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的半日时光
(2023-03-04 21:19:09)
标签:
文化 |
三年疫情,在家里呆得太久了,就想出去透透气,这两天春光大好,正适合春游,有点蠢蠢欲动了。据说景点游客爆满,我不想扎堆,不知去哪里是好?前天,友人打来电话,约去江对面的大运河博物馆和扬州双博馆走走,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在一个春日的下午,我们便去泡博物馆。
那天阳光明媚,我们一路叨叨个不停,不知不觉就到了大运河博物馆。这是个新建的博物馆,体量巨大,有十来个展厅,是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建的,馆是扬州市政府建的,藏品是全省各大博物馆支援的,据说南京博物院支持的最多。来之前原以为人少,到了一看,不想人还是太多,我们跟着导游走马观花,很多展品来不及细看,更谈不上记住了。感觉展陈布置还是花了心思的,是按照河流走势、帆船式样以及沿途商埠情况进行布置的,有两个多媒体场景模拟片,看得人头晕晕的。在观看河势地形图时,我注意到山东境内地势最高,对航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古代河工便通过汶河向大运河补水,并在大运河沿线分段设闸控制水位,保证通航,还是相当智慧的。历朝历代政府重视运河治理,我印象最深的是清朝政府在淮安府设置了治河机构,大臣的级别相当高。许是展品难征集难吧,有相当多的展品是3D打印出来的,导游不讲我还以为是真的呢!还有好几个藏品是从大运河沿线整体剥运过来的,镇江铁瓮城的清代街道和唐代一对夫妻的船形墓就是被整体被剥运过来的,都有几十吨重,太了不起了,说明现代工具水平的进步。
我自小就知道大运河,我们那里灌溉用水都是来自大运河,从大运河开闸放水,不用动力,一条干渠能灌溉十万亩农田。大运河行经高邮段时成了悬河,运河大堤很高,比堤下房舍都要高,记得我初次行走在大堤上,心还慌慌的,这么高的大堤是一年一年的加上去的,为的是防止倒堤。高邮县志记载,1931年发大水,高邮段大运河还是倒堤了,高邮以及下游的兴化遂成了水乡泽国,那一年淹死的人数在5000人以上,水患成了里下河人永远的记忆。及至长大,我对大运河的认识才更具体些,1956年还是1958年?国家开始治理水患,建设江都水利枢纽,拓宽疏竣河道,对大运河裁弯取直,恢复其航运功能和灌溉功能,听父辈讲,原先的船是木船,船小,河道也窄,建国后,随着造船技术的改进,船的吨位越来越大,就必须拓宽疏竣河道,国家顺势引导,几十万民工经年累月上河工,确保了大运河永续发挥作用。在古代,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历朝历代对河道建设都极为重视,央视《远方的家》有一个“运河行”专题,专题片提到从长江口到徐州,抬高了30米,为了解决通航和灌溉问题,在江苏境内设置了五个水利枢纽,实行分级提水。我回老家总喜欢从大运河堤上走,在运河堤上开车,一边看河道中川流不息的船队,一边欣赏沿岸运河风光,豪气油然而生。这一次,扬州又抢先了几步,领头大运河申遗,领头建大运河博物馆,赢得了运河之城的称号,今后,还有哪一个城市敢称自己是运河之城?
从大运河博物馆出来,时间还早,我们便去了扬州博物馆和雕版印刷博物馆,两个馆挨着,号称双博馆,都是长者给题写的馆名。双博馆我来过多次,大运河博物馆建起来后,双博馆的人大多被引到大运河博物馆去了,这就是引流。这次来,双博馆的人少了很多,博物馆很清静,我喜欢这样的氛围。我们跟着导游一边走,一边看,不时停下来讨教讨教,弥补了许多知识空白,比如讲到隋炀帝,导游说隋炀帝下扬州,有把扬州当作陪都经营的想法,只是遭遇横祸,壮志未酬而已,这个我是头一次听说。在雕版印刷馆,面对几十万片雕版旧藏,仔细欣赏那工整的小楷,我还是被震到了,导游说,这几十万片雕版来自全国各地,但主要是扬州本地一个叫作杭集的地方收来的,过去,这个地方雕版印刷形成了产业集群,家家户户都从事雕版印刷,好在1961年扬州就作了征集,要是再迟个几年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了。那一天,一男一女在演示雕版技艺,一个人书写小楷,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一个人在雕刻,刀法娴熟,这大概就是非遗传承吧。雕版技艺是个细活,人要全身静下来,非一般人所能承受。那一天,扬州博物馆正举办当代书画大家特展,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李苦禅、王雪涛等大师的作品都在,真是大饱眼福。
经济条件好了,人们对文化便有了追求,不像过去,连国宝级的文物都不受人待见,扬州博物馆有一件元代霁蓝釉梅瓶,1976年文物商店收购时才18元,1981年,博物馆从文物商店征集时是10000多元,如今,这件梅瓶成了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前,全省最好的文物大多收藏在省馆,现在,各地想要从省馆要回来就难了,这次,大运河博物馆就出现了3D打印的文物,太假,有什么办法?谁也不想把自家的好东西奉献出来。各地都在精心打造博物馆,以此作为城市的名片,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来博物馆的人多起来了,说明路子是对的。
一个下午的时光消磨在博物馆里还是挺有意义的,从博物馆出来时,整个人是放松的,有一种满足感,由此看来,文化是滋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