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虎一席谈20110205《三字经》该有所删节吗?

(2011-02-11 23:30:31)
标签:

一虎一席谈

20110205

三字经

删节

文化

传统

东方

西方

教育

杂谈

分类: 心情驿站

一虎一席谈20110205《三字经》该有所删节吗?

读者们先想一下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来,看看你被争论改变了吗?

 

以下蓝色内容出自凤凰网文字:

提起《三字经》,国人谁人不知,何人不晓。近年随着国学地位的提升,国家教育部门表示提倡中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于是,流传数百年之久,曾经是我们祖辈启蒙教材的《三字经》,又回到了中小学生的课桌上。可是,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教育厅近期发出指令,要求全省中小学学校,不得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对《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等古典教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精华与糟粕 传统经典与现代文化
《一虎一席谈》PK《三字经》该有所删节吗?
现场嘉宾:张基广 李剑 谢启大 徐勇 黎鸣 陈岚 王渊源(美)
正方观点:《三字经》一些内容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于理解,也不利于背诵,有糟粕,删节是正常的。古人的东西放在博物馆里可以,在现代用就是弊大于利。从小扼杀儿童智慧的天赋,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山东的做法不是一刀切,标准看是否有利于孩子。
反方观点:不能一删了之,割裂了历史文本的完整性,《三字经》流传了这么久已成为经典。传统国学的语句让我们人生的,某一阶段受用。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对于现代资讯化社会根本造不成什么影响。典型的行政一刀切的做法,应成立专家组讨论。

 

这里不能再上传的视频,请到凤凰网上观看,免费的分18个视频片断(不全,将就看吧):

http://v.ifeng.com/culture/201102/39d9d548-671e-4115-946e-c86ec8e2a390.shtml

目录:

01 胡一虎:《三字经》该有所删减吗?
02 谢启大:《三字经》被删减感到非常遗憾
03 张基广:《三字经》应该是有选择的去背
04 徐勇:删减国学经典是不尊重历史
05 谢启大:老百姓是君 公务员是臣
06 张基广:应站在小学生角度去看待《三字经》
07 谢启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08 谢启大:背诵《三字经》可以修身养性
09 李剑:孩子道德判断标准跟成人不一样
10 黎鸣:《三字经》的价值观非常腐朽
11 徐勇: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2 陈岚:经典文化培养不了文学才能
13 黎鸣:东方传统与西方传统截然不同
14 谢启大: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5 陈岚:传统经典对孩子思维产生禁锢
16 张基广:背《弟子规》对学习语文有利
17 王渊源:传统文化教材可以节选不应删减
18 谢启大:中国五千年文化需要传承

 

截取几句话:

张基广:“我觉得三字经是一定要背的,但是应该是有选择的背,而不是全文照搬。……我删掉的部分是把中间三纲五常与现代价值观,与现在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的地方,把它删去。”

徐勇:“我觉得都不应该删,……这个(删)我觉得的话,就是从保存历史文本的一个延续性、完整性来说,不应该删。这些国学经典,都是我国历史上经过长期时间的排遣、沉淀,应该说是祖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我们现在这样的话,以一种所谓的取其精华去糟粕把它肢解得七零八落,删节的鸡零狗碎,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态度”

李剑:“我认为主持人用一个孩子的例子不恰当,因为孩子的道德标准跟我们成人不一样,这是第一,第二,三纲,这君纲,这肯定是要删掉的……”

黎鸣:“说实在话,给孩子们启蒙,就应该有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对于一个人来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真正非常重要的。……三字经的价值观是非常高腐朽的……”

陈岚:“在我成年之后,当我成为一个作家的时候,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克服我过去的语文教育当中带来的深深的伤害,我们可以背诵文字,但是你背诵不了文学,你可以背诵诗歌,但你背诵不了诗意,因为你很多的理解,你都已经固化了和僵化了。……”

谢启大:“所以陈女士,我相信你很气你曾经被迫读了这些东西,可是同样你今天如果完全没有读这个,我不认为你会成为作家。”

胡一虎:“我打个岔,本来我以为两位,你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搞了半天这个时候,原貌都露出来了。”

王渊源:“我们(美国)这个启蒙教育,我们没有这么多经典的东西可学,所以这个我觉得很可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