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喜欢翻翻书,读书的渠道无非是借和买。办了一张借书卡,一次能借6本,不错,不错,每次我都借满额,不嫌多,只嫌少。也不是每次都能读完,遇有读起来不顺畅的就放下了,基本上,每次借的书顶多能读完两本就去还了,再借,再还。也经常去书店购书,这比借书要认真得多。我有一原则,凡购书必须有保存价值,那些快餐式、鸡汤式的书籍一律不买,工作三十年来,从没有停止购书,久而久之,家里已积存了不少书籍,估计三千本还是有的。书多就成了累赘,现在,再也不想买书了,殆矣。
说不买不买,有时手痒,忍不住还要下手,这不,上周又从书店抱了7本书回来。好的书就像好伴侣一样,可遇不可求,遇到喜欢的的,就一气读到底,这就是所说的欲罢不能,也有读不进去的,先丢在一边,放一放,过几天拿起来再读,也许会读下去,但如果还是读不下去,可能就是我的问题了。我读书不求甚解,基本上一读而过,但对专业的书籍我读得比较仔细,甚而至于反复阅读,而且还加批注,唯恐忘记。我是个懒人,很少写读书笔记。
最近读的书流水账如下:
《汪曾祺别集》一套,共20本,是一朋友送我的。汪老先生的文章大多都读过,这一套里面有些新的发现,收了不少老人家大学时代的小说和散文,以及书信,这还是头一次读到,我一本一本的翻过,尤其对他的书信和头一次见到的文章读得比较仔细,从中也能发现一些端倪。对比下来,老先生改革开放前后的文章风格已经迥然不同,之前的文章读起来实在费事,可以说晦涩难懂;之后的文章读起来比较通畅,舒服。尤其是读了他年轻时写的书信,感觉那时的他落拓极了,这还是那个仙风道骨的汪曾祺吗?评论家孙郁说,汪曾祺对汉语言的贡献是恢复了汉语言的美,此言不虚。读了这套丛书,我一个体会,汪曾祺有一大部分才情浪费在酒里和书画里,其才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也许有人不怎么认为,说要不是酒,汪曾祺怎么写出这么好的小品文出来?

《刘庆邦短篇小说编年》一套,共6本。刘庆邦名气不大,但在作家圈子里,说此公是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读过他的作品之后,感觉这个称号给他是正确的。关于刘庆邦,此前,我读过他写的小说《鞋》,这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真是细腻准确,明面上是写女子给未来夫婿做鞋的事,实质是描写爱情的,怎么写的这么好呢?我后来查到他在再版的后记里批露过,这是写的他自已的事,怪不到的,只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刘先生下过矿井,生活经验丰富,这套《刘庆邦短篇小说编年》有好多题材与煤矿矿工生活有关,刘先生是讲故事的高手,许多故事既风趣,又富有哲理。《刘庆邦短篇小说编年》每篇故事都不长,我一天能读个两三篇,读后还能回味,刘庆邦不亏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称号。

《这就是会计——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是一本关于会计实战的专业书籍,本人是学财务出身,这么多年来,为了应付职场需要,也读了不少专业书籍,但好的专业书籍不多,《这就是会计——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算是好的专业书籍。这本书是由饶钢、金源合写的。书写的很生动,结合案例把利润、资产如何作假讲得明明白白,对现金流的重要性也说得到位,关键是书写的手法新颖,像讲故事,有趣极了。这本书我读了两遍,划了很多杠杠,感觉对财务一下子通了。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是一本哲学常识普及读本。都知道哲学比较枯燥,难懂,据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哲学专业大多式微了,读哲学的人很少。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优等生首选都是哲学专业,一点功利也没有。确实,哲学难懂,但如果没有哲学的指引,我不知道人类的文明将走向何方?我有点杞人忧天了。哲学需要普及,要从基础开始,这本周濂的读本以100堂课的形式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梳理,属于普及性读物,浅显易懂,慢慢品,还是能读下去的,看来,我的水平只能读这样的书了。收获还是有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哲学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对一个命题有多种解析法,须进行思辨。

近来,还读了一本好书,这就是止庵写的《惜别》,这本书是作家写自己母亲的,母亲去世后,作家沉淀了三年,然后开始写这本书,我的这本已是再版的了,本书立意跟一般人不同,他是从母亲生前对读书、对花花草草、对旅游、对电影的热爱进行梳理,原来他的母亲活得这么有意义,惜别不仅是对个人逝去的惜别,而是母亲不在了,那些母亲曾经的热爱也没有了,我想,作家的真正惜别是在这里。正如作家所说:“我们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失去亲人,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念故者。所谓惜别,惜的更多的是所别之人的生活,或者与那个人相处的时光。这是惋惜,更应该是珍惜。”这本书絮絮叨叨,但读来并不嫌啰嗦,老实说,这本书让我感动,有哲学思考在里面,使人不禁联想到人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乱七八糟的书读了一些,还读了作家李娟的两本散文集子,书写的很流畅,李娟的成长地是新疆,新疆这地方很有意思,新时期出了好几位作家,比如刘亮程、比如苏美,都是新疆的。新疆地大物博,可任人驰骋,新疆作家的文采也是信马由缰,不着边际,都写得很好,看来,这块土地容易出作家。

乱翻书,想读就读,不带功利,也没有负担,总归读书比不读书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