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管教》读书交流稿

(2021-12-08 10:45:47)
分类: 笔随心动

《正面管教》读书交流稿

 

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父母和老师受益终生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

如果你是一个家长,你应该读这本书,它可以教会你如何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那你更应该读这本书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

如果你经常对孩子的行为无法理解,对管教孩子束手无策,甚至被孩子气的想动手打人,那么我强烈推荐你读这本书。

因为此书不仅能帮助你建立新的教育观念,同时能帮助你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能帮助你找到合适有效的管理孩子的方法,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实践的指导书籍。

下面,就把我在读这本书时的点滴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测试一下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1.严厉型。2.骄纵型。3.正面管教型。

《正面管教》读书交流稿 

选择不同方法的父母或老师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1.严厉型--“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

2.娇纵型--“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

3.正面管教型--“我们一起来制订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需独自作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下面,我们通过3岁的孩子在三个不同家庭吃早饭的故事,来看看不同类型的父母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个寒冷的雨天,全世界的控制型妈妈都知道,乔尼应该吃热乎乎的玉米粥才会扛过这样的天气。可是,乔尼却有不同的想法。他看了看玉米粥说:“不好吃!我不要这东西!"

要是在一百年以前,做一个严厉的控制型妈妈可容易得多她只需要说:“吃!”乔尼就得乖乖地吃。现在可困难多了,妈妈为了让孩子听话,不得不走了下面这四步:

第一步:妈妈要说服乔尼他今天为什么需要吃热玉米粥。“还记得你妈妈说你吃了玉米粥会怎么着吗?这样你才会吃得饱饱的!”你能想出来一个3岁的孩子对这句话会有什么感觉吗?乔尼完全不为所动。

第二步:妈妈把玉米粥做得可口些。她试了各种方法--加红糖,加蜂蜜。乔尼又尝了一口,还是说:“真难吃!我讨厌这东西!”

第三步:妈妈试图给乔尼上一课,让他懂得珍惜生活。“乔尼,你想想非洲那些快要饿死的孩子吧!”乔尼仍然不为所动,回答道:“那好,你给他们送去吧。”

第四步:妈妈这时已经被激怒了,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因为他的不服从而教训他一顿。她打了他一巴掌,并告诉他只能去饿肚子了。

30分钟之后,妈妈便开始觉得愧疚。“我的孩子没有吃饭,要是真的饿坏了可怎么办?”

乔尼在外面玩了个够,一直等到妈妈的负疚感积累到了足够的程度才回家来,进门便大喊:"妈妈,我的肚子饿瘪了!”

妈妈于是便开始了最可笑的说教--“我早就告诉过你......”的说教。她没有注意到乔尼正茫然地呆视着远方,无奈地等着她唠叨完。妈妈对自己的说教很满意。她已经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让乔尼知道妈妈多么正确。然后,她给了他一些饼干,打发他再出去玩儿。为了弥补早餐的营养损失,妈妈走进厨房、开始鼓捣猪肝和西兰花。猜一猜午餐会怎么样?

第二个场景出现在一个娇纵型家庭里,妈妈正在培养着未来的“无政府主义者”。当我们的乔尼走进厨房时,妈妈问道:“宝贝。今天的早饭你想吃点儿什么?”

由于乔尼已经被这样训练了三年,他已经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宝贝”了,并且开始用从训练中得来的老套路操纵他的妈妈。他先要煮蛋。吃了一口,又想吃炸吐司。于是妈妈开始炸吐司。这时,乔尼正看电视,广告里播放“维蒂麦脆,冠军早餐”。他于是说道:“妈妈,我要吃维蒂麦脆。”妈妈赶紧去商店买回来。乔尼无需让妈妈内疚,就有本事让妈妈一天24小时团团转。

我们现在要来看一个“正面管教”式的家庭。在早餐开始之前,就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不同。首先,乔尼先自己穿好衣服,收拾好床,来到厨房。第二个不同是,乔尼会帮助做些家务,比如摆碗筷。妈妈给了乔尼一个有限制的选择:“你是要小麦圈,还是维蒂麦脆?”(她不买加糖的麦片。)

这个乔尼也看过“维蒂麦脆,冠军早餐”的广告,因此,他选了维蒂麦脆。尝过一口之后,他改了主意,说:“我不喜欢吃这东西!”

