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生态连结和服务驱动是关键
(2013-11-29 11:01:12)
标签:
it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
就目前市场而言,可穿戴设备思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智能眼镜等设备作为智能手机的替代出现,具有视觉入口和独立操作系统;作为智能手机收集工具,通过配套APP实现智能手机新特性;垂直领域健康相关的穿戴设备。目前这些设备,使人们感受到便利性,但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基础硬件设备存在,或只是对传统互联网模式的延续,而要想真正对用户的感知带来影响,必须是硬件基础上的数据交互、云端交互及应用服务配套解决方案。因此,可穿戴设备这一趋势的真正落地应该在于可穿戴设备数据后面的生态连结和服务建设,形成对互联网生活的重新定义,才能带来真正的科技变革。
可穿戴设备使每个人变成更直接的数据创造者,这些多维度和实时监测数据能更好的进行个体识别和需求分析,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把这所有的数据通过云处理和云交互形成数据的生态性。如客厅游戏中,当需要玩一款运动游戏时,是否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了解到目前玩家的运动体征和生理状态,开启玩家喜欢的运动游戏类型并自动设置相关参数,使游戏的同时能锻炼身体,并在游戏后对相应的运动特点和游戏技能进行分析存储,形成健康管理。就目前而言,可以兼顾游戏和运动的客厅游戏已经存在,衡量身体特征的可穿戴设备有,分析生理健康状态的设备有,云服务有,但这几者却从未有过有效连通。因此,未来,可穿戴设备在考量硬件终端性能和收集数据的准确性的同时,更多应该是思考如何实现数据的互通,形成各类数据的生态连结,才是推动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关键。
任何一种科技的兴起在于带来新的服务模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模式产生改变。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种硬件,驱动其不断发展的也必然是服务的改变。但就目前而言,可穿戴设备独有的服务模式并不明朗,且构成其服务模式的基础服务支撑系统还有待完善。如,目前很多的可穿戴设备,吸引人的方式在于可以测量人们的各项特征,如运动量、饮食量、睡眠量等,但这些仅仅是提供给用户数据而言,进一步的后续服务乏力。比如对于减肥用户来讲,监测多吃或少吃一点食物,之后便缺乏支撑服务来推动;再比如监测健康和生理特点的智能手环,监测之后这个数据怎样能真正带来医疗上的服务,有待开发。而这种服务的开发和传统互联网不同在于,需要更广泛层次的服务支持系统,如如何和医疗系统对接,和社会服务体制对接,因此,基于多元数据的服务对接和问题呈现后的实时方案解决,是可穿戴设备在发展硬件性能之外的另一个关键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