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双博馆观感

标签:
杂谈、文化杂谈 |
分类: 文化 |
前些天,去了扬州,参观扬州双博馆,我的目的是之前听同事说那里藏有我国最多的雕版印刷用的原版,粗略统计约有30万块,带着这种急切的心情,踏上了博物馆的大门。
扬州双博馆即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的简称。它的历史也比较长,据博物馆简介可追溯到50年代,最早不叫现在的名字。200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遂将扬州广陵书社收藏的30万片古籍版片并入扬州博物馆,建立了现在的扬州双博馆。
对双博馆的总体印象还是不错的,印刷馆的展厅设计、图文并茂的编排等基本都符合规范,尤其对普及我国雕版印刷史的确做了不少工作。
然而,在对双博馆的称赞之余,也不免留有小小的困惑和遗憾。
困惑一,请看下图:
这是在馆内桌面影像视屏中发现的两幅图版,视屏下方标有杭州坊刻本《西厢记》,我清楚的记得这个本子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京师书坊金台岳家重刊本。或许这是杭州重刻弘治年间的本子?我看不象,因为我目前正在做《武林古版画》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此比较关注。
困惑二,请看下图:
我国“饾版”和“拱花”术由明末的金陵吴发祥和徽州的胡正言(居金陵)发明和完善,“饾版”和“拱花”技巧在雕版印刷业在当时是一种革新,也是创举。而印刷馆将“拱花”二字变成“拱版”。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我从未听说有“拱版”一说。相对而言,印刷馆在“饾版”的解说上很直观、很形象的,如下图。
困惑三,请看下图:
这里是一个仓库还是展示厅没有标明,只是在玻璃门里面架子旁边注明版片标题,里面堆积了大量的雕版用的版块,若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我不知道这些版块是否已经整理完毕,也没有看到任何相关的版块目录之类的东西,博物馆是普及文化和研究的场所,这些用绳子捆好一摞摞地放在有玻璃隔开的架子上的明清版块(可能明代的很少)要到何时才能整理完毕?我在想,这个工程绝非一、两人能完成,或许需要一个团队,一个专门的机构并由国家专项拨款大概才可以实现的吧!仅仅是摆几块在走廊的玻璃柜是远远地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