妈妈说道:“好吧。我们没办法把维蒂麦脆再变脆。那你出去玩吧,吃午饭时再见。”注意,妈妈省去了“控制型妈妈”的所有步骤。她既没有试图说服他,或者给他讲非洲挨饿的孩子,也没有想把麦脆调得更好吃些,更没有打孩子。她只是让孩子体验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因为妈妈刚开始采用这种方法,乔尼试图让妈妈感到内疚。两个小时以后,他回来告诉妈妈他饿坏了。妈妈以尊重孩子的口吻说道:“我想你肯定饿坏了。”她没有来那一套“我早就告诉过你”的说教,而是安慰道:“我相信你会挺到中午的。”

假如乔尼懂事而且听话,这个故事到此就可以圆满结束了;可是,这种结果不会这么快就出现。乔尼还没有习惯妈妈这种新办法。由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他感到了沮丧,并且发起脾气来。

当乔尼发脾气时,妈妈可以用“冷静期”方法(后面有详细解释),走到另一间屋里去,直到双方感觉好起来。没有了观众发脾气也就没那么好玩儿了。妈妈也可以用“我要抱抱法”,让俩人心里都好受些。如果孩子的年龄已经足够大,可以参与问题的解决,两人可以一起为问题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只需要其感觉好起来,或者转移一下注意力,往往就足以改变孩子的行为了。

这个故事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大人与孩子三种互动方式之间的区别。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哪种类型的父母。

读完这本书,我记住了这几句话:

1.“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是我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字。和善而坚定”,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它的含义。那要怎么做才叫和善而坚定”呢?

给大家举个小例子。比如孩子跟父母顶嘴,然后特别凶就坚持不要做一件事,孩子发飙了,这时候你可以怎么做呢?有的父母会很生气把孩子拉到一边,给两巴掌,这是叫作严厉。有的父母说,那就随他去吧,这变成了放纵。

和善而坚定的表现是什么呢?这时候父母转身先离开了,为什么?我不能够要求你一定要学会尊重我,但是我最起码可以要求我要尊重我自己,我现在感受不到孩子对我的尊重了,所以我需要冷静一下。这个过程其实是让父母冷静的一个过程。

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处理问题是没法做到和善而坚定,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先转身离开。孩子也会觉得妈妈是不是生气了,走了。然后过一会,父母调整完了心态以后过来说,宝贝,我很抱歉你刚才生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

这样做是确定了一个规矩,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要告知孩子,我不是生气,我是不能够接受你的这种做法,虽然我爱你。接下来要说我爱你,我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的时候,你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的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的其他方法,然后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对你我都尊重的解决办法上。

就是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解释这件事,就算我生气了。我要告诉你刚刚的那个做法让我生气,现在我已经调整好了,我希望咱们俩能够同样心平气和地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在跟你学习,所以如果你能够表现出来平稳的情绪态度,你能够用建设性的方法跟他来解决问题,这个孩子很快就学会。而在制定规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邀请孩子加入进来。

2.“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我们是要赢得孩子还是要赢了孩子,大家仔细品味一下,我们很多父母所做的事是为了赢了孩子,甚至很多父母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坐在后边看,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按照他的要求和节奏把这事给做完了。

当你发现你总是期望在各个角度赢了孩子的时候,父母在跟孩子做斗争,你要赢,孩子就一定会输。你习惯于做一个赢家,孩子就习惯做一个输家。赢了孩子,就使孩子成了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者盲目顺从

反过来什么叫赢得孩子?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跟他之间是爱的关系,有任何事都可以问自己的父母,都可以尊重自己父母的意见,这才叫赢得。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赢得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同理心的倾听。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

书中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琳达放学回到家,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妈妈双手权腰,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道:“哼,你做了些什么?"

琳达垂下眼帘,生气地回应道:“我什么也没做。”

妈妈:“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什么?”

琳达阴着脸颓丧地坐在了沙发上,怒视着妈妈。妈妈继续以指责的口吻说道:“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琳达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没什么可做的。”

这时,妈妈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深吸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第一步,表达理解。)

琳达抬起头来,有些狐疑地望着妈妈。妈妈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

琳达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我当然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妈妈:“喝,我很理解你肯定会那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第三步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必要。)

琳达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儿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妈妈:"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

注意,当妈妈第一次让琳达想办法解决问题时,琳达正因为心里充满了敌意而无法与妈妈合作。一旦妈妈采用了鼓励的方法(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琳达就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远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当妈妈能够从琳达的角度来看问题时,琳达就不再觉得需要戒备了。

