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房子

(2022-04-28 17:46:52)
标签:

文化

情感

今年疫情很诡异,几乎是多点暴发,人困在家里,哪里都去不了,实在是寂寥得很。好在周边村庄还能进出,有空我就去村庄转转,唉,这一转便有了新的发现,我发现村庄里还残存一些老房子,不显山,不露水的,可不要小瞧了,这些老房子都是百年以上的了,尽管已成了危房,已经不住人了,但大架子还在,风骨尚存,还是吸人眼球的。我喜欢看老让老房子,于是,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到村庄游走,每次总能发掘到老房子。

老房子

老房子好就好在建筑工巧,从前人砌房子也讲究,每座老房子比例都很协调,轮廓秀美,青砖黛瓦,就像从土地上长出来似的,与天地和谐共生。单说窗户吧,多是拼成几何形图案,有菱形的,有六角形的,还有不规则形状的,总之,都做得很精巧;有的窗户上还有窗檐,窗檐也是用砖砌的,窗檐呈扇形,檐砖都磨得光滑滑的,向外伸出,貌似遮风挡雨的,实际上是起装饰作用,怎么看怎么妥贴。老房子的大门做得尤其漂亮,门栊上都有砖雕,雕的是门神一类的故事人物,大户人家的砖雕更为考究,人物雕得栩栩如生;门口大多放着一对门当,是石头雕的,原来“门当户对”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房樑与木柱都是隼铆结构,相互合抱,严丝合缝,共同撑起老房子筋骨。老房子有豪华版的,也有简约版的;豪华版的就是深宅大院了,有好几进,墙老高老高的,深不可测,想从外面探个头进去,几乎不可能;简约版的就比较素朴了,从外往里瞧,里面结满了蛛网,斑斑驳驳的,透着沧桑感。

老房子

在我的老家,除了城里还有些老房子外,农村老房子已经全拆光了,换成了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建筑了,虽说住着好是好,感觉就是差点什么,透过这些老房子,我终于找到了答案,现在的房子跟老房子相比,欠缺的是一种气质,往大里说,老房子谦抑、和谐,现代的房子张扬、呆板。真不想贬低现代建筑,瞧瞧,在我们所住的城市,能拿得出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现代建筑能数得出几处吗?我不想细数了,细数会得罪人的。如今,能数得出的耐看的房子还是那些上了年岁的老房子,老房子就在那儿,她本身会说话的。

伫立在老房子前,我有一种偷窥癖,总想打听点什么,老人们大多语焉不详了,只是依稀还记得曾经主人的名姓和那些道听途说的故事,真是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真实的故事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已很难打捞了,相信每一座老房子都潜藏着丰富多彩的家族故事,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曾经,我在一个老宅子盘桓很久,那座深宅大院,在我的小的时候,在我祖母的娘家似曾见过,那是一幢两进的房子,两进之间有一个天井(江南大户人家的老房子都有天井),天井里栽有一棵黄扬树,已有七、八十年了,祖母说还是她父亲亲手栽的,老远就能看见,周围十里八乡的都知道这家有一棵名贵的树木,老人们说黄扬树能防止火灾,有点神乎其神了。从外面看这座房子倒是不昨样,但这座老房子内里还是很厚实的,墙壁都是木板装饰,虽说木板已被烟火熏得漆黑,但还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木香味,我那位舅爷爷,那位曾经的读书人就整天躺在家里的藤椅上打盹。如今,这一切都没有了,房子倒了,黄扬树也让他那个不肖的孙子卖了。

从前的工匠水平确实了得,他们没有图纸,没有现代仪器,全凭一双巧手,心到、眼到、手就到,遂成就了杰作。老房子是活的建筑博物馆,她向我们展示了百年前的建筑样式,至少在工匠水准这方面,不输当代,老祖宗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经历百年风雨,老房子大都衰朽不堪,要不了几年,那些处在风雨飘摇中的老房子将不复存在,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救救老房子,可是,老房子还有救吗?

春日的江南,烟雨濛濛,青山隐隐。雨水落在老房子屋顶上,溅起阵阵青烟,真是好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山中何所有
后一篇:枇杷熟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