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 吴丹
中国的手机网民规模经历了2008至2010三年的高速增长,其中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短短两年间手机网民数量净增达2.04亿。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手机网民的增长呈现出一种疲态,手机网民规模发展进入了平台期。2011年上半年,手机网民规模发展延续了这一趋势,保持在一个较低的增长水平。

根据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创新的扩散总是一开始比较慢,然后当采用者达到一定数量(即“临界数量”)后,扩散过程突然加快(即起飞阶段take-off),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到达饱和点,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而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见下图。

从我国手机网民的增长曲线可以看出,基本上也是一个S型曲线,而目前已经进入了S型曲线的后段,增长速度已经放缓。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手机网民的发展过程是分阶段的,是多个S型曲线的叠加,目前仅仅是其中一个发展高峰的结束。在目前的手机上网体验、手机互联网应用、手机上网资费等条件下,可能使用手机上网的潜在用户已经基本成为了手机网民,因此短时期内手机网民的增长只能依靠新增手机用户来提供。但是,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下降、手机上网资费的下调、手机互联网应用的丰富(尤其是针对农村、老人等应用),目前不可能成为手机网民的人未来也可能成为手机上网的潜在用户。到那个时候,手机网民规模将迎来新的一波井喷。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内影响手机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因素出现重大改变的几率并不高,手机网民的发展将进入一段平台期。手机网民增速的放缓,对于移动互联网市场也将产生一些影响:
随着手机网民井喷增长的结束,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以往由于手机网民的高速增长,不断有大量新手机网民产生,各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获得新用户的难度相对更低。但随着手机网民增速的下降,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如果想要保持用户增长就需要抢夺他人的用户,各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而手机网民增速放缓也会改变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竞争的重心。随着手机网民增速的放缓,新用户的比例将不断下降,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更多是需要去争取老用户。目前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最有效的营销推广方式就是手机内置,这种方式对于初次接触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但随着新用户比例的下降、手机网民自主安装软件比例的上升、移动应用商店的发展,手机内置的作用将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需要真正练好内功,提升产品的价值,改善产品的用户体验,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手机内置可能还是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打开市场,但很难帮企业守住市场,决定胜负的将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层面的竞争。
加载中,请稍候......