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棍棒之下出“孝子”——国际儿童日谈“棍棒教子”一

(2009-11-20 15:09:48)
标签:

棍棒

育儿

中国

分类: 学习爱守护家

                                        鹿永建
    今天——11月20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儿童日,也是世界上签约国家最多的公约——

《儿童权利公约》颁布20年。关于儿童权利的话题,一天天热起来。
    在之前,一个全球范围内争议不休的话题,也再次引起中国人的热议。这就是,体

罚的事该怎么办?
    有专家在世界各地奔波,游说各国政府通过禁止一切形式体罚的法律。在新西兰,

2007年通过了反体罚的法律,而今年新西兰为此法举行了一次全民公决,80

%的投票者反对这项法律。打开网络,不少网友以自身经历力挺“棍棒之下出孝子

”,不少网友则以自身经历痛陈“棍棒之下出逆子”。好一通糊涂仗啊。
    到了国际儿童日,我们来试试,这件事能不能说清楚。
    先看看,当今时代还有没有真心实意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
    这里是一篇名为猪逗逗的的网友2008年的一篇文章,文字很精彩,是最典型的棍棒

之下出“孝子”的文本,我不得不把它引用下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父亲“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过时了吗
   棍棒教育为有教养者所不齿。他们能举出许多条“打孩子不好”的理由,而且这些

理由言之凿凿,有根有柢。一些卓尔名家还宣讲过对孩子施行“动之以情,晓之以

理”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
    孩子的敦品立格,求知上进,一寓喁喁轻语、言传身教的大轻松之中,诚为上策,

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能够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是每一个

孩子都能让童年只有柔声细语,而无任何体罚。
   心源别得、造化天成的乖孩子是用不着棍棒加身的,但小时的我不是这样的乖孩子

。我天性愚顽,常把父母的教诲当成耳边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本不该再犯的错误

,父母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体罚的下策。印象最深的是儿时父亲“赠与”我的

一次棒打。
   那次挨打大约是在七岁的时候。那时我们刚搬进北京西单的一个大杂院中。这是一

个奇特的大杂院,院中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詹天佑铜像。刚搬进来父亲就告诉我,詹

天佑是了不起的工程师,设计了一条有名的铁路。听后我立即去瞻仰,果然雄伟。

铜像四周是大理石雕栏,大理石雪白雪白的,外围有四季常青的松柏环侍。詹天佑

昂首挺胸,须仰视才见,具有一种神龙在天的威严,让人不敢逼视。我与发小们几

乎每日都要在此玩耍,形成了驱之不去的詹天佑情结。在玩耍中,不是把泥巴甩在

雕栏上,就是把石头扔到铜像的基座上。父亲每发现这一情形,都要严厉地批评我

,直到我认错方休。可我偏偏总是因贪玩而忘记父亲的嘱咐。
  一天晚饭后,我们过家家,泥做碗具,野草做菜,一切都齐备,所缺就

剩下主食馒头了。有人提议用泥做馒头,但怎么把泥变成白色呢?一下子难住了我们

。我灵机一动,说,有了,你们等着——说罢就回家取来了一把铁锤,照着雕栏就

是一锤,一下子掉下一块秤砣大小的大理石。当几个发小一齐把目光聚向我的时候

,我突然意识到:我犯错误了:我悔不当初,恨不得遁地而逃,但为时已晚。
发小们也有点慌,纷纷帮我出主意。其中一个叫翠翠的女孩子很聪明,她说,我有

办法,说罢找来胶土和成稀稀的泥巴,然后把泥巴抹在了雕栏的断痕处,再把掉下

来的那块大理石对在上面,并用手轻轻摁了一下。她郑重其事地说:“谁说出去谁

是小狗。”说罢大家拉了勾。正当我们为错误已经被巧妙掩饰起来而庆幸时,刚才

粘上去的大理石又脱落下来。发小们怕受牵连,早已如鸟兽散,纷纷跑回家了。但

我不敢回家,我知道,家里等着我的一定是一顿暴打。
    我在院子里徘徊。此时半空晚霞,一夜星斗,偌大的院子突然阒无一人,死一般的

寂静。我突然想起了公用厕所堵头的狭小空间(那里是非常隐蔽的),于是在那里躲

藏了起来,狼狈得像一只跳蚤躲进霉味的褴褛里。那一天与往常不同,我非但没有

嫌臭,反而希望臭气更浓些,因为茅厕的臭气能带给我几分安全感——父母总不至

于到这儿找我吧。我正思忖着,突然响起母亲呼喊我的声音,呼叫声由远及近,母

亲经过厕所时,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还好,她并未在此久留,就去了詹天佑铜像

的方向。过了七八分钟,母亲又逐回,直奔我藏身之处,把我揪了出来。事后得知

,父母从松子口中知道了这个秘密“据点”。
   回家一看到父亲,我就傻了。父亲一脸怒气,凶厉无比,叫我叙述错误经过。我早

已悚然惊魂,舌结唇颤,结结巴巴说不出整话来。父亲见状怒火中烧,不由分说把

我摁倒在地是一顿棒打。经母亲劝解父亲才住手。第二天,父亲买了最好的黏胶,

带着我把掉下的大理石粘好了。
    这次棒打使我铭感五内,永难忘怀。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视父母的警示为儿戏了

