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加倍•公益项目•直播]初三少年为何自杀:是网瘾,还是教育的问题?

标签:
网瘾青少年自杀管教 |
分类: 家庭教育——勇于管教 |
【摘要】一个15岁的初三少年在中考前自杀了,他自杀前有网瘾。他的家庭状况并不差,父亲是高管,母亲全职在家照顾他。到底是什么把他推向这条绝路呢,是网瘾,还是父母教育的问题?
初秋的下午,爱加倍关爱家庭热线,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咨询室的宁静。一位男士打来电话,诉说着近几个月来积压在心头的苦闷:就在中考前,他的儿子小明(化名)自杀了。这件事让小明爸自责不已,几个月过去了,他依然被痛苦深深地煎熬着。
小明今年15岁,正在读初三。他小学成绩优秀,在初一的后半学期迷上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中考前,小明说什么也不愿意走进学校,他天天都泡在网吧里。爸爸曾经在网吧找到他后,一气之下打了他。接下来他就不断地换网吧。这次,爸爸妈妈及家人走遍全市的所有网吧去找他,终于在某个网吧找到了他。爸爸怒不可遏,又一次当众打了他,小明走出门后就走上了诀别之路。
听到这个消息,爸爸妈妈痛苦不已,悔恨交加。几个月过去了,小明爸每天还在痛苦和懊悔中挣扎,他经常会做梦梦到小明。小明的妈妈也常常以泪洗面,无法承认这一痛苦的事实。小明爸不明白:自己小时候天天被父亲揍,到现在工作生活都很好,自己的儿子小明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这样一个年轻生命的离去让我们惋惜,也让我们有很多的思索:小明为什么会选择自杀这条路呢?他对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人生就没有一点眷恋吗?
分析这个网瘾轻生的案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
一、父亲角色的缺失;
二、被动学习的问题;
三、情感的剥离;
四、暴力管教的后果;
五、网络成瘾;
六、面子问题;
七、失去生活的目标。
一、父亲角色的缺失
在这个案例里,小明的爸爸是一名企业高管,平时工作很忙,一年到头很少见到孩子。妈妈全职在家照顾小明,但是妈妈管得过细过严,让小明没有自由感,也很难长大,产生了退缩性行为。他平时不愿与同学交往,不和老师打招呼,与家长也无话可说。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的力量,具有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专家认为缺少父亲关心和教育的中小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严重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自卑等心理。这些因素将影响他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在进入工作环境后容易产生与上级领导的沟通障碍。可见,父亲角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二、被动学习的问题
小明从小是个听话的好学生,小学时是为了父母而学习。上了初中,他的个性开始成长起来,不再愿意为了父母而学习。当他得不到爸爸妈妈的理解时,就出现了厌学的倾向,成绩一落千丈。
这里面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要我学”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在家长的逼迫下,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被动地应付,学习效果事倍功半。相反,“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愉快体验,越学越爱学,事半功倍。小明的情况就是“要我学”。他的学习没有自主意识,学习起来很难有动力。
三、情感剥离
孩子在家并不是饿不着、冻不着、衣食无忧、有大房子住就觉得幸福了,他们内心非常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爱护,需要有父母的陪伴。他们只有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才能自由健康地成长。
曾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在孤儿院里一群婴儿被护士们照料着,每天按点吃奶、喝水,但没过多久许多婴儿们都死了。为什么呢?经过分析总结:原来是因为这些护士只是用食物喂养婴儿,却没有人拥抱、爱抚婴儿。而这种拥抱、爱抚,对婴儿的成长存活是至关重要的。
哈洛博士曾经做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他把刚出生不久还在吃奶的恒河猴从猴妈妈的怀中带走。哈洛博士给它制作了两个铁丝妈妈:一个上面有奶瓶,可以供小猴子吃奶;另外一个没有奶瓶,但是身上裹了绒布,摸起来很柔软。实验的结果是小猴子只有饿了才去找奶瓶妈妈,而大多数时间是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柔软的绒布让它感受到爱,这就是著名的依恋实验。人在幼年时期需要跟照顾对象有稳定的关系。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也依然有很强的爱的需要。如果得不到,内心就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和无意义感。
小明的家庭虽然很宽裕,爸爸很会挣钱,妈妈在家里照顾他,但是爸爸严重缺席,妈妈的管教比较严,而且只专注在学习上。小明在这个家庭里感受不到爱,找不到归属感,总觉得自己的心离父母很远,就产生剥离感,认为自己不被需要,在这个世界是可有可无的。
四、暴力管教的后果
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这样的孩子将走向两个极端: 小明爸是一个极端。他从小在打骂中长大,最初会产生怨恨、逆反、暴躁、孤独、固执 。但是慢慢地在打骂声中越挫越勇,就变得性格强硬。他长大以后,变得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同时内心深处很孤独,做事比较固执己见。童年所受到的暴力影响了他的整个一生。
小明代表打骂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这样的孩子会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孩子会变得自卑、无助、孤独,有撒谎的倾向。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挨打挨骂,那么他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自尊心严重受挫。经常会感到孤独、无助,长此以往会自暴自弃,对人生失去信心,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五、网络成瘾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联结,找不到成就感,就会去网络里寻求,在游戏里寻找开心、快乐、成功的感受。小明的父母常常说:“道理都给他讲遍了,方法都用尽了,怎么都不起作用,小明就像是着了魔似的迷上了游戏,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了”。
道理是正确的道理,但如果父母是用教训的口气去说,孩子能听得进去吗?家长需要用恰当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如果家长在这时情绪失控,非打即骂,孩子就更想逃离了。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反感家长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他们渴望被平等地对待。孩子出现网络依赖是亲子关系疏离,内心没有价值感、归属感所致。
六、面子问题
小明在网吧里先被老爸打,又被他当众责骂,这是青春期的孩子无法忍受的。青春期的孩子很看重同伴的看法。小明可能会感到在一起打游戏的哥们儿面前脸都丢尽了。以前小明的父母每来网吧找一次,小明就换一个网吧,不只是怕父母再找到,另一个原因大概也是不希望让看过自已尴尬、出丑的人再见到自己,觉得没面子。
当爸爸终于找到小明时,从小就无法克制愤怒情绪的他爆发了,狠狠地打了小明。这对小明爸来说是一个发泄,但对小明来说,无疑是又一次人格上的羞辱,加上平时就有的不被爱,没有归属的感觉,最后,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七、失去生活的目标
小明在上初中以后,就很少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学业。游戏成了他获取存在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唯一方式。但他屡屡被拉回到残酷和无意义的现实,终于在最后一次被打骂后,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性格内倾、不爱表达的青少年特别需要老师、家长的重视,因为青春期是身心迅速成长、自我意识和人格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就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悲剧,这是所有家长都不想看到的一幕。
教育孩子应该首先用充分的爱心加耐心,身教重于言教,才能正确地对待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否则后悔就来不及了。
关心和帮助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因此,我在这儿呼吁所有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学习爱护青少年、了解青少年的心理。从内心深处理解孩子,才能真正帮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