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自杀念头时,你在场吗?
(2012-05-18 16:27:21)
标签:
自杀青少年自杀家庭教育育儿 |
分类: 家庭 |
曾经,自杀是极少数人的事儿,我们虽然听说有人自杀,但是总感觉那是与我们不沾边的一件事。
现今,似乎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变化。2001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南京近2000名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40.1%的小学生说过“不如死掉的好”这句话。这听起来有点夸张,我也不太敢相信这么“夸张”的数据。但是,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告诉我的一个真实数据,使我对这么一个“夸张”的数据不得不接受。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在北京的一所院校担任心理老师,学院为了干预大学生自杀,在大一新生入校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有自杀倾向的人进行排查。排查的结果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大一学生在问卷中表示“现在正有或以前曾有过自杀念头”。三分之二以上!这个数字是否惊动了你的心?我们家长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孩子考入大学,而考入大学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有自杀念头。
自杀,不再是与我们不沾边的一件事。它已经是确确实实的现实,它已经悄悄地潜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中。所以,我们家长必须竖起耳朵,警觉起来,就如原野中的狼竖起耳朵警觉地观察周边的动静一样。
我们通常认为学业压力、同伴压力、学校压力是造成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当人感觉到“生不如死”的时候,他会想结束生命。但是,现在,有另外两大原因被严重地忽略,其一是时下流行的“穿越”观念,洗涤掉了“现实生命的珍贵性”。在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智中刻下了“随意穿越”的认知印记,怪不得网上有青少年彼此鼓励——“努力穿越呀,一定要努力!会穿越过去的。”他们穿越往何方?穿越到过去朝代中,或穿越到外太空中。另一个原因是家庭的重大变故及恶劣的亲子关系。我们倾向于将青少年的自杀原因推向家庭以外的任何因素,而不愿意承担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中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家庭就开始进入了“多事之秋”的状态,离婚率连年攀升、家庭内的冷暴力经常性地发生。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青少年感觉孤独无助,感觉自己是父母错误婚姻的结果,认为自己的生命只是偶然的存在,可以偶然地被结束。父母离异及恶劣的亲子关系,正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死观。
孩子有自杀念头时,大多数家长完全处于“不了解”的状态。有调查报告称,对36例自杀高危青少年跟踪显示,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孩子“反复出现自杀念头,甚至有自杀未遂史”的事实浑然不知。也就是说,孩子有自杀念头时,家长不在场,家长缺席!
前些日子,有一位母亲与我们联系。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儿,用小刀划伤自己的身体,身体已是遍体鳞伤。女孩为什么要划伤自己呢?因为她感觉她的身体盛不下这些痛苦了。她要让鲜血流出来,她希望通过慢慢渗出鲜红血液的肉体之痛来减轻心灵的痛苦。后来女孩的妈妈发现了。也许,这位母亲缺席了她女儿以前的生活,缺席了她女儿所经受的痛苦,但是,从那天开始,这位母亲开始在场了,她表示她不能再缺席了。
孩子有自杀念头,那些不在场的父母,该怎样使自己在场呢?该竖起耳朵,警觉起来,如原野中的狼,这说的是警觉性,而不是指行为本身。行为上若时时盯着孩子的手机、日日查阅孩子的日记、周周盘问孩子的交友情况,那么,情况只会往我们父母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我们不仅要在场,而且要做得合宜。
□每天要有时间与孩子轻松交谈
交谈的内容不限,“与时俱进”地跟进孩子的兴趣点:明星偶像、热门小说、班级趣事……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青春跃动;远及上古先贤,近及微博达人,什么都可以交谈。
□每天拥抱你的孩子
现代生活使得青少年之间友谊的交往方式变得远距离,青少年在网络上、在电话中、在手机中交流,人与人面对面的带着体温的温暖成为了“稀缺资源”。所以,我们要每天拥抱孩子,用双手紧紧地拥住孩子的身体。这样一种面对面的带着体温的温暖,是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最可贵的温情,让我们的孩子带着这样的温情上路!
□调整家教价值观
不要眼睛只盯着精英,不要口口声声只说那些出类拔萃的同学多么棒,要关注我们身边的这么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生命的馈赠,我们感恩于孩子的唯一性,我们欣喜于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寻求帮助
如果孩子有自杀念头了,我们家长要去寻求帮助,寻找各种资源。
□学校中的家长委员会将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有效的支持系统
也许,学校中的家长委员会正在寻找家委会可以开展的主题活动,那么“预防青少年轻生”则是一项不错的主题活动。它可以经年累月地持续进行,通过培训、宣讲、资料、故事等形式来实施。
现时代,成年人中有自杀念头的人也很多,中年人是承受压力最大的人群。也许,有些家长自己也正处于轻生的边缘。不管你现在正在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压力,还是,你现在的情绪比较轻松,你都应该在孩子的成长中不缺席。我们只有不缺席于孩子的成长,我们才能与孩子彼此陪伴,我们陪伴孩子经受青春期的暴风骤雨,我们陪伴孩子承受外界环境的变化,从中我们与孩子一起相互汲取力量。
孩子有自杀念头时,我们当然要在场,我们当然要做在场的引导者。生命的朝霞遍满天空,我们不能让它过早陨落,我们要让朝霞走完生命的全程,尽享灿烂的光辉、午后的宁静阳光以及最后的落幕夕阳。那时,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必定在天堂欣慰地微笑。
2012 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