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朗读技能训练及朗读教学指导(四)
(2017-11-01 09:16:3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心得 |
二、朗读教学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读”的兴趣。
2.范读激趣。教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对于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感召。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
3.媒体激趣。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辅助作用,通过给文章配音、配乐等形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雨点》一课时,让学生听雨点落在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声音,然后欣赏配乐朗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4.竞赛激趣。小学生爱表现自己,教师可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适时开展朗读比赛。可以是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难、需多次朗读的课文。
5.欣赏激励。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用发展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
(二)形式多样
1.配乐读。音乐是一种优美的语言,它的加入会使课文朗读显得更加神奇、美妙。如《山雨》一课,伴着柔和的《秋日的私语》,学生会完全沉浸在天山的美景之中。
2.角色读。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有对话的内容存在,这类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从现在开始》一文,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进行角色朗读,再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迁移读。学生朗读应该是有感而发,如《去年的树》一课,可让学生想象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分别时的心情,有了设身处地的感受,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便会自然流露于文字之间。
4.引读。课堂教学中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引读”,能营造感人至深的课堂氛围,感染每一位学生。
5.默读。一堂语文课,应该形成有静有动、动静搭配这样一个组合过程。先静——默默读思,再动——或书声琅琅,或议论纷纷。一堂课的静与动,在时间上要合理分配,不可顾此失彼。
(三)技巧指导
1.学会发音。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有好多的孩子在朗读时张不开嘴,声音小,个别字的调值不够等现象。其实,是孩子没有掌握发音的方法。针对这种现象,我总是先让学生把口腔打开,放开声音,发音时做好口型,用腹腔呼吸等,虽然他们还小,不一定能完全做对,但效果还是有的,而且随着练习的增加,慢慢会有所领悟。
2.技巧指导。让学生读课文时还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而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引导学生读出文字的抑扬顿挫,纠正唱读的现象。但不能把这些技巧的指导过分夸大,将语文课上成朗读技巧指导课。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应该淡化技巧,张扬个性色彩地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四)加强评价
1.赏识评价。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对学生进行宽容的评价。如“这个自然段挺难读,你却出错很少,真不简单呀!”“你比以前读的好多了,要保持下去。”
2.幽默风趣。幽默式的言语评价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海底世界》中有一段写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评价:“你这么读,小动物都被你吓跑了。”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方法。
3.情态辅助。除口头评价外,教师也可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协同评价。例如:在《瀑布》中指导学生朗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教师可以借助手势指挥,引导学生读出那种飘渺的意境。
4.因人而异。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客观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不可“一视同仁”。比如学生读的不够流利,但声音很好听,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声音真好听,要是能再多练练,读得再流利些,就更好了!”
再如,学生读课文时感情很投入,表情丰富,就可以这样评价:“他已经完全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了,我听出了他的快乐,看他笑的多开心!”
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让孩子在课堂上哭一次、笑一次、玩一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