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数息观,数入息,还是数出息?
答:天台止观讲,数息观,数入息,或数出息,都可以。但不宜同时数出、入息。
问:数息观的专注对象,放在何处?怎么调息?
答:南传数息观,根据《大念处经》“置念于面前”,把心放在鼻头和嘴唇上方,人中一带(接触点、专注对象)。“置念”,把心念放在、建立在、现起在面前这个地方,在《清净道论》里叫做“口相”,就是嘴唇上方。只应该注意入息与出息,不去注意其它的。随着禅修者的心越来越平静,呼吸也会变得越来越微细,那时只需把心安住在鼻前,不用去管呼吸的入和出,只知道有“息”就可以了。以上内容,录自马欣德比库讲解《清净道论》。天台数息观,专注对象不拘泥一处:人中,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下丹田,约脐下三寸。上丹田,为印堂,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还有,足底等处,都可以,并随时调和。《小止观》(童蒙止观)调和第四: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天台六妙门】
一数息门
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入定。欲界粗散难摄。非数不治。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则粗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也
二随息门
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为随。行者虽因数息心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心有起念之失。故须放数修随。心依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若心安明净。因是则诸禅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因随息心安明净。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舍随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自然开发。故以止为门
四观门
分别推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住定心。则有无明味著之乖。故须推寻检析所证禅定。是中多用实观四念处也。若观心分明。则知五众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十六知见。颠倒既无。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
五还门
转心反照。名之为还。行者虽修观照。而真明未发。若计有我能观析破于颠倒。则计我之惑。还附观而生。同于外道。故云是诸外道计著。观空智慧。不得解脱。若觉此患。即当转心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因是无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
六净门
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行者修还之时。虽能破观之倒。若真明未发。而住无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秽浊觉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因此真明开发。即断三界结使。证三乘道。故云。其清净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以净为门。意在此也。
以上是次第修习六妙门,录自隋·智顗禅师撰《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禅师述《六妙法门》(略称《六妙门》)说:圆观六妙门:于数息门观一心,见一切心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一切心,乃至如是修其他五妙门,遂开佛知见。
(这篇博文,南传数息观内容摘自马欣德比库讲解《清净道论》,天台数息观内容摘自隋·智顗禅师《法界次第初门》、《六妙法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