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读课标,深挖教材,提升四能

(2019-11-29 14:54:57)
分类: 教学心得

   研读课标,深挖教材,提升四能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四能 

 

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从根本上讲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一过程就是把掌握的数学概念、规则、方法和技能进行重新组合的创造性运用,有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问题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情景,有实物照片或图片,有卡通漫画或对话等。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学生愿意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由于新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以图画形式呈现,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次序。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学习困难比较大。特别是那种一个条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另一个条件要通过收集图中的信息来获得的,学习难度更大。

   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需要学生掌握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往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题。而一年级学生,不善于从上下文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而对题目中指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的反应特别强烈。如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还剩"就用减法。用个别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教学中的困惑引发了教者的思考,下面就结合教学中的反思和积累的心得体会,对解决困惑的一般策略,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指导读题 重视审题习惯的培养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

1.解决音义,读通。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2.认真仔细,读准。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3.咬文嚼字,读懂。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二、进行渗透 做好孕伏铺垫

在正式教学实际问题之前采用渗透法作好铺垫,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在数的认识中作铺垫。例如,在认识1-10各数时,就训练学生用1-10各个数说话。二是在"分与合"的认识中作铺垫。"分与合"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计算加、减法口算做好准备,而且其中还蕴含着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加就是"合",减就是"分"。在教学"分与合"时,不仅当作知识点进行教学,更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分"是把整体分成两个部分,"合"是把两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三是在加减法的认识中作铺垫。实际问题的教学是在认识了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学习解决的实际问题最初也是加减法运算。加减法的认识大多结合具体情境,在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无论是一图一式、一图两式还是一图四式都要让学生说情境图,说过程,让学生说算式、列算式。

三、突出意义 明晰数量关系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运算不外乎是加、减、乘、除,如果学生对这些运算的意义都很清楚,解决实际问题就有了基础。因此,在低年级教学每一种运算的初步认识时,要通过具体实物或学具操作,使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这是教学重点和关键所在。教学时,我们也会有意识地把直观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知道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有关情况,如知道把两个数合并起来可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用减法计算,求几个几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平均分可用除法计算。在一年级中主要教学加法和减法含义。

1.从情景图中理解加减法意义。

加法情景图:3个小朋友在浇水,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5个小朋友。

减法情景图: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水,后来走了2个小朋友,还剩3个小朋友。

学生通过对现实的、有意义的情景图的观察,感性上对加减法的意义有所了解。如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情景,以游戏形式诠释情景图,效果更好。

2.操作中内化加减法的含义。

仅仅停留在情境图的观察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通过操作进一步内化意义。

第一步:将情境图的内容用花片摆出来,借助于动作,亲身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第二步:演示花片,学生结合意义写算式。如:加法,师先摆3朵花,再摆2朵花,最后合起来。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写出算式,3+2=5。减法,先摆5朵花,然后拿走1朵,还剩4朵。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写出算式,5-1=4。

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对加减法意义本质的理解。

第三步:逐步培养学生在脑中想象"合起来""去掉一部分"的能力。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有明确的"合起来"与"去掉"的过程。如:左边3朵花,右边2朵花,一共多少朵?白兔与黑兔一共有6只,白兔有2只,黑兔有多少只?只有去除加减法意义的表面现象,才能突出本质特征。

3.通过口算巩固意义。

根据算式摆一摆花片,不仅获得了结果,更巩固了加减法的意义。

:口算3+2等于几,先摆3朵花,再摆2朵,然后合起来得到5朵。既解决了口算,又体会了加法要把两部分合起来。

口算5-1等于几,先摆5朵花,然后拿走1朵,还剩4朵。体会减法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

四.理解结构 实现两个"转化"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就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就是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标教材中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没有呈现现成的条件和问题,有的需要搜集隐含的条件,有的需要调整叙述顺序。这种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两个负面影响。第一,增加了学习难度。第二,淡化了对基本结构的理解。不管外在形式发生如何变化,本质的结构是不能抛弃的。如何让学生掌握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1.从现实情境中学会说完整的三句话。

教学实际问题之初,要使学生从动态变化的情境中,学会说三句话。如: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初步理解实际问题的结构。

2.理解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看图思考:题里说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一般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知道条件是为问题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着眼点在问题。

3.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由于题中的条件一般比较隐蔽,需要学生根据问题去搜集信息,并加以整理。而学生一般都不愿主动去寻找隐蔽的条件,即使找到也不大会整理。对题意不甚了解就匆忙解题,结果可想而知。

经过不断摸索,运用"读题法",有效地处理了这一困难。是条件,是问题。学生初步读题后,标出。好处:为了标出,学生都会主动的寻找隐含的条件,还要根据说话习惯确定条件先后次序,直至连成完整的一道实际问题。

五、感悟算法 形成解题策略

通过对一年级小学生如何解简单加减法问题所作的观察,发现有不少学生看到题里的"一共"两字,就用加法算;看到"还剩"两字,就用减法算,疏于对具体数量关系的理解。这种形式化的解题,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事理中所隐含的数学原理,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来作为它的基本结构两个部分可以合并成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就剩下另一部分。求整体(总数),就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求部分数,从整体中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