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四行书:黄山谷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跋(附:黄山谷履历)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作欣赏 |
http://s2/bmiddle/5107bf6ega30f96125cb1&690
http://www.shufa.com/oledit/UploadFile/20095291940875.jpg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1楼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释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
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
病起須已白春江欲入 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
煮寒菜,破灶燒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右黃州寒食二首”。(断句?参看上文句逗)
——————————————————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简介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 横 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 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
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
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
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 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
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 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
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
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
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
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
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
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
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 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
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
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
,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 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
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
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
《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 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
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
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
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
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
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
附:黄山谷履历
百科名片黄山谷即黄庭坚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其诗书画号称「三绝」,与当时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治平三年(1066)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曾与秦观、张耒、晁补之游苏轼之门,号称苏门四学士。黄山谷又工文章,擅长诗歌,为江西诗派之宗。著有《山谷集》。 编辑本段人物履历黄山谷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山谷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山谷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山谷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山谷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山谷的书法,小字行书有《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山谷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传说 黄山谷中了进士以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的知府,胜任时才二十六岁。 有一天他午睡的时候做梦,梦见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个乡村里去,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黄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象很好吃,不自觉端起来吃,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但黄山谷认为是做梦,并不以为意。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梦到一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就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太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 "您女儿死去多久了?” "已经二十六年了。” 黄山谷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但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岁时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 "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山谷问道。 老太婆指着一间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中,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 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她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 山谷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而且一字不差。 黄山谷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山谷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山谷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题像赞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为他自己的转世写下了感想,后来明朝的诗人袁枚读到这个故事曾写下"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经读了很多书了。 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 黄山谷体会了转世的道理,晚年参禅吃素,曾写过一首戒杀诗: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元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 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编辑本段生平黄山谷(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修水县人。其父黄庶(字亚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山谷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黄山谷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黄山谷黄山谷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黄山谷才十五岁,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诗人孙觉(字莘老)。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而另一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范温《潜溪诗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结束一场争论。