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设计与论文 |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苏教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一课时。《沉与浮》单元共有四课,分别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造一艘小船》。四篇课文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因此,第一课时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这一个单元的教学。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课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由此引发思考: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学生们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他们的推测与实际的观察肯定会发生矛盾,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就是以这样的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和驱动的。在科学观察中,期望学生逐步对自己原来所做出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以修正,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轻重一样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同时他们对于“沉和浮”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鼓励学生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问题,在活动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的过程,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三、设计思想: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既熟悉而又抽象的概念,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这是学生所熟悉的,但物体沉浮与什么有关,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在探索这个新的知识点时,学生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一些新的现象。
本课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测——验证——结论”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整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重量相同时,大的物体容易浮,小的物体容易沉。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
水槽、木块、石头、碟子、汤勺、泡沫、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瓶子、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圆柱体、实验记录单、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沉浮
1.观察现象:将木块,石头,碟子放在水面上(和放入水中),会是什么现象?
2.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现象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收集事实 推测探究
1、大家看桌子上的材料,先猜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把猜测的结果填入实验记录单中我们的猜测栏中。
2、各小组汇报猜测结果。说说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3、请大家把这些材料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把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单的实验结果栏中。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三)、观察事实,实验证明
1、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的关系
(1)拿出黑色的塑料袋子,观察四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瓶子。
(2)课件提示实验要求。
(3)学生分组实验。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轻重相同,大小不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物体的沉浮与它的重量的关系
(1)拿出白色的塑料袋子,观察四个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
(2)课件提示实验要求。
(3)学生分组实验。
(6)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7)小结。大小相同,轻重不同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四)、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1、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你知道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沉浮现象?
3、课件展示图片,学生观察。
八、教学反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这一单元后面的教学能否顺利完成,而这一课中所涉及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又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更力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地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针对科学课的特殊性,即“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信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一特点,在把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的同时,我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即便他人在教室里,心或许在操场上驰骋呢?又何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我在课堂上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如,上课开始创设了让学生猜测将木块,石头,碟子放在水面上(和放入水中),会是什么现象,让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去观察,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显神通。这时候,不是老师让他们猜,而成了他们自己要猜,争先恐后地要猜,为这节课的继续探索创造了较好的效果。
2、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本人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而不是简单地把探究结果告诉学生,以便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三个小实验。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一波三折过程,而对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疑问,发现的问题,教师始终没有给他们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推测,验证,层层推进,由果推因,自己去找答案。如在做“收集事实推测探究”这个环节的实验后,发现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对沉浮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影响时,我并没有告诉他们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是给他们准备了四个大小相同,但轻重不一样圆柱体和四个轻重相同,但大小不一样的瓶子,让他们自己通过探究去找答案。
当然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需要学校、家庭、甚至是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并能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