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唱读现象提高朗读水平
(2019-11-27 15:03:46)分类: 教学心得 |
纠正唱读现象
一、朗读现状
目前小学生朗读时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爱“唱读”,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便调准“音高”,放开声音,一起“唱”起来。学生不管一句话的长短,总是以词为单位,一词一顿。句末一字,不管是轻声还是第四声,一律拖得老长,重音出现在每句的相应位置,高低轮回,每句重复着同一腔调。
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这就失去了语文的语言美。
二、问题成因
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不良的读书习惯呢?其中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
(一)许多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时已按“唱读”的模式学会了许多的儿歌、童谣,他们的父母对于他们“唱读”儿歌、童谣时的可爱表现往往赞不绝口,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认知。
(二)升入小学后,老师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学生误以为“有感情”就是拉长声调的“唱读”。而“唱读”却恰恰是培养良好朗读习惯的最大敌人。
三、教学建议
第一,示范引路
1.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学有所仿。充分利用一些现有的多媒体资源,如朗读录音带、随书光盘等。范读听多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唱读有纠正作用。
2.教师要经常范读带读。课堂上,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给学生范读一遍,给学生以规范的示范、引导,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句子的重音、语气、节奏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着去读。
第二,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1. 提倡个别朗读和速读。 集体朗读极易形成不正常的“和谐”的慢拍状态。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部分优生也因压不过大多数学生的声浪,久而久之被“同化”而随大家唱读。因此宜多进行个别朗读,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唱读时怎么样纠正他们呢?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你平时说话也是这样拖腔拖调吗?”引导学生读书要向说话“靠拢”。
2.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学生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课文角色了,学生们想“唱”也“唱”不起来了。
第三,以“说”带“读”,以“说”促“读”
培养学生在任何场合都说普通话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并引导学生体会“说”和“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读”课文就是“说”出作者写的话。明白“读”和“说”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差别,让学生把课文的话“说”出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每天早上、中午课前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同时在每节课结束后,组织学生谈收获、谈体会。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朗读越来越自然。
第四,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按词朗读.
在朗读前可指导学生用铅笔划出词语,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并注意按词停顿。在教学中,我们从词语教学入手,严格训练学生读好词语、词组,不顿读,要连读,反复示范,形成节奏。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自行拿出铅笔试着划出词,再进行朗读,读时要求不拖腔拉调,语速略快,其后逐步过渡到目及词和词组进行朗读。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能自觉做到按词停顿分节朗读。训练时,要避免矫枉过正,造成读破、读断句子的情况。
2.关注含轻声音节的词语,注意读出美感。
轻声音节的词语在普通话里尤其能起到调节节奏的作用,一句话往往因为其中一两个含轻声音节的词语读得恰到好处才更有抑扬顿挫的感觉。因此,要特别帮助学生读好轻声音节的词语。这些词语读起来很有美感,学生也喜欢练习,多练习几次就能很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强化练习朗读含有“的”、“地”、“得”的词组。
小学语文课文中,含有“的”、“地”、“得”的词组特别多。“的”、“地”、“得”都是轻声音节,同学们朗读单个的字都能读好,能把它们读得又轻又短,但一放进词组中,往往不自觉地就把它们读得又重又长。因此,必须对这类词组的朗读进行强化训练。
4.指导学生读准、读通课文.
每当接触新课文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其中包括读准字音、生难词,读顺句子,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对于较易读错的多音字、初见面的新词、意思复杂的长句还有小小的标点所表示的不同长短的停顿等等,不妨把它们单独提出,反复训练,再放回到句子中,与其它部分整合起来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结构,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
第五,榜样激励
多表扬不唱读、读得好的学生。让读得好的学生教其他学生,做小老师,带动全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