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MR赛立信通信研究
SMR赛立信通信研究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55
  • 关注人气:3,1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2011-10-18 14:44:07)
标签:

竞争情报

认知

赛立信

竞争对手

咨询机构

财经

分类: 赛立信研究观点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

        ——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赛立信竞争情报网 李倩宇

 

一、前言

调查目的:

主要希望了解公司对竞争情报的认识和应用的状况,为竞争情报业务的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调查时间:201159日至99

调查对象:国内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随机调查)

调查方法:

销售人员电话调查为主;网上发行问卷,客户自主填写为辅。

调查说明:

本次问卷调查由赛立信商业征信公司竞争情报事业部销售部和市场部执行,回收有效问卷60份,涵盖了家电、快速消费品、通信、医药、机械、化工、汽车或汽车零部件、电子、商业零售等公司,并根据这些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完成此报告。报告的观点只反映本次所调查公司的情况,不能完全代表国内所有公司竞争情报认知情况。

二、报告分析

(一)对竞争情报工作的看法

65%的公司认为竞争情报工作是合法正常的,45%的公司非常重视“竞争对手情报”收集工作,有55%的公司开展过竞争情报工作。公司更关注竞争对手的营销情况、销售情况、供应商情况,希望进行竞争对手的动态跟踪。有48.33%的公司曾与竞争情报服务商合作,以上都说明竞争情报对公司非常重要。

  • 65%的公司认为竞争情报是一项合法正常的工作

本次调查显示有65%的公司认为竞争情报工作是合法正常的,35%的公司认为竞争情报工作是灰色地带。这也说明现在很多公司对竞争情报有正确的认识,很多认为竞争情报是“灰色地带”的人,是担心获得情报的途径不合法,才有此看法。

  • 公司对“竞争对手情报”收集工作的重视程度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从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公司还是很重视竞争情报工作的,仅有3.33%的公司表示不重视“竞争对手情报”收集工作。

  • 55%的公司正式开展过竞争情报工作
  • 各公司对竞争对手的不同情报信息的需求情况

40%的公司更关注行业宏观环境;竞争对手营销情况、竞争对手的销售情况均有45%的公司关注;33.33%的公司希望进行竞争对手动态跟踪;40%的公司关注问卷所列举的所有竞争对手信息(情报信息如下图所列)。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 公司接触竞争情报工作途径

71.67%的公司是通过购买行业研究报告的方式接触竞争情报工作的,48.33%的公司曾与竞争情报服务商合作,20%的公司通过竞争情报软件,23.33%的公司通过竞争情报培训接触竞争情报工作。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这说明,目前在市场调研机构购买行业研究报告仍是公司接触竞争情报工作的最主要途径。但随着公司对竞争情报的认识,找专业的竞争情报服务商及进行竞争情报培训,已成为以后公司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趋势。

 

(二)公司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情况

  • 公司“竞争对手情报”收集工作的负责决策部门

39%的公司是由其市场部负责决策竞争情报工作,27%由公司管理层负责,有个别是由专门的部门或信息部负责决策。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 公司设置竞争情报部门的情况

60%的公司没有设置专职竞争情报(或情报部门),27%的公司在某部门有专职人员负责情报工作,只有13%的公司设置了竞争情报部门。这说明,在公司内部专门从事竞争情报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是比较少的。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 公司设置情报人员或团队的情况

只有12%的公司有专职团队从事情报工作,65%的公司无专职人员。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 公司竞争情报部门组织成立的时限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 过去三年公司与竞争情报咨询机构合作的次数

3年内与竞争情报咨询机构合作不超过3次的公司最多,占69.49%,合作过4-5次的,占16.95%。可见公司3年内与竞争情报咨询机构的合作次数很少。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 公司的竞争情报工作的预算情况

只有8%的公司的竞争情报工作有固定预算,33%的公司无预算,59%的公司根据需要确定竞争情报工作的预算费用。这也是被调查公司在过去3年内与竞争情报咨询机构的合作次数少的原因之一。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三)对目前竞争情报工作的评价

  • 公司现在的竞争情报工作满足工作的需求的情况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其中,被调查者认为不满意的原因总结有4点:公司不重视,投入少;公司里没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从事竞争情报工作;情报收集人员经验和专业性不足,效率较低;信息来源渠道较窄,情报的及时性有效性不强。

  • 公司的竞争情报工作面临的问题

53%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司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情报散布于各个角落,得不到有效利用;认为信息准确度较低,利用价值不高的占47%。这两个问题是本次调查中,公司竞争情报工作遇到的最大问题。公司内没有合适的专业人才、没有专业的情报顾问公司辅导和决策层不重视这3个问题占的比例也较高。

 

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公司内部没有专门的情报部门,缺乏专业情报人员,很少和专业的竞争情报咨询机构合作,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最大原因。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n     对所在公司竞争情报发展前景的看法

47%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司竞争情报会稳步发展,认为竞争情报会迅速发展的占20%25%的被调查者认为会基本不动。其他看法主要有:认为公司的竞争情报会渐进发展;有的觉得发展缓慢;有的公司不一定设置竞争情报部门,但会成立战略研究或情报部门。

总的来说,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公司的竞争情报是有发展前景的,对竞争情报调研工作会越来越重视。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四)企业背景信息

  • 所属行业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不同的行业,对竞争情报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下面以通信和医药行业为例,做简单的对比。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n     企业性质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企业性质不同,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情况也不同,下面对比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同情况。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从上表看出,中国本土的企业越来越重视竞争情报工作,民营企业由于很多没有设置专业的竞争情报人员,和竞争情报服务商合作的比例较高。而外资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比较成熟不满意公司目前竞争情报工作的比例相当较少。

 

n     年销售额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n     企业规模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n     被调查者职位

竞争情报服务潜力巨大——竞争情报认知问卷调查总结

以上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为市场经理和市场专员占的比例较高,而选“其他”职位的被调查者中也有很多是市场部门的人员。据本次统计,属于市场部门的人员占被调查者的55%,10%属于信息情报等相关部门。

 

三、报告总结

从以上对公司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情况及被调查者对竞争情报工作的评价,我们了解到,现在很多公司还没有专门开设竞争情报部门,也缺少专业的人才从事竞争情报或情报收集工作,很多被调查者都不太满意目前公司内的竞争情报工作。但随着公司对竞争情报重要性的认识,会越来越重视竞争情报工作,对情报信息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对竞争情报服务商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在于:目前没有竞争情报相关部门或人员的公司,要收集竞争对手的情报,会与竞争情报服务商合作,要求提供相关报告或对本公司人员进行培训。

 

挑战在于:其一,公司对情报的质量要求高,但对竞争情报产品服务的价格比较敏感,往往找几家公司的方案进行比稿,这造成竞争情报服务商的激烈竞争,也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其二,随着竞争情报管理系统软件的完善,出于对成本和预算的考虑,有的公司会找相关的情报人员通过竞争情报管理系统软件,进行竞争情报信息收集分析而不与竞争情报服务商合作。

 

不过,如果竞争情报服务商不但提供专业的竞争情报服务,还能提供先进的竞争情报软件系统和对公司进行完善的竞争情报培训,帮助公司建立完整的竞争情报体系,这样的竞争情报服务商,会更受公司的青睐。

 

 

 

【欢迎与赛立信竞争情报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赛立信研究集团旗下,广州赛立信商业征信有限公司竞争情报事业部,为企业提供专业优质的竞争对手调研、行业分析研究、竞争情报整体解决方案、竞争情报管理系统等竞争情报产品与服务。文章联系:E-mail:ci@smr.com.cn;电话:020-22263639。网址:http://www.sinoci.com.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