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考”不是时尚,是一种社会进步趋势

今天拜读了关于新浪博客首页讨论“裸考”的有关文章,谈论的话题很多,““裸考”该不该成为一种时尚”
、“裸考”该不该火起来?”、“凭什么要我“裸考””。。。。。等等的话题,其实博主倒认为,“裸考”不是一种时尚,而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趋势,一种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而必然出现的一种优秀社会现象。同时,它还是人们能力考察的试金石。只不过是在博主看来,关键是对“裸考”含义的理解问题而已。
博主个人认为“裸考”有多种理解的含义,下面就一一道来,与广大的博友讨论。
第一、“裸考”不是时尚,是一种社会进步趋势
“裸考”本来的含义不是说进考场时的衣着状态,而是指那些没有诸如优秀三好生、优秀干部、竞赛一二等奖等任何的加分条件的高考学生而言,而是完全凭借自己的真本事参加考试,从而获得自己真实的分数而进入大学,他们通过考试而获得得分数便称之为“裸分”了。诸不知,每年的全国各个省份的高考状元甚至全省的前几十名,都不是“裸考”得到的“裸分
”,而是通过了什么什么竞赛、什么优秀学生、什么奖项少数民族等等的照顾分数而成为了高考状元,谁不知,去年重庆的文科高考状元何川洋不就是因为民族加分而没有被录取吗?这难道不是加分政策惹的祸吗?如果都是用裸分?还有这些麻烦吗?说到这里我倒认为,全国的高考分数都需要“裸分”才显得公平与和离,凭什么他们就可以加分?如果说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那么给他门某一地区或是某一部分群体一部分名额,让他自己竞争好了,不要有的加,有的不加,公平吗?对于竞赛呀、获奖呀、贡献呀,我们可以考虑其群体中优中选拔特招啊,但不要充占名额。关于这个问题,很久就已经讨论过了。但2010年教育部还是公布了高考加分政策。什么省级优秀学生可以加分,一些重要赛事的获奖者可以加分,重大国内外体育比赛获奖者可以加分,国家二级运动员可以加分。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的确的少数民族考生,还有归侨、华侨归侨子女、台籍考生及烈士子女等。可以加分的学生情况还有长长的一溜儿等等。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教育部有教育部的想法,但我还是觉得实行裸分竞争来的更公平,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何川洋事件了。
第二、“裸考”不是时尚,是能力考查的试金石
“裸考”则是现在广大媒体扩大外延而争先报道的那层含义,顾名思义,就是“光着考”,意即不复习就参加考试。比喻成“不做任何考前准备就上阵”的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我倒觉得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好现象,而不是所谓的“一种时尚”,如昙花一现,过眼烟云,匆匆过客,相反,这种现象应该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因为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考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来,可能有人说了,这样的考试能有效吗?博主认为,对于一般的知识点考试,可能不奏效,因为这样的考试考察的只是人的记忆力,而不是人全面的能力。如果是真正的要考察出认得全面能力来,则要我们的出题人出出我们没法准备的试题来,这样也就没法准备了,只能怪怪的通过我们的平常学习而去提高我们的能力了,现在的高考改革不就有这种趋势吗,考试的内容与试题让广大的考生、教师无法准备,就是准备也不一定准备到,只有这样,不才能够遏制住强烈的应试教育吗?考的是能力,而不是知识点的掌握。
近几年的高校自主招生不就是如此吗?考试的试题出人意料、刁钻古怪,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合理、有新创意、能够反映出你的能力来,都认为是好的试题。于是乎出现来一大批“雷人试题”,请你谈谈对“偷菜”的看法?孔子与老子打仗,你会帮谁?等等的能够重造出心的考试情景从而能够考察出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试题来。这样的试题,你能准备到吗?有必要准备吗?也无法准备,看来我们只能“裸考”了。这样的裸考不是确确实实的选拔出人才了吗。所以我觉得以后的考试都应该如此出题,让应考者都无法准备,这样应试教育之风也就该停停了。看来关键是出题怎么出的问题,因为考试如何考,我们就如何学、如何教,这是应试教育之根源,如果你考的是能力,那我们就只能锻炼能力了,学校老师也就只有按照高考的要求按部就班的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了。这样不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了吗?谁还会在争时间拼命地做拿无用的试题呢?你做了很多,劳累了很多,考试又不考,谁还会去做呢?
所以说,自主招生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大,或许能够加速全国高中教育改革的进程。这种“裸考”不也就成为了社会进步、能力提高、全面创新的试金石了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