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中期报告(2011.11-2012.12)
(2013-12-14 14:56:22)
标签:
教育 |
佟江小学学科德育渗透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而我们的现实德育又普遍存在着“客体化”现象,以“服从”、“听话”为培养目的,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和道德准则的传递、演讲,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自身的道德需要,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缺少独立思考和自我内化,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没有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构建出小学德育新模式,促使学生主体认识的内化,增强其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自我做人能力,完善学生品德,升华学生人格。
二、子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通过研究,使实验教师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如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等,并坚持以这些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3、通过第一阶段研究,总结出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准确提炼和寻找到学科德育的切入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力争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
三、研究措施: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本阶段研究收获
子课题依照原方案所定的方法、目标和措施进行研究,在本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一)总结出学科德育渗透的操作原则
.1 以基础知识为主线.以德育渗透为辅线
.2 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生活中的德育因素相结合
.3 坚持德育“渗透”,避免枯燥说教的原则
.4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5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人格塑造人格
(二)教师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研究成果初步显示
我们选取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进行实验,共有8位教师参加该子课题的研究。通过培训、研究探索,先后开展了讨论、说课、上课、问卷调查等活动,实验教师把德育渗透的成功和失败,方法和策略,原则和目标,共性和个性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实验成果。第一阶段发表获奖论文
六、存在问题
1.习惯养成方面:有些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不一致,有些学生在校内讲文明礼貌,关心班级集体,爱护公物,在校外却满口脏话、粗话,在公共场所乱丢果皮,任意攀花折枝。
2.教师教学方面:个别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性不够高,工作需要不断督促。
七、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对各科教师的德育渗透方式和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抓住德育时机,改进德育方法。
2.对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研究
3.实施案例集等,在此基础上继续丰富内涵,完善结构,并拟定继续实验的计划。
4.记录培训活动实践,收集教师培训反思和论文
3.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明确存在问题,梳理课题研究的经验。
4.讲述研究的科学性和实事求是。撰写课题总结报告、推介研究成果。
八.报告时间:20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