。同一错误,提示到第二次(至多第三次),我就会格外小心,主动终止错误。
儿时的事情早已烟消云散了,我们几个挨过父亲棒打的孩子,都成为了学有所成的

孝顺子女,真真应了“棒打出孝子”之偈。
    小时候,母亲给我讲过一个死囚临刑前的故事,死囚凄厉地质问母亲,小时候为什

么不教育我反而一再纵容,让我一步步走到今天?死囚的母亲无言以对。至今我仍喜

欢对这个故事咂滋品味,有时我甚至会想,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与那个死囚的区

别,就在于我有幸挨过父亲的棒打。
  知道家中洋溢着爱的男孩或女孩,不会因为该受的责打而怀恨在心。而一个没

有感受到爱、被忽略的孩子,则会因为任何形式的管教而怀恨。一位心理学家如是

说。
     从这位猪逗逗网友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父母的棒打并不恨,反而十分感谢。

这并不因为他喜欢挨揍,而是真切体会到那是对他爱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首先,可以肯定,他在受棍棒之苦前先得到爱,后来虽遭棍棒,对于父母之爱深信

不疑。可以说,他小时候生活在一个不缺少爱的家庭,心理安全感很强,又十分贪

玩、淘气、不太知道轻重,所以经常惹祸就在情理之中了。对于这样的孩子,仅靠

讲道理并不能进脑子,如果不使用严厉的管教使之在权威和规则面前顺服下来,长

大之后,不成个江洋大盗,也至少成个坏小子。
    有的人也这样被痛打过,却留下了仇恨和伤害。猪逗逗却不然,为什么?还有一个

原因。他父母的分工合作十分关键。夫妻的一致和分工配合是家庭和谐的根基,教

育子女更不例外。
    从文章里面可以看得出,细心的母亲看得出自己儿子不是个省油的灯,所以先把那

个死囚的故事讲给他听,把严加管教的道理告诉了他。也不知这位当母亲的把这个

故事讲了多少遍,让这个道理进了儿子的心。然后每当严加管教时,父亲唱黑脸,

母亲唱红脸。如果他在父亲那里得到一通体罚,还有母亲在一旁监督,免得体罚过

了火。体罚过后,当母亲的想必免不了温柔地安慰一番,让儿子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不觉得父亲的体罚是冷冰冰的。
    再次,被管教之前,他知道自己是错了,且是屡教不改之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年前就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对

付的。”没错,这些孩子常有一种没有任何理由而去冒险的倾向。
    另外一位网友的话比较温和,可能代表了更多家长的意见:
    出逆子还是出孝子我觉的还是具体的方式。不过从打孩子这个问题来说,我是属于

支持派的,不为别的,我觉得必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怕。当然,一味的打骂是不

可行的,我对孩子首先有两个准则,道德上的准则和安全上的准则。道德上的准则

是按中国的传统,比如对父母有礼貌等;安全上的准则是告诉你不能做的事就是不

能去做,比如一些危险的物品不能碰。孩子平时的打打闹闹或者吵着要东西或者有

时和小朋友闹矛盾,我从来不会打他,一般仅是告诉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但是如

果是我明确说了的不能这样去做的事情他还是做了,那么我首先问他知道不知道错

、错在什么事上,我儿子还算懂事,往往一问他就会承认错误并说自己哪错了,但

承认归承认,视可能出现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我依然会打几下,就是为了让他记住

,有些错不能犯。
    这位当家长的,可以说比较有管教的智慧,平衡掌握得比较好。但是有的家长就未

必如此了。
    《傅雷家书》是一部家庭教育方面的名著,其中关于音乐、艺术、绘画、文学、生

活的观点,可以说十分精当。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傅雷是一位严父,当小傅聪

练习钢琴不够用功的时候,当老爸的用起体罚可是不客气的。这并不妨碍傅聪的成

才,相反,在老爸的严格管教之下,傅聪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才华的钢琴家。
    但是,当儿子长大成人,离开自己身边,到海外求学和生活时,傅雷对于自己当年

过于粗暴的管教方式十分后悔,有时以各种方式表示忏悔。这告诉我们,即使棍棒

之下能出孝子、才子,也不能动不动就用体罚。不小心,就留下后患,再滑得远一

点,就是仇恨,甚至是悲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