3.“犯错是学习的好时机”。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想想我们小时候犯了错误时从父母或老师那儿得到的讯息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坏蛋、愚蠢、没出息,想一想,因为犯错而遭受到训斥你是怎样想的呢?有些人会认定自己无能或自己是坏蛋,有些人因为害怕做不到害怕做得不够完美而感到伤心难过,从而决定不再冒风险。另外还有一些孩子会决定掩盖自己的错误,并想尽办法避免被抓到。

当父母和老师们就孩子的错误传达给孩子的是负面讯息时,他们常常是好意。他们是在试图激励孩子“为了自己好”而做得更好些。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这种方式所造成的长期效果。

其实,除了批评、大喊大叫甚至打骂,还有其他办法,而且不需要以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为代价能真正激励孩子做得更好。那就是,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要是我们能听见一个大人对孩子这样说话该有多好:“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我说的确实是“我们”。在孩子犯的大多数错误中,我们都难辞其咎孩子的很多错误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并鼓励他们。当孩子表现出了错误的习惯的时候,父母如果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比如说“妈妈小时候也犯过这样的错”“爸爸也曾经把东西打碎过”,孩子会特别得暖心。

我们家二宝在家里玩球,然后不小心打碎了一个他爸爸很喜欢的一个茶杯。要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我肯定会大肆地批评教育一番。但看完《正面管教》这本书后,我还是有一些收获的,我先是告诉他说“杯子打碎了,我真是挺难过,为什么?因为这杯子确实挺贵,爸爸很喜欢这杯子。”第一步,告诉孩子这个杯子打碎了它的自然后果是我心里很难过,我会觉得很遗憾。让他知道自己做这个事是有一个错误的后果。  

然后告诉他说不过没关系,没有伤到是最重要的。收拾这个玻璃渣,你要小心。告诉他说,妈妈小时候也打碎东西打碎过东西以后,就觉得特别得害怕。

但是我们从这件事情学会什么?他说我们学会小心一点。我说那好,那咱们有哪些方法能够小心呢?他说,那我们可以不在这儿玩,我们可以去没有杯子的地方玩。我说好的,这是客厅,不适合玩这样的游戏,你可以去边玩。从那以后他打东西就少了。

所以,不要害怕孩子犯错,也不要把孩子犯错看成一件坏事,而要把孩子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难免会犯错。每一次犯错两种好处,第一是加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第二是让孩子学会经验,吃一堑长一智。

在整个的《正面管教》里边有一些非常独特的有意思的工具,比如说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工具,叫积极的暂停。积极的暂停就是在家庭里闹僵了的时候,大家开始生气了,开始权力争夺了,开始报复了等等这种情况出现了,这时候我们喊暂停。积极的暂停不是惩罚,不是对孩子说你闭嘴站着别动,而是说我们寻找一种方式,找到一个空间,让大家冷静下来后再解决问题

有一种工具就是鼓励和赞扬。心理学家做的测试,两组小孩做了拼图以后一组小孩表扬说你真聪明,这个叫作赞扬。一种说你们真是有探索精神,你们真棒哪种效果好呢?后来发现被表扬真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游戏当中,更多地选择了更简单的拼图。而被表扬做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游戏当中,更多地选择了更难的拼图。

我们的一句话能够让孩子的行为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方向,可见我们说话有多么重要。所以,我们要更多地肯定孩子的动机和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肯定他的结果。

最值得一学的是与孩子的“特别时光”。尼尔森认为:2岁以下的孩子需要爸妈长时间陪伴;2-6岁的孩子需要爸妈的每天半小时的“特别时光”;6-12岁的孩子需要每天十分钟时间的“特别时光”,与孩子一起做些孩子感兴趣的或者有意义的事情。

什么叫特别时光?比如说和他们约定了每周有一个小时妈妈和你的特别时光。在这一个小时里边,谁都不能打扰咱们俩,妈妈就陪你玩,孩子感觉会非常好。甚至简·尼尔森说她在家里边玩这个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她会很夸张地走过去,把那个电话拿起来说,还不管对方是谁,她就说现在是我和玛丽的欢乐时光,请你不要打扰我们,啪,挂掉。

孩子会觉得我得到了充分的关注,这就是独特时光的作用,跟孩子建立一个一周一次的独特时光,我觉得不是件奢侈的事。这是值得的,会非常开心。

以上是看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印象特别深刻的几点,还有很多观点和案例也特别值得借鉴,由于时间关系没办法和大家详细介绍,就邀请大家闲暇之余也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您会有更多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