从此,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已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 嘉佑八年,黄山谷首次参加省试,当时传说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正在饮酒间,忽然有一仆人闯了进来告诉大家: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内。席上落第者纷纷散去,而庭坚仍若无其事,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的神色。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山谷再次参加省试。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李洵看到他试卷中的“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不禁拍案叫好。说黄山谷“不特此诗文理冠场,他日有诗名满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初任余干县主簿,后调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县尉,途中写了一首《冲雪宿新寨不乐》诗:县北县南河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故入频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梢云所,归及春风斩竿竿。”抒发开始走向仕途,对小吏生涯郁郁不乐的心情。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四京学官,庭坚考得优等,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当时留守北京的大老文彦博很器重他的才学,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一直在北京度过了七年。七年中,他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的提高。元丰元年(1078年)庭坚作了二首古风,投书给当时任徐州的太守苏轼,以表示仰慕之意。苏轼读其诗,认为“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由是诗名大震,两位大诗人也从此结下至死不逾的友谊。编辑本段书法黄山谷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山谷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山谷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山谷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山谷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山谷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山谷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编辑本段文学成就同他的前辈一样,黄山谷对西昆体也是猛烈攻击的。西昆诗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为了在艺术上摆脱西昆诗人的影响,从欧阳修、梅尧臣开始就企图在立意、用事、琢句、谋篇等方面作些新的探索。到北宋中叶以后,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旧党争的风险,既使许多诗人愈来愈脱离现实;当时大量书籍的刊行,封建文化的高涨,又使他们不满足于寻常典故的运用,而务求争新出奇(注:欧阳修与梅尧臣书,不满意当时人作白兔诗“皆以常娥月宫为说”,苏轼《聚星堂雪》诗“禁体物语”,皆见当时诗人争新出奇的风气,到黄山谷更变本加厉。)。这样,他们虽努力在诗法上向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学习,却未能更好地继承杜甫、白居易以来诗家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们摆脱了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这就是从北宋后期逐渐形成的江西诗派。这一派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只因黄山谷在这派诗人里影响特别大,所以有此称呼。《苕溪渔隐丛话》曾称引黄山谷的诗说:“随人作计终后人。”又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可见他在文学创作上是有开辟道路的雄心的。 然而他的社会接触面较之前辈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远为狭小,长期的书斋生活与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使他只能选择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他说:“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又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胡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倾向。那么怎样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呢?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企图推陈出新。他称这种作法是“脱胎换骨”,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以腐朽为神奇”。比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胡须。黄山谷《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进一步用空谷的清风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就有了新的意思。又如后人根据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已近俗滥。黄山谷《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诗:“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意思就深了一层,而且符合于这些文人的雅趣。这些运用书本材料的手法,实际是总结了杜甫、韩愈以来诗人在这方面的经验的。他同一般低能文人的慕拟、剽窃不同之处,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避免熟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见的字面。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变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剥。为了同西昆诗人立异,他还有意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连向来诗人讲究声律谐协和词彩鲜明等有成效的艺术手法也抛弃了。象下面这首诗是比较能表现他这一方面的特点的。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袒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庞;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这是他答和苏轼的一首诗。开首四句说他的诗没有苏轼那样阔大的气象。中间十二句写苏轼对他的赏识,同时表现他的傲兀性格,象倒在涧壑里的枯松,波涛推不动,万牛挽不前的。结四句说他儿子或可以同苏轼的孙女阿巽相配,言外之意即说他的诗不能同苏轼相比。这正是后来江西派诗人说的“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用一种诙谐取笑的态度表示他们的情谊。这诗从用字、琢句以至命意布局,变尽建安以来五言诗人熟习的道路。然而比之曹植赠丁仪、沈约寄范云、杜甫赠李白等诗篇,黄山谷虽然字敲句打,作意出奇,却仍未能有效地表达他的真情实感。 当然,作为一个开创诗流派的艺术大匠,黄山谷的诗并不是每篇都这样生硬的。当他受到真情实境的激发,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刻意好奇的习气时,依然能够写出一些清新流畅的诗篇,象下面的例子。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 前人论宋诗,每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然而黄山谷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宋诗最初形成反西昆的流派,是由于当时作者如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的面向现实,以诗配合他们的政治斗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黄山谷论诗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又说:“其发为讪谤侵凌,引领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愤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显然,这是取消了诗歌的战斗作用,其结果必然要走上脱离现实、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的道路,偏离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方向。
附参考文选 ——黄庭坚及其书学思想探微
文/张忠田
随着6月3日一幅黄庭坚《砥柱铭卷》在保利拍卖行以4.3亿元人民币落锤,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价
格的新高,人们在震惊、诧异之余,也不得不对黄庭坚及其书法艺术进行重新审视:在中国书法史
上,黄庭坚究竟处于何种地位,竟让他的一帧书作如此光耀夺目。
一、雄才共多舛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氐贤圣发愤之所
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黄庭坚亦是才难共命的人物。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
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时称“苏门四
