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支招:假期中高中生如何自主学习?

(2011-01-22 23:18:18)
标签:

高中

高考

寒假

自主学习

计划

程序

方法

甘霖豌豆

教育

分类: 【高效☆学法】

   名师支招:假期中高中生如何自主学习?

              ——基予“厚积而薄发”的自主学习程序与方法       名师支招:假期中高中生如何自主学习?
     博主按语:每年到新年逐渐临近或是暑假,各地的高中的每一位高中学生也迎来了快乐的假期生活,但在放假之余,各科老师都会布置一部分假期作业,以便对本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性的复习与巩固,对下一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或是提前感知,以便减轻开学时候的学习压力,这都是很好的做法,也是对孩子假期生活的一种丰富,值得提倡。在此博主甘霖豌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管理班级的实际做法,谈一点关于高中学生假期中如何对下一学期的新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其自学计划、程序、方法与作用等几方面的问题给予梳理与建议,共广大高中学生或是家长参考。

 

一、制定周密计划

把要学习科目的课本(或是自选的教材详细辅助材料)的目录通览一遍,写出自己的初步打算,计划多长时间看完,几天看一个章节,看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都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与目标。

二、章节自学程序

1、全面阅读教材:了解本单元或是章节所讲的内容及相关知识点的分类,明确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2、精读教材解读:(也可以选一本详细解读教材的配套资料为蓝本)

  明确本节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以及要掌握的知识点或是规律。

  结合教材(课本)详细地认真地研究每一个知识点模块,并有重点、有顺序地摘抄整理在笔记本上(模式可以参考现有的博主(甘霖豌豆)总结的化学笔记本样式),在整理时要注意在每一个知识点模块后留有2-3行空格,以便在以后学习时进行补充;摘抄整理学习笔记时,一定要有条理性、重点性和简洁性,不可写的太紧凑,以防止以后再补充时,没有空白而导致笔记本杂乱无章,显得很乱以至于到后来自己都不想看了。

     结合对知识点的理解,详细看资料中知识点总结之后的每一道例题及解析,并画出或是写出解题的规律与方法,然后试做对应的跟踪练习题,最后再结合其答案进行研究,分析解题的规律与方法,以便对规律、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应用。

★★自学资料时要注意三种境界的心态控制

在自学过程中,知识点不明白或是似是而非的地方要用笔作出标记;看不懂的例题或是规律也要作上标记,然后硬着头皮继续往下看,看不懂的地方就做标记,以便第二遍时有的放矢的学习,直到全部看完后,你会发现不会或是不懂的地方很多,这时你的心里都会有想放弃的感觉,这时一定不要放松,不要紧的。

这叫读书学习的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知识点)消得人憔悴

待到把每一个章节都看完后,发现不会的或是直接看不懂的云里雾里的不懂得太多了,这时一定不要放弃;要继续硬着头皮回过头来再读第二遍,这时你会发现第一遍不明白或是不理解的地方有一些会突然明白、豁然开朗,此时,你的心情甭提多高兴了,你会有一种胜利的成就感。但仍然还不够,因为不会的还会有不少的,这时你的心里会想,我要坚定信心继续研究下去,我一定能够成功的。

这就是博主(甘霖豌豆)认为的学习的第二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泛指见到了所有的困难)

待开学后,把最后遇到的困难带回学校,带回到课堂上,老师在讲授新课时,会把每一个章节逐一讲解的,这时你要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听课,然后有选择地补充笔记本,再进一步理解规律,做大量的针对性练习,这样你的疑惑或是困难就会迎刃而解的。做大量练习题的目的就是来验证规律的正确性与灵活性,以便总结出在使用规律或是方法时的注意事项与特别技巧,这时,你会发现学习原来这么简单,学习原来也是这么有趣啊。哈哈,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这便是读书学习的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学习成功)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再读课本教材:

你会发现教材课本太好了,编写者专家就是专家啊,每一个知识点都在教材上,但你在第一次看教材时却什么都看不出、看不透。在教材上的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或是提纲挈领式的叙述,可以说是由繁到简的精华总结啊。能够看出这个问题来或是发出这样的感叹的话,这就说明你已经超越了课本,学会了学习。

总之,博主(甘霖豌豆)认为,整个读书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把书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的一个净化、洗涤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而薄发的真正含义吧。

     最后,博主祝福每一位高中生过一个快乐充实有意义的假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