2,9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聆听另一个“中国好声音”

(2012-10-25 07:00:27)
标签:

环球时报

《讲真话的中国》

读后感

行摄人

杂谈

分类: 品味孤读

 

聆听另一个“中国好声音”

----《讲真话的中国》读后

 

 http://s2/middle/510a6b85gcea6717c2fc1&690

 

    《环球时报》把近两年的社评精选成集出版,取名《讲真话的中国》。读着这本书,好有一比,犹如聆听另一个“中国好声音”。

    一直以来,就是《环球时报》(以下简称《时报》)的忠实读者。多年前,该报创刊时,笔者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与该报创办人算得上再熟不过的同仁。后来,《时报》不断发展变化,更有了在今天国内传媒中的地位和分量。本人虽改行多年,但一直关注和阅读《时报》,这两年基本属于专门阅读该报社评和“国际论坛”的读者。曾经看到过该报特约的百余名时评专家名单,不少曾经的同行、同事和友人都在其中,平时阅报时难免会有几分亲切感,读到妙语佳句时会拍腿叫绝,也会推荐给旁人闲阅。

    毫无疑问,《时报》社评已成为该报的特色和亮点。当今这般信息社会,各种讯息传播渠道早已过剩,但及时看到好评论还不多,往往越是需要时感觉就越少。而此时,一般都能听到《时报》发声,很多时候还是所期待的那种声音。

    再把话说透一点,就是《时报》不仅经常先于别人发声,而且敢于就“敏感话题”发声,敢于就其他媒体因为种种原因尚未触碰的话题发声。不由想起当年本人加入新闻行列时,报社老总、国内一位资深报人传授的要诀:别无我有,别慢我快,别浅我深。说白了,就是要有过人之处,争取“更快更高更强”。真做到这点,谈何容易啊!从这个意义上讲,《时报》的尝试值得肯定。

    该发声时就发声,应是新闻媒体的责任所在。就时下而言,很多时候,一些中外要闻要事,在国内主流媒体看不到应有的报道和评论,事件越“敏感”媒体越失声,这种情况我们也许习惯了,但并不正常。社会面“正版”资讯缺失,才造成坊间“盗版”盛传。对此,公众的不屑完全可以理解。

    《时报》的社评,是以“讲真话”为追求的。有的时候,读完某篇社评会觉得,它正是把人们低声议论的东西大声地讲了出来,让人产生共鸣。而有的时候,即便对某种观点不够认同,也会觉得其“话语权”值得尊重。《时报》的社评之所以引起关注,正是做到了该说就说,且作为一家之言,既然要说,就要直言、坦言,说自己想说、该说的话。

    记得法兰西有句谚语叫“真话伤人”。的确,有些真话,开口伤人,沉默伤己。这更说明,讲真话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和艺术。在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语境中,既要讲真话,又要避免伤人伤已,绝对是一门学问了。

    相信在越来越包容的大环境下,《时报》社评的“好声音”会唱得响亮,唱得长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