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1359362625
用户135936262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沁县历史文化名珠——乌苏村

(2008-03-16 10:21:38)
标签:

杂谈

沁县历史文化名珠——乌苏村

乌苏村位于县城西南25华里的地方。在九连山南端,圪芦河右岸,依山傍水,地灵人杰。目前全村有110余户,400多口人,隶属册村镇。村名起源于一段神话传说。在远古时代此地遭受了灭顶大洪灾,水退后四野莫辩,唯有大树上一只乌鸦醒来后悠悠啼叫,这才使逃往外地的人找到本村,重返故土定居,此村遂起名为乌苏村。

乌苏村历史久远,古代属阏与之地。据典籍记载,远在5000年前,黄帝后裔帝喾(高辛氏)初封于潞,其子阏伯就在境内西部创立阏与聚部落。夏代成为阏与(国)。阏与在秦汉之前是平阳、晋阳跨越上党的主要通道,《后汉书》记载“上党有阏与陉”即指此处。战国时期,秦国数次围困阏与,汉高祖率兵大败铜鞮韩王信,重兵皆由此经过。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昭襄王遣中更胡阳围阏与,赵惠王遣赵奢救援之,创造了中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乌苏城旧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苏村皆为王姓。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弘治年间,王氏从清徐迁来定居,至今达二十三世。清朝末年,乌苏王家发展鼎盛,人称“三多”:富裕户多、读书人多、知名人士多。

首先是村里富裕。这里土肥水美,世代勤劳,林茂粮丰,吃穿丰盈。建筑方面,农户一般为四合院,或上下两院,有大门、二门,门脑和楼沿醒目位置都挂有金色字匾,与周围村寨相比,可谓富裕之地。

其次为读书人多。王氏家族,诗书继世,历来有书香门第之称。明清两代,村里就有私塾。光绪年间,正式有了公立学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除一所公立学校外,还有7所私塾,文风之盛,名传乡里。乡人戏言“乌苏的狗咬的还是三字经”。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乌苏村取得举人以上资历的达135人,按清代考制1万人中三年考取生员1人,沁县定额为15人,而乌苏每百人中就考取1人,为当时国家定额的100倍。

其三,知名人士多。清末以来,乌苏知名的省县以上的人才就有:王省山(1787~1855),癸酉年拔贡,历任云南元谋、武昌,江苏昆山、无锡、江阴等地知县、知州,著有《菜根轩诗抄》15卷,其中烩炙人口的“铜鞮八景”流传至今,令人百读不厌。王懋昭,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保和殿钦点七品京官,山西省议会议员,山西、贵州、京师高等检察厅检察官。王大命,山西大学毕业,1930年任河北省政府一等秘书。王平康,山西大学毕业,曾任县女子高小校长。王惠康,日本横滨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毕业,教授。王绶,山西大学毕业,美国科学学会会员,是我国最早的作物育种专家,是我国少数处在世界前沿的著名科学家之一。王怀奇,北京政法学校法科毕业,曾任山西督军公署秘书、山西省文献委员会主任。王大任,曾任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吉林省委书记。王昕,北京工业学院毕业,曾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此外,王大祯、王大桂、王希曾、王连生、王云亭等20多人也均系教授、副研究员和厅、局级干部。乌苏村真可谓是“人才摇篮”。

乌苏村还是重要的革命遗址。1938年3月至1939年2月,中共太岳特委机关及安子文同志在此村居住1年之久,领导了根据地党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乌苏人民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日趋关注,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更加重视。近来年对学校进行了全面整修,2004年又盖起了教学大楼。这里的乡亲们将发扬优良传统,开创美好未来,使沁县这一历史文化名珠更加璀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现在这世道
后一篇:办公室定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