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
《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开山人物之一。“春归何处?寂
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阙脍炙人口的惜春词最能见词人才情。绘画
精鉴赏,书法善行草,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自小聪慧过人,但一生命运多桀
,仕途坎坷。23岁进士及第,任汝州叶县尉。赴任因逾期,被镇相富弼拘系。28岁参加四京学官考
试,任国子监教授。35岁,因与苏轼有诗文往来,受“乌台诗案”的牵连,坐罚铜二十斤。36岁改
知吉州太和县。40岁监德州德平镇。41岁奉诏为秘书省兼史局著作佐郎编修官。49岁母逝居丧分宁
。50岁因“实录院所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54岁春,迁戎州(今
四川省宜宾)安置。56岁复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57岁得知改复奉议郎权知舒州之命,后又召
为吏部员外郎,因体弱多病,辞免恩命,乞知太平州,留荆南待命。58岁蔡京定包括黄庭坚在内的
元祜党籍120人,立元祐奸党碑。59岁,是年在鄂州,被诬以幸灾谤国之名,遂除名,编隶宜州,
诏毁文集。61岁,在宜州九月三十日甲子卒。也是在他辞世的当年,他的冤案得以昭雪。
中国的文化艺术史总是如此悲壮!一代又一代的雄才之士,在忧郁、悲愤中寄情翰墨,从而在史、
文、诗、书、画等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颠峰。
二、山谷的自负
“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
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黄庭坚《跋此君轩诗》)。
黄庭坚之于书法,特别是草书,是相当自负的。山谷所处的北宋,是中国书法史上高峰林立的时代
,从宋徽宗赵佶到包括山谷本人的“四大家”。如果上追到有唐,又有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
薛稷“初唐四杰”,更有颜真卿、柳公权楷书熔铸古今,“颠张醉素”草书称雄,还有书文双绝的
《书谱》作者孙过庭,五代的杨凝式等等。黄山谷如此断言,即使拿到900多年后的今天看,也着
实令人诧异。然而,这就是黄山谷。
定位自我。“数百年来惟三人”,尽管他把比较的平台限定在草书的范围,但这也涉及如何评价他
的老师苏轼以及同为“北宋四大家”的米、蔡之书法成就,如何评价唐代以来除旭素以外的书法诸
名家的书法成就的问题。众所周知,苏轼以“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名世,但草书不及
山谷;米襄阳创米家山水,以“臣刷字”自嘲,但在草书上亦无大的建树,蔡襄亦然。而上溯到唐
代,以颜真卿书学成就最高,除楷书外,他的一篇行草书《祭侄文稿》享誉古今。再往上溯,在黄
山谷看来“大令草法殊迫伯英。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
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如左氏,大令似庄周也。”他认为汉魏以来,只有献之的草书接近张芝伯英
,书圣王羲之其草书成就在献之以下。“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
浩、沈传师几于扫地,惟颜尚书、杨少师尚有仿佛。比来苏子瞻独近颜、杨气骨。百馀年后,此论
乃行尔。”(《跋东坡帖后》)可见,山谷的自负实则自信耳。在他看来,中国的草书史,惟张芝
、献之、张旭、怀素及山谷他本人真得法也。
惟求用笔。山谷认为,“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
有力。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
,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黄庭坚《跋与张载熙书卷后》)“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写
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学古变古。研究黄山谷书学渊源可知,虽然他自称初学时人周越,但他对羲献父子是颇有心得的。
“《兰亭叙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
成研,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尔。”然他主张学古不泥古。“《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
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跋兰亭
》)。
超越自我。他亦是一位不断超越自我的人。“往时王定国道余书不工,书工不工是不足计较事,然
余未尝心服。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自评元祐间字》)“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
,及移戎州(注:是年54岁),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
”之语,但难为知音尔。”(《书右军文赋后》)他对书法的追求是脱凡超俗。在《跋杨凝式帖后
》有诗曰:“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余
尝为少年言,土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书增卷后》)
三、禅思得妙悟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
迹,乃窥笔法之妙;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
古人认为,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须悟入。所谓悟,即豁然贯通,焕然冰释。悟,具有禅宗的哲学
意味。自古以来,书法之法是难以言表的,而且,书法之法亦时常体现为一种“顿悟”。张旭见公
孙氏舞剑,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这与山谷老人从“长年荡桨,群丁拨棹”悟得笔法真谛异曲同工。
以禅悟书。也许是命运多舛使他在醉心书法的同时,对禅宗也多有研究,而且他善于用禅悟书。“
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至如右军书,如《涅口经》说‘伊字具三眼’也。此事要
须自体会得,不可立论便兴诤也。”(《题绎本法帖》)余尝论近世三家书云:“王著如小僧缚律
,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当以右军父子书为标准。”观予此言,乃知远近。(《
跋法帖》)“盖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
哉!”(《自评元祐间字》)
惟求意韵。生于尚意书法的宋代,黄庭坚亦是尚意书法的拓荒者。何谓尚意,尚意即崇尚意韵。何
谓韵,韵即风度,风致,情趣,意味,是反映事物特质最为要紧的东西。犹如相马,求千里马,公
和母不重要,黄和黑也不重要,它那藏于骨子里的特质才是重要的。“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
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
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跋法帖》)“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
,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法。书家多不到此处,故尊尚徐浩、沈传师尔。九方皋得千里马于
沙丘,众相工犹笑之。今之论书者多牡而骊者也。”(《跋洪驹父诸家书》)“论人物要是韵胜为
尤难得,盖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题绎本法帖》)
山谷妙悟。“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
入神要路。”(《书赠福州陈继月》)认识的飞跃总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长期对前贤书
法的对比、摹拟、探究中,黄庭坚终于得“草书三昧”。“余谪黔南道出,尉氏广道持以相访,茫
然似不出余手。梵志所谓“吾犹昔人非昔人者耶”!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作
太露芒角。”(《书自作草后》)然此时的山谷已经50岁。他认真比较了亲友、自己及当世士大夫
书法。“幼安弟喜作草,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来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
,本无法也。”(《书家弟幼安作草后》)“余书姿媚而乏老气,自不足学。学者辄萎弱不能立笔
,虽然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韵胜耳。病在此处,笔墨虽工不近也。又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
笔取研往往工左尚病右。”(《论书》)“数十年来,士大夫作字尚华藻而笔不实,以风樯阵马为
痛快,以插花舞女为姿媚,殊不知古人用笔也。下笔痛快沉著,最是古人妙处,试以语今世能书人
,便十年分疏不下。顿觉驱笔成字,都不由笔。”(《书十棕心扇因自评之》)
四、可敬的山谷
才难共命黄山谷,诗书双绝风流殊。元祐修编遭贬谪,黔南山中书《砥柱》。攻书志在得三昧,为
人耿耿远乡俗。当年遗墨成世珍,群丁拨棹载千秋。(本人《忆山谷》)
黄庭坚为官是失意的,但为人是可敬的,作为诗人、书法家,他是杰出的。文征明跋山谷《李白忆
旧游诗卷》云:“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矣。”今天
,作为书法家评之,山谷老人的书法成就,其草书远胜行书。他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的《廉颇
蔺相如列传》(今藏美国钮约大都会博物馆),书于元符三年(1100)的《诸上座帖》(今藏故宫
博物院),应该说是创造了中国草书史上继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后的又一个颠峰。
对于草书,山谷是自负的,然而他又是成功的。今天,虽然我们对于“长年荡桨,群丁拨棹”内涵
的奥秘仍不得其解,但山谷的不懈求索,成就了山谷的自负,也对我们后人有所启迪。这,应该是
不言而喻的!
分享
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