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的偏好

(2020-05-20 17:04:40)
标签:

杂谈

这几年,我对阅读有了一点兴趣,也买了不少好书,乐在其中。

我因为读书慢,阅读量并不大,但对读书还是有偏好的。年轻时,喜欢读经济学著作,一段时间,喜欢读名人传记和历史类书籍,近来,尤喜欢读文学类作品。就偏好而言,我喜欢那些语言比较流畅的文章,比如汪曾祺、孙犁和曹乃谦的文章我就爱读,而且反复读,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三位大家共同点是语言活泼、流畅,文章不长,读起来也不费时。

今年适逢汪曾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逝世二十三年,斯人虽逝,但读者对汪曾祺先生追捧的热度是一年比一年高,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如果做一个问卷调查,问谁的书销量大,恐怕非汪曾祺先生莫属。从思想层面看,汪曾祺先生算不上是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以思想深度见长,他是以语言取胜,一件小事,一些花花草草在汪先生笔下总是那样生趣盎然,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真是老少咸宜。我形容汪先生的语言是水洗过的:干净,其语言的精准度真是无与伦比,读之,让人回味无穷。孙犁先生的代表作有《荷花淀》和《芦花荡》,都是写的是抗日战争打鬼子的故事,孙犁先生的文章好似与人聊天,娓娓道来,不雕饰,不做作,故事写的很有趣,也很能鼓劲。曹乃谦先生的语言更为奇特,细读,此人的语言都是大白话,土得不得了,感觉他是怎么想怎么来,非常流畅。曹乃谦的代表作《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同声四调》《清风三叹》《流水四韵》我是读了又读,这人的语感超好。其实,孙犁和曹乃谦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文学训练,他俩就是文学天才,特别是曹乃谦,要不是汪曾祺先生,估计曹乃谦可能还在他那个黄土地上打转呢,之前,曹乃谦先生对自己的文学才能一点信心也没有,汪曾祺先生读了曹乃谦的作品后,人前人后总是说发现了一位好作家,并亲自为曹乃谦的书写序,还把他拉进中国作家协会。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先生读到曹乃谦作品后也是爱不释手,主动要求翻译他的作品,因为曹乃谦的语言方言较重,许多俚语马悦然也不懂,翻译过程中,一老一少就反反复复通信,可费劲了。我其实是拒绝读外国作品的,我总觉得翻译是个吃力不讨好事,很多作家、读者对翻译的文章都有一种怪怪的心理,担心翻译得不准。有的所谓伟大的的作品在我看来总是那样生涩、枯懆,比如文学名著《瓦尔登湖》,老实说,我读了四次,都没有读进去,还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我也读不进去,我自认为才疏学浅,不管怎么样,这两篇的翻译是失败的,至少没有打动我。也有翻译得好的作品,比如《追风筝的人》,这是我一朋友推荐我看的,起初我还有点拒绝,随便翻了两页,我就着迷了,大概两天就读完了,这篇叙述的是阿富汗人失去家园的事,语言唯美,读来让人有一种心痛的感觉,至今还有。我想,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

上大学那会儿,正是外国作品热的时候,我读过几本外国名著,记得有浦宁的《乡村》、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千只鹤》,这些作品确实美妙,读得过瘾!如果让我现在再去读,我担心我读不进去,是不是我比以前更浮躁了,我说不上来。曾经,在少年时代读到过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不是为保尔,而是为冬妮娅,也许那时的我也正情窦初开,竟没有读出作品表达有伟大奋斗精神来,瞧,我多俗气。

除了汪曾祺、孙犁、曹乃谦,我还喜欢董桥的文章,董桥先生阅历深,学问好,其写人记事也手到擒拿,董桥先生擅长写长句子,文章风格独特,耐读。如果说汪曾祺、孙犁、曹乃谦是平民化语言,那么,董桥的就是贵族语言,都说董桥文章好,但没有一人能学到董桥文章的真经,董桥是学不来的,我们只有崇拜的份。

信息化时代,文章传播的途径也多了,作家门槛低了,不时有好的作品出来,我曾经读过一篇毛尖写的文章,题目我记不得了,总之,写得实在是好,我很向往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但我终究写不来这样的文章。也有的文章真是不忍卒读,主要是语言不好,读几行我就读不下去了。我对好文章有一个评价标准,首先得吸引人读进去,让人读得进去是评判好文章的一个重要标准,不管你说得多天花乱坠,一篇文章,如果我读不进去,我就先将此篇毙了。其次,语言要好。汪曾祺先生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又说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点,他认为语言不好,文章也好不到那里去。好的语言人人喜爱,为什么我们爱汪老头,我想大家其实就是就是爱他的语言,爱物及人。现在,大家把汪曾祺先生吹上了天,在造神,千万要不得!

其实,人的阅读的口味是变化的,以前喜欢的,不代表现在还喜欢。上大学那会儿,我读过几乎能见到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欢喜得不得了。三十年后,再读沈先生的作品就只有《边城》、《从文自传》能打动我了,沈先生其他作品读起来已经生涩了,说明语言表达方式在变,人的阅读口味也是变化的,比如郁达夫的作品我就读不下去。不知道百年后,一些现在流行的作品还有人会读